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怎样因势利导

时间:2022-09-26 12:03:13

浅谈教学中怎样因势利导

几年前,我曾执教过一节分数除法的教研课,课堂上,我把教材中的一道例题出示出来: 910 ÷35 =?让学生进行讨论。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让学生选用“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解决问题,却未料到,有学生举手解答:“用分子9除以3,分母10除以5,等于32 ”,这样的回答我始料未及。我就问为什么这样算,学生振振有词,分数乘法不就是这样算的吗?显然分数乘法的法则被该学生迁移过来了。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想法和教材的意图以都截然不同,是否定?是肯定?稍加迟疑后,我说这是一种碰巧的例子,并不是所有的分数除以分数都能这样计算,就随手又写下了下一个算式:35 ÷23 ,这个算式你也能这样做吗?并指出这个算式就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做。不想,有一个学生大声说,“能做。”“35 ÷23 =1830 ÷23 ,这样可以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学生这样一说,我也茅塞顿开,我马上对这样的学生进行了肯定,并鼓励学生要善于例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顺势提出问题,能不能有其它方法解答呢?然后就引导学生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推出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在学生中产生了多种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既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学习了新知识,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开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显著。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所谓的得法,关键在于能否因势利导。这里的“势”是指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动向,以及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各种疑问和困惑。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因势利导呢?

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爱心,一个平和、宽容的教学心态:教学中,学生也许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的正确对待,有的也许是错误的,当学生产生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时,不可讥笑讽刺,而应把这些认识看作是有利于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的反馈信息;当学生解释不清时,不可粗暴打断,而应耐心倾听并适当补充、归纳、引领;当学生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甚至故意诘难时,不可虚言搪塞、置之不理甚至恼羞成怒,而应把这种问题看作积极的课程资源,一种能够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升华智慧的难得机会。

前几天的学校的公开课就又出现了状况。

虽然事先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我带着三角形等各种教具、学具走进了教室。

“今天,我们在了解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一上课,我就直奔主题。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180°”。我刚把问题提出来,学生就齐声答了出来

“不就是吗,没什么意思。”还没等我按预设的方案展开,同学们已全知道了答案。这节课似乎不用上了但我并不着急,。

“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说说理由吗?”我把皮球踢了回去。果然,刚才还举得老高的小手一大半缩了回去!刚才一个个满是笑容的小脸马上没了笑容,有的脸上出现了迷茫的神情,我乘机挑衅:“不是都知道吗?”

教室里寂静极了,面对寂静,我有足够的耐心,我在等待,有时候,等待也是教师应有的品质,果然有人举手了,慢慢地,又有不少的人把手举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示意最先举手的同学发言:“老师,你课前不是布置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三角形吗,我们只要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下就可以证明了。”

这个建议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还有人解释说:“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三角形,我们量量算算不就知道了。“对,每个人做的三角形都不一样,各种三角形都有,就能说明问题了。”

还没等我发表意见,许多性急的同学都已开始尝试了!不一会儿,各种议论声相继发出,有的说:“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就是180°。”有的惊讶:“我加起来怎么是185°啊?”还有的说:“比180°少!”在请了十多位同学汇报了自己的度量结果后,我悠悠地问:“你们不是都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吗,怎么实验结果千奇百怪?” 这下可真把他们给问住了!

教室里安静了足有一分钟后,就有同学说:“我觉得我们还是对的,有十几个同学的结果都是180°。”

我说:“那还有更多的人不是啊?”

快嘴同学马上接道:“我发现他们的结果虽然不是180°,但都相差不多,也应该算!”“我认为是他们量的时候不够细心,有误差!”“还有的人三角形做的不标准,边都不是直的!” ……

“你们自己做的三角形,自己度量,自己计算,明明那么多人得出的结果不是180°,随便找个理由就想蒙混过关?”我心中窃喜,嘴上却故意刁难!

“不需要量每个角的大小,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就行了。”曹奕霄突发奇想。

“其实不要剪,只要折一折就能说明问题,也不会产生误差!”不知是谁在下面插了一句嘴。立刻就有人应和:“对,书上就有!我看过书,我会折!”……

不一会儿,剪角的,翻书的,折角的,互相讨论的……教室里热火朝天。当下课铃声响起时,他们还意犹未尽。而我这“悠闲”了一节课的老师,内心却充满喜悦!

在数学学习上,学生的认知起点常常超越教材的逻辑起点,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思维方式也时常出乎我们的意料。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该怎么办呢?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这些想法也许不是教材中的答案,也许超出了老师心中最好的答案,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应对,开放性地让学生质疑,讨论和交流,注意随时捕捉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否则,学生就不敢去发现,探索,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性。 所以,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提倡学生的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的思维方法,自由开放地探索、发现、创造,并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而这个过程下是学生学会创造的过程,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上一篇:如何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含量 下一篇:关于对初中科学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