保持短评的严肃性

时间:2022-09-26 03:45:54

一个时期,央视在《新闻联播》节目里增加了“本台短评”内容,短小精悍的评论,既深化了新闻报道,又给人以有益的启示,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欣喜之余,又觉得“本台短评”似有过多过滥之嫌。

新闻评论学告诉我们,短评是一种篇幅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活的编辑部评论。它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常常配合新闻报道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代表编辑部发言。也就是说,短评通常多半是配合新闻报道,就实论虚,起深化报道、启发受众的作用。纵观“本台短评”,就其选取的新闻和写作方法而言,大多能够本着就实论虚、短小精悍的原则配发评论,写法上也做到了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从整体情况看,“本台短评”出现频率较多,大有固定之势,无形中给人一种“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感觉。譬如说,我注意到有一条消息,说的是汶川灾后重建,这本来是一条在《新闻联播》“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栏目里常见的综合性新闻,并没有特别突出、新鲜的角度,编辑却加上了《汶川加油北京加油》的短评。不能说短评写得不好,只是觉得像灾后重建这样的内容已经很多也已经很清楚了,配上泛泛而谈的评论并没有为观众提供一些新的感想或意见,完全是为了配短评而配短评,这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要不要配评论,哪些新闻事实需要配发短评取决于新闻事实是否有值得评论的价值。一般而言,新闻事实的评论价值不能脱离新闻价值而存在。按照纸质媒体配发评论的规律要求,衡量新闻是否有评论的价值得先看它是否有较为重要的新闻价值,是否触及了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是否蕴涵着有启示性、解惑性的新鲜的思想和现实。我想,在这一点上,电视和平面媒体应该是一致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些新闻事实才可以配短评,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认为,在情况不明或把握不准的状态下,应当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少而精比随意发挥要好得多。

过犹不及。什么事都不能过分。短评这种形式虽好,但如果使用过多过滥,就成了无病的东西。当然,无病的评论也就没有什么力量和威力可言,同时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

上一篇:为东方卫视的公开致歉叫好 下一篇:我的“记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