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可能:我们一直没有校服

时间:2022-09-25 04:02:29

另一种可能:我们一直没有校服

校服选择的背后,蕴含的是学校管理者对于教育以及教育活动中的人的理解,折射的是一种校园的文化和学生观。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杭城很多一年级新生,都穿上了整齐划一的校服。

不过,也有例外。

“老师,我们有没有校服呀?”杭州天长小学一位一年级家长问班主任。

班主任回答:“我们学校没有校服,学生每天穿什么衣服上学,都是自由的。”

如果这位家长再打听一下,就会发现,天长小学一直来都没有校服,这个历史起码有20多年了。

――摘自《钱江晚报》2015年9月30日

杭州市天长小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践行着“差异教育”的核心理念: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在面对校服的取舍时,虽然现在我们无从考证当时学校管理层的思考,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学校管理层一定会想到:校服虽小,但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穿一样的校服,是否和学校一直遵循的理念一致?从实践的结果看,显然大家觉得这和学校的理念不一致。因此,学校一直没有校服。我们觉得,校服选择的背后,蕴含的是学校管理者对于教育以及教育活动中的人的理解,折射的是一种校园的文化和学生观。

尊重学生选择的自由

在30余年的差异教育实践中,天长一直坚持: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学生,一类课程不适合所有学生;一个教师不适合所有学生;一种教学不适合所有学生;一种评价不适合所有学生……一样的校服,同样也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育提倡在教育中提供丰富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在学生的校园活动得到充分的尊重,活动内容都具有选择性的时候,校服是否也应该具有选择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即使学生穿校服的学校,老师也很少穿一致的校服。

1991年,由美国学者对2 557名5-11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69%的学生反对服装规定和校服政策。2003年,美国教师资源中心让来自美国六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校服进行赞成和不赞成的网上投票,结果表明,有近80%的学生投的是不赞成。究其原因,就是校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择。

天长校园中弥漫着对“每一个人选择的尊重”。新课程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天长小学的社团选课曾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情:一个小孩子想学腰鼓,但学校的社团报名表上就他一个人,到底是为他开一个社团还是做学生工作?学校讨论的结果是,如果我们确实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我们就应该尽力满足他的愿望。于是,这个一个人的社团就在学校里进行了一个学期,直至这个孩子学会腰鼓。

在日常的活动中,这样的现象就更为普遍了。数学节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魔方大比拼、数独、算24点、制作数学小报等;阅读节上,学生可以排演课本剧、成语接龙、亲子阅读、演讲;英语节上,学生可以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小品;艺术节上,有美术优秀作业展示,有班级合唱比赛,有舞蹈、器乐、曲艺展示;体育节上,学生可以参加团队拓展、体育竞赛;科技节上,学生可以进行高空投蛋、纸桥设计、环保创意、电脑绘画等比赛。

我们觉得,如果学校里学生的生活都是这样的理解:在教育丰富性的范畴里,当选择成为学生的基本生活形态后,孩子自然就会觉得服装也应该是丰富可选择的,自然也会更加尊重自己的选择。

无独有偶,前不久刚好学校老师去芬兰学习,异曲同工的是芬兰的小学生也较少有校服,为的是保持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而且他们做得更加彻底,在学校里还提倡不穿鞋子,为的是让学生在身心自由的情况下学习。

帮学生寻找到自己的个性

天长一直提倡“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文化,而且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文化不是校园建筑或者什么标识系统,学校文化的最佳载体是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位学生和每位老师。

校服作为一种制服,有着一定的符号意义。这种符号意义对穿着者心理上会产生作用,可以对强化学生“我们”意识,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差别。这也是很多支持校服者的主要观点之一。

但这种标准其实是学校和老师运用权威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是对学生内在个性的模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移入。如果组织氛围是不求统一标识的,则在校服上也可以有另外一面的体现。如天长小学每年都要举行“伙伴节”,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共享不同伙伴的差异,认识每个人的认知风格、性格喜好、做事方式、感觉偏好等,继而认识我们社会生活的多元性。2013年的“伙伴节”刚好以服饰为载体,很能反映学生在自由氛围下对服装的认识和选择。我们请每个自由组合的团队自主选择服装,结果不同年级、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性别的孩子选择的服装之差异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学生选择童话主角,有的学生选择军事题材,有的学生自己打造环保服装,有的学生选择职业服装……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慢慢寻找到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在多元的理解中知道“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从组织氛围来看,大家觉得不用穿统一的校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差异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有很多人觉得统一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因为统一着装可以避免学生在穿着打扮上的攀比。我们觉得,学校中的平等意识首先是一个学校的价值追求问题,校服只是外在的一个表象之一。学生的平等意识是通过校园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得以实现的,而不仅仅是靠穿校服。如果一个学校,每个人的个性都会被尊重,每个人的意见都会被重视,孩子自然不会因着装而感到自卑,反过来,他们会感到自己被他人接受的不再是自己穿什么,而是自己能为大家提供一些什么独特的价值或者视角,或者为别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数学课上,个别不需要听课就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数学天才”可以离开教室,来到个性化学习室,那里有学校辅导老师为他提供的个性化课程;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常规学习任务后,老师会送上“数学锦囊”,那是数学教研组根据教材特点,为数学尖子生精心设计的一组题卡。而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享受到的则是老师针对常规学习任务的辅导。

语文课上,对不同学习风格(掌握性、理解型、人际型和自我表达型)的同学要求是不一样的。掌握型学生记录下春天的颜色、春天的声音、春天的气味等春的信息;理解型学生自己设计一份调查报告,记录春天出现的新景物,并针对这些变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内容记录下来;人际型学生则自由组成小组,几人合作,一同完成收集春天的信息;自我表达型学生选择一件春天的事物从多种角度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

我们学校几十年没有校服,但事实证明学生之间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攀比,相反,我们看到的恰恰是不同阶层学生之间友好的交往。差异本身有可能产生攀比,但更有可能成为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成为不同学生互相学习的资源,关键是看学校的价值引导。

天长小学一直没有校服,是因为学校的文化就是让学生经历选择、平等对话、友好交往。当然,不穿校服肯定也会消解一些美好的东西:如集体活动时的整齐美,外出活动时的标识作用……但从学校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看,这些消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回应,集体的归属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学校的对外标识,主要是限于陌生人之间的初步认识,人际之间的更深层次的标识,主要还在于学识、态度、价值观的差异。

【庞科军,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上一篇:生意最新动态 下一篇:给天使缝补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