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探析

时间:2022-09-25 08:19:03

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探析

摘 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之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方式,促进了大学生良好政治行为的形成,减少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成本;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泛滥多元化的政治信息传播严重影响大学生独立的政治思维能力,虚拟的网络政治实践不利于大学生现实政治社会的参与,造成大学生政治情感冷淡,不利于其政治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经历社会化这一过程,个人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才能符合外部的社会行为规范,这是基础的社会互动,社会化是人类行为唯一的标准,只有在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启蒙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其他成员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二是个体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适应,它是通过个体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是一个内在的渐进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刚刚接触复杂的社会环境,其影响总是以各种方式使其成为社会的一员,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鼓励和推广,什么应该反对和制止,那就是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政治社会化理论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社会各个成员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获得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从而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社会人;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作为一个整体,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一般指政治知识、价值观、规则和准则等)在一定条件下不断传播的过程,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的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就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逐渐学会从价值观、行为准则、政治态度、理想、信念等用政治标准来衡量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使自己逐渐内化并保持和社会的一致性,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通过参与现实的政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并外化为自己的政治行为模式。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包含了课本上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的确定,政治技能的掌握,政治角色的充当这几个方面。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及现状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第一、对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政治素质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政治知识的灌输,政治技能的学习,以及其内在的政治规范,这一系列的行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素质的提高。

第二、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或者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获得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政治的人。大学生成为政治上的合格公民,具有稳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素养是大学生个体政治成熟的标志。而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不仅促进了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政治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发展。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社会化过程,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内化的过程,因此实现人类文化的转移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它包括前任文化向后任的转移、社区和文化的水平渗透以及转移成一种新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政治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体上还是积极的,参与意识还比较强,对生活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能够进行积极冷静地探索与思考,关注国家发展全局,关心时事政治,并经常与同学进行讨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初步树立了社会主义民主观念、法制观念。政治认识、政治思维逐渐趋于理性,比如在上,大多数大学生都能保持冷静的头脑,理国。无论是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还是参与政治的能力都显著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但是,我国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还不是十分完善,很多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长远深刻的目光,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认识尚处于浅层表面,大学生精神充沛,精力旺盛,求职的欲望强烈,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但是由于其社会阅历浅,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心智还不成熟,在政治价值观和正是行为上主观成分比较大,这些都会阻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互联网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娱乐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互联网使得大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互联网吸引着深处知识领域前沿的大学生投身其中。然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如今,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这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与其他媒体相比,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人们在互联网上和接受信息是平等的,互联网上不分地段,不讲身份,机会平等。大学生可以在丰富多样的网络世界中方便快捷的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政治形势政策方针等多方面的信息,不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如果缺乏互联网等媒体对政治信息的传播,大学生个体将缺乏政治学习的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快捷获得政治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政治社会化。事实上,网络政治是一种民主政治,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的方式和途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新事物具有独特的接收能力,求知欲望强烈,自学能力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讯息,成为他们获取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径,从而丰富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第二,互联网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方式,促进了大学生良好政治行为的形成。现代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行为,除了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政治认识和良好的政治心里之外,让大学生学会有序的政治参与也十分重要。然而,大学生由于受各种现实条件以及政治成本的问题,他们政治行为受到种种限制,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这一情况,为大学生良好政治行为的形成提供了便利。互联网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在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基础上,丰富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方式,强化了大学生的政治实践能力。

第三、互联网的发展减少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成本。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教育模式多样化的模式,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观看视频,阅读材料等进行学习,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所有人都可以无时间限制无条件的接受网络教育,网络打破了传统权威教育的垄断地位,使得学校不再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唯一平台,也减少了个人对国家传统教育模式的依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中必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这样大大降低了政治社会化教育成本。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泛滥多元化的政治信息传播严重影响大学生独立的政治思维能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政治信息的接收能力和辨别能力尚不成熟。当一个事件发生,网络变夹杂着五花八门的政治信息,当这些信息铺天盖地的向大学生涌进的时候,他们便会被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左右。现实社会中获得的政治能力网络世界纷繁复杂,或是垃圾无用的,甚至是危害性很大的恶意的信息也充斥其中,个人对网络信息不能很好的辨别真伪,他们一旦遇到难题就会借助于网络,对网络的依耐性逐渐加强,使其失去独立的思维能力。现在的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技术,其思维模式完全按照电脑逻辑程序进行操作,逐渐退化了在现实社会中所获得的政治能力。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很弱然而接受能力却很强,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受到空前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倾斜,是大学生政治价值标准变得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

第二、虚拟的网络政治实践不利于大学生现实政治社会的参与。当代大学生已经在课堂上系统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但是他们的政治认知在遇到具体的政治事件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偏差,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仍然不够。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参与政治活动,方便快捷,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政治问题讨论,随着各种BBS论坛,E-mail,QQ,MSN以及微博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参与政治的平台更加广泛,使大学生的政治评价和表达更加顺畅,可以直接敲下键盘就能参与丰富的政治生活。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参与政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比如时间、地点、利益冲突以及政治环境的限制,而互联网使大学生参与政治与这些现实因素完全脱节,不利于大学生政治的现实参与。

第三、造成大学生政治情感冷淡,不利于其政治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只有怀有浓厚的政治情感,高度认同国家政治体系,才能保证其政治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加上大学生缺乏这种政治情感,就会导致大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产生抵制情绪。互联网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杂烩,各种不同的政治观点,舆论信息充斥在其中,这些信息会造成部分大学生政治兴趣缺乏,政治情感冷淡,政治信仰动摇。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BSQD12087))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高翔.互联网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J].四川大学学报,2007(9).

[2]刘维.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 2006(4).

[3]杨锐.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周卫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7).

[5]徐岚.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6]金洁.互联网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上一篇:简论大学自治与司法介入之平衡 下一篇:当前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