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

时间:2022-09-26 01:35:30

基于经济学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来自我国已经建立的近300家村镇银行的数据,对农村金融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全面的实证总结,为我国村镇银行网点布局提供科学合理的优化选择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网点布局;经济学研讨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农村金融网点布局的理论分析架构

金融服务获取可能性边界和本文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本文提出了用APF作为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的理论分析框架。一方面,商业银行决定在一个社区开设分之机构的原则是成本和未来投资收益现值的对比,新网点边的边际收益至少和建立这个网点的成本是一样的。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获取可能性边界把外部变量视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变量:(1)信用环境、信息技术、市场大小、以及不安全因素等。这些因素在提供金融服务和降低交易成本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建立银行分支机构的成本,低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机构环境也能够增加交易成本。为了扩大金融服务的获取,Beck and Torre 的金融服务获取可能性边界表明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通讯技术、公路等金融基础设施的改进、不安全因素的减少都能够使金融服务的供给从一个低水平的最优均衡转换到高水平的最优均衡,从而延伸金融服务到偏远的地区和提供金融服务给处于边缘的客户,促进金融服务的供给。(2)社会经济特征。村镇银行选址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是交易成本,APF分析框架表明了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或者提高交易价值来减少单位成本。然而,村镇银行必须在富裕的地方开网点才能提高交易的价值。

除此之外,竞争优势也是村镇银行考虑的重要因素。村镇银行从建立初就定位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因此村镇银行将当地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当地的农业产业作为其核心竞争优势。

二、数据、变量介绍和模型设定

1.经济学模型设定。按照以上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分析村镇银行设立网点的影响因素时不考虑内部因素,本文假定村镇银行在一个地方设立网点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比如宏观经济基础、可利用的技术、交通和通讯基础等,本文假定单个的金融机构在一个地方所能获得总收益为π,可以用如下函数表示:π = X*+εi,变量Xi是一个解释性向量,包括了如上所有的解释变量。成本C包括建立村镇银行的额外固定成本和运转成本。建立村镇银行所获得的收益至少和成本是一样的,或评估净现值必须是正的。因此本文假定银行是否会在一个社区开设分支机构仅仅满足如下的条件:π大于或等于计划的成本C,否则村镇银行没有动力在当地建立网点。净收益表示为如下的方程:

Y=π-c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Y0,村镇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将会在新的地方建立网点;否则,假如Y

Y=F(Xi),

其中Y=0或1,Xi表示宏观经济基础、市场大小、可利用的技术、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信息信息技术和不安全因素等。

本文采用Probit 和 Logit模型, 具体不在赘述。

2.相关数据变量实证分析结果。

(1)社会经济特征。表征社会经济特征的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与村镇银行网点的选址成显著的正相关。城镇化比例和银行网点选址在三个模型中成显著的正相关。GDP增长率、受教育水平和是否贫困县与金融机构网点选址不相关。分析表明了我国村镇银行目前选址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发展良好的地方,从现实发展中我们了解到,村镇银行作为法人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健全的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和完善的营销网络,然而目前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相当一部分都设在地级市和县城。相反,在最需要村镇银行的乡镇和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设立村镇银行的几乎没有。

(2)竞争优势。从模型看出,表示村镇银行竞争优势的个体户和中小企业数与村镇银行网点建立不相关。立足中小、微型客户,不做大客户是村镇银行的自我定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和村镇银行网点建立在模型中都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了村镇银行的建立都主要定位在农业产业。

(3)市场结构及其他变量。表征市场结构的每万人网点数和村镇银行网点选址负相关,但是不显著,存、贷差和网点建立不相关。存款规模和村镇银行网点选址显著的负相关,这可能也与村镇银行样本数量偏少有关系,影响了本文的结果。经过多年的发展,大中型银行机构网络布局相对比较完善,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的县域不少大中型银行已经设立了分支机构,如果再在当地设立村镇银行,可能与已有业务形成竞争。所以村镇银行在网点选址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到当地市场结构。

三、农村金融网点布局的优化选择和政策扶持提议

农村金融网点村镇银行的服务弱化,根源在于成本收益不对等的经济因素。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最优布局是在满足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实现农村金融网点的可存活、可持续发展。

1.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政策扶持,改善生存环境。地方政府要更多地将扶持政策倾斜到农村金融, 一是建立财政补贴机制,各地要积极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加强内部的管理、挖潜和资源整合,如通过机构合并、同业兼并、业务等方式,增强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能力。二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开展国家鼓励的低收益高风险农业贷款业务的网点。三是要建立支农激励机制,补偿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成本,从而激励其积极开展涉农业务。

2.更新思维,推行服务替代,加大信息推广力度,以推动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农村金融网点的空间布局要有新思维,只要能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就不必圃于外延式、粗放式的网点增设,可探索一些远程网点、电子网点和虚拟网点。当前,随着农村经济不断的发展活跃,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逐渐推广普及,这为创新农村网点布局提供了条件。如通过加快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存取款一体机的推广运用,可以替代某一区域内有形网点的部分甚至全部金融服务功能。一定程度替代了有形网点的部分金融服务功能,弥补了其农村网点缺失的不足。

四、结语

合理的银行网点布局不仅会增加其网点的经济效益,还会对其品牌效应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合理的银行网点布局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银行网点的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银行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银行网点优化的目标和方法,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地理等其它实际情况达到对银行网点的合理调整,使银行网点的服务性和盈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董晓林,徐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2(09):115-126.

作者简介:潘路明(1984-),男,硕士,助教,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研究方向:金融机构布局等。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 下一篇:试论我国金融市场存在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