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语情感悟和情境优化谈语文教学

时间:2022-09-25 05:49:21

由语情感悟和情境优化谈语文教学

感悟即感受领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东方文化重感悟,语情信息的理解更重感悟。面壁三日,恍然大悟;涵泳品味,豁然贯通;得意忘言,妙然心悟。这都是对感悟现象的形象描述。这里所说的悟,指的是语情信息理解上的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是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所引述的那种“自然灵气,不思而至”、“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思维睿智。认识上述语情感悟的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对优化语文教学的情境,实现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情信息理解重感悟,是由汉语言特有的美感形态和人文网络语言的情意色彩决定的。美国诗人庞德不认识汉字,但他仅从汉字的形态就感悟到了一种妙不可传的语情信息奇观,因此,他把汉字称之为“大自然作用的生动速写”。有位来华访问的美国朋友,也曾甚感迷惑地认为中国语言的语情现象太奇妙了,他以体育比赛为例说:“中国人说‘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意思是说中国队赢了;中国人又说‘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还是说中国队赢了。总之,不管是胜败,胜利都属于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可见,在特定语境中,意义相反的 词语构成的语言,反倒可以表达相同的语情信息。

语境传递语情信息时,还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信息输出效应。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几组镜头,几种情景,分别看似乎都是并无联系的景物,但接连说出,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语境意象,就奇妙地显现出了阴翳于景物表象之下的缕缕乡愁、丝丝怅惋,形成一个极富社会人情内涵的语境信息库。鲁迅《秋夜》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作者为什么不说“都是枣树”呢?原因就在于这两种说法所产生的语境信息是大不相同的。“都是枣树”只是传递了树的种类信息,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说法则无疑产生了一种单调、枯燥、孤独、冷落的语境情感。

所以说,语情是一种境界。对于这种境界的理解,任何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都不可能收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因为,这种理性分析虽然可以使人处于高度的有意识注意之中,这时,他们的思维也许是精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绝不是自由的、遐想的和通感般的妙悟,所以也不可能真正找到一种自然的语情感悟的灵气与天机。而语情感悟恰恰在“悟”字上着力,强调一种灵性。因为在阅读思维中,有意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感悟则更是一块无垠的绿洲,“无意于佳乃佳”(苏轼)才是语情感悟的上乘之境。神智会于气韵,性灵钟于境界,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会出现一种神思潇洒的思维状态,这种情境下生成的课堂教学的悟性理解,才可能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一瞬。

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中语情感悟和情境优化的质量呢?我认为,必须彻底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轻读重讲的弊端,遵循语文学习的必然规律,请“读”出山。现在,一些语文教师曾作过苦苦的寻觅和尝试。有的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指导学生对所谓的“标准化”命题的圈圈画画上,有的用在把“活教材”进行“死分析”的“A、B、C、D”选项的精心推敲和设计上,有的用在“篇章结构”的机械分解和组合上,有的用在试图对语文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层次进行全面而具体的量化上。结果呢?教材活生生的灵魂、语言跃动的生命窒息了、僵化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禁锢了、凝滞了,千姿万态的心灵都被统一地按照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单色调去对号入座,各种生动的思维都被迫统一地按照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去依样画瓤,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语情感悟过程既失去了必要的训练形式,更失去了本质意义的依托。

诵读在优化语情感悟和情境创设中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呢?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丰厚的背景优势,如情感优势、形象思维优势、美育优势、个性培养优势、文以载道优势、兴趣培养优势、思维品格优势、非智力培养优势、激励优势等等,诵读指导得体,领悟启迪有法,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迷狂”状态,即我们常说的语情感悟的最佳情境。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旨?语文能力中,语义感悟、语情感悟、语境感悟、语法感悟——一句话 :语感感悟,是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内核,而这些感悟能力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阅读才能形成。现代文的阅读如此,古文阅读也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今日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能求其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诵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语情感悟的过程和手段。只有通过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融入了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才会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才会有文思如流,注入笔端,鲜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义旨,豁然心会的境况。只有高质量的感悟基础上的阅读积淀,才可能在表达上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

语情信息理解上的“感悟现象”,阅读中语情感悟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奥秘,这些从表面看似乎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东西,其实都是人们认识实践的结果,自然也就有其规律可循。作为语文教师,如能根据语情信息的感悟特点,通过指导和强化阅读,尝试做点启迪禅悟的思索与探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语文教学,或许就有可能出现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

上一篇:谈地理评课的几个角度 下一篇:网络与“90后”学生的学习和娱乐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