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25 02:06:29

化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教育目的的教育。在化学教育中如何进行人文渗透,实施人文教育?本文从化学教育中的人文重点出发,对化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渗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化学教育;人文渗透;实践;思考

教育是什么?中国古文献对“教育”是这样说明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德国福禄倍尔也说:“教育就是引导人增长自觉,达到纯洁无暇,使其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学校教学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化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化学人才的使命,对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化学教育中人文渗透的重点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最基本的是,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化学教育要求使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并要求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化学教育既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把“人文关怀、人文培养、人格造就”当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它是一种凌驾于科学知识之上的文化,是对智能发展的超越,其价值远超过对某些具体知识的掌握。其影响所及,不仅是整个教育过程,还有教育过程之后的更长远的未来。

2 化学教育中人文渗透的实践

2.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即读百万卷书有何益处?”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如我国大多数城市中的SO2排放量在国家二级至三级之间,城市水环境有机污染严重,湖泊严重富营养化,长江也早已不再清澈。以此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通过化学教育的熏陶,如能使学生懂得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的所有生命,那么保护美丽的大自然就不再是外部的压力,而成了一种内心的需求,这也就是人文素质的提高。

2.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乐学耐学。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项活动时所具有的鲜明的指向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兴趣是取得成功的保证。在化学教育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叮迅速使学生积极地、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形成愉快的乐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颇多。群体或个人的目的、目标是兴趣来源的首推要素,作为化学教师,要从现代社会的化学发展、化学需求、现代中国的资源状况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树立起为祖国而学、为追求真理而做的信心和信念。“好奇”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动力,是学习兴趣得以保持的必备要素,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抓住学生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方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营造乐学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幽默风趣的言语和和蔼可亲的表情也会使学生兴趣倍增,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出色的口才、优美的言语,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探求科学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不仅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更要让学生明白耐学之苦,一味追求乐学,而忽视求学之苦,科学研究之艰辛也是不现实及不可取的。作为化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获得的艰难,如苯环分子结构的获得,就是通过众多科学家的实验研究、理论猜想及实验验证等长时间的探讨过程,才得以确定其真实结构。要懂得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挫折和数不清的劳作、艰辛。

2.3 教导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简单些说,我们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44页)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是化学教育值得强调的又一要点。化学是客观存在,它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现在对化学科学的研究虽然已很深入,但仍有许多现象等待我们去解释,有许多物质等待我们去发现,有许多性质等待我们去深入,有许多生产过程等待我们去优化。在学习及探究过程中,决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测,一定要有实事求是、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在化学教育中,不能就科学而论科学,而应该有所引申,将之引申到人文领域,这对培养学生实是求是的作风极为有利。

3 几点思考

3.1 更新理念,提高思想认识。现行的中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重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这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是不利的。在信息代,知识教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代人才为适应社会需要,不仅要具有科学素养,更要具备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竞争合作心态,一定的表达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等。也就是既要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要有厚实的人文素养。因此,中等教育要全面兼顾。

3.2 依靠教材,加强人文渗透。人文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人文学科进行,还应该采取广泛的学科渗透、熏陶、体验和积累。要认真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准确地将人文内涵渗透到化学教育活动之中。例如,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结合挂图或课件介绍大自然化学变化的杰作――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而构成的壮观景象,不仅可让学生了解掌握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互变规律,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从而强化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感去学习。

3.3 以情动人,避免空洞说教。道德品质、人文关怀,价值观等等这些人文思想要成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要成为它们内心的组成部分,仅用空洞说教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应如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之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要以情动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情感要以教材中蕴藏的因素为依据,不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或者生拉硬扯,那样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和排斥心理。第二,情感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进行有的放矢的人文教育。第三,以教师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如教师在分析我国化学资源和环境状况时,对环境和污染的真诚忧患意识,对破坏环境者的愤慨溢于言表,这会激起学生同样的情感,自然地增强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4 扩大视野,多种渠道实施。除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之外,化学实验课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培养科学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化学的神奇在实验课中可能会感受得更真切,在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可能会体现得更具体、更生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生活中,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人文,来源于真、产生于善。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充分展现、充分实施,人文,将与科学一起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共存。只要我们树立较强的人文意识,那么随时都可以实施人文教育。

上一篇: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工艺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下一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