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物理新课程的粗浅看法

时间:2022-06-07 09:56:45

我对物理新课程的粗浅看法

2009年我省将全面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这也是新课程在全国全面展开的最后一批。《物理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其中提出问题是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可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正是由问题提出来展开的,同时,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下面结合具体例子谈一谈物理新课程新在哪里。

1 新课程的特点(人教版必修本)

1.1 耳目一新,打开智慧的大门。“走进物理课堂之前”赵凯华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物理研究与思维过程,将同学们带人了物理探究的大门,几个顽皮的孩子的看似简单地对话,在无形中已经进行着和科学工作者一样的问题探究,也道清了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绪论――用漂亮的图片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广阔宇宙的志向;课程顺序的变化――更符合人们的认知特点与知识深度上的过度,实现了从初中的感性认识到高中的理性认识的有效过度,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步人高中学习的正轨;中英文对照注解一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熟悉英语词汇,如: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质点(mass point),路程(path),矢量(vec-tor),力(force)等。为我们的双语教学打下了基础。

1.2 体现三维的课程培养目标。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而且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推动着科学的继续进步,与此同时,它的知识和思想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奏响人类思想和观念进步的伟大旋律。这就是说,物理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培养目标,乃是物理学本质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科学知识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但是什么知识更重要呢?例如在牛顿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课程培养目标去看,许多人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有人甚至认为牛顿第一定律只不过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然而,从三维培养目标来看,第一定律却包含着最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与运动、惯性、参考系等;正是第一定律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牛顿以新的视角看待引力,从而确立了引力定律。所以,它是一个超越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革命。因此,新教材突出了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基石的认识,并以此引导学生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1.3 自主学习与科学探究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是师生、生生、师生与包括教材在内的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大力促进学生与多种教学资源的直接联系,丰富和发展学习的内容。为此,教材中编写了许多“科学足迹”“科学漫步”“STS”“做一做”“说一说”的栏目,在每个模块之后都列出了“课外读物”及内容概要,促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为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移,改变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获取知识的意识和途径的状况,新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科学探究和课题研究,它们既是“过程与方法”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与科学研究工作相近或相似的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曲折,感悟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是养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与结果相比,更重过程的提法就在于强调科学探究是在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从根本上说,科学探究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迫使自然做出回答,从而有所发现和收获。

1.4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和生活现象开始,探索和认识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并以此联系实际、观察社会,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从常识走向科学。教材引用了费思曼讲过的一个笑话: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开车还没有一个小时,怎么可能每小时走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您将开过60英里”,警察解释说。这位妇女不屑一顾地说:“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显然,这位妇女没有瞬时速度甚至速度的概念,但是她一定会有快慢的概念。快慢是常识,速度才是科学。试问:没有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还会有物理学吗!物理教学在把常识之中的模糊不清之处提升到科学层次的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材在得出重力势能表达式时,着重的是从势能的一般概念到重力做功与势能特点的比较,再到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和势能的确切含义的相互契合,进而得到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的思维过程。

1.5 从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科学文化以求真求实,人文文化以求善求美为特征。它们的共同目标指向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科学是人为的和为人的,必有广阔而深刻的人文内涵。教材在介绍日心说时指出:“在那个时代,文艺复兴的智力与艺术的繁荣已在意大利萌发并扩展到全欧洲,哥伦市完成了划时代的远航;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开始传播到欧洲,这一系列事件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浪潮,使人们思想上的枷锁解开了。由此,就像艺术家的眼光超越了基督教艺术,哥伦布的眼光超越了欧洲一样,哥白尼的眼光超越了地球本身,把它视为宇宙中一个与其他行星一样的天体。像艺术一样,科学也深深打上了美学的烙印。庞加莱的名言“普遍和谐是众美之源”道出了科学美学的核心。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的相似性和简洁性,揭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就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之美。弘扬科学美也是新教材的一种探索。

2 新课改有新追来――现代教育理念与物理内容的完美结合

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意志。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就是全面地、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课改理念的实现必须以对于学生具有挑战性的物理学科内容为基础,必须以教材和教学水平的优化为条件。那种以降低物理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代价换取某种教与学的“轻松”和为学生“减负”,不是新课改的方向。具有精炼的基础性、鲜活的时代性和恰当的选择性的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学生乐于享受的“负担”,也是新课改的追求。应当指出,什么层次的知识与技能,就对应着什么层次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什么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毋

庸讳言,在三维培养目标上,全方位的超越旧教材是新教程编写的初衷,实现现代教育理念与物理内容的完美结合是新课改新的追求。

3 新课改有新特色

3.1 特色之一:实现“三个转移”。一般来说,旧教材多是教科书编者的“独白”;而新教材力图做到从编者的“独白”向编者与学生的“对话”转移,从引起学生的“期待”向引发学生的“思考”转移,以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并培育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此,教材把“观察与思考”“思考与讨论”“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栏目融于教材正文之中,有的甚至是正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保留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前提下,实现了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移。

3.2 特色之二:致力“三个统一”。新教材首先致力于“历史追问与现代审视的统一”。新教材把追问与审视统一起来,使学生对功和能的理解比以往要深刻得多。这种追问与审视也反映在对前辈科学家的评价中。例如,牛顿以其过人的天才和超越自身时代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并已浸润到当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人们从不吝惜将最热情的赞誉给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新教材也致力于“厚重思想与轻松感觉”的统一。物理模型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客体,只有在思维中才能实现。这其实是一种厚重的思想方法。为使学生对此也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教材附加了另一旁白: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什么叫模型?模型就是地利的火车时刻表。奥地利的火车经常晚点,于是乘客质问列车员:你们干吗还要列车时刻表?列车员回答说:有了时刻表,你们才知道晚点呀!”显然,没有时刻表这个理想化的东西,铁路员工和乘客将无所遵循,这是理想模型的作用。

新教材还致力于“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的统一。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改变的,它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等于影响内的初速度Y0和末速度vt的平均值,可是,这句话到底有多少根据呢?新教材中,从v-t图线下的面积人手,再从匀速运动的位移过渡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以“化整为零,以恒代变”和“积零为整,再取极限”的思想求得位移公式。这在逻辑上是站得住脚的,实践表明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极限的思想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对于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大有裨益。

3.3 特色之三:注重“三个并举”。新教材关注实验观察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人们常说,科学始于观察,科学始于问题。可见通过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新教材丰富了包括“做一做”、演示实验在内的实验观察数量,并注重在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中的实验规范和技能的严格要求。实验是用理性分析来指导观察的方法,为了在实验基础上有所收获,还需要抽象、归纳、逻辑推理和定量演算。一句话,实验观测和理性思维是不可分的。鉴于全国各地客观条件不同以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也各有利弊,新教材中的实验和实验探究都设计了不同方案,以供选择。这也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并举。

新教材努力做到图文并茂,图像魅力与文字特色并举,使学生视觉受到强烈冲击,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探究中来。新教材中选用了传递大量信息的各种图片和照片,它们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字特色并不仅指遣词造句的功夫,重要的是要它把物理学的背景、情节乃至编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例如,在讲到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时,教材中写道:在实验室里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作用力,就可以称量地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科学奇迹。难怪一位外行人、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地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又如,在讲述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时,教材写道: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更是树立了人们对牛顿物理学的尊敬。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广阔领域,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部好的教材只能帮助教师找到通向高度成就的教学之路,但绝不能代替教师自己对于教学之路的探索。教师永远是教学的创造者,这是教师职业的光荣。

上一篇:基于教研室的校园物理文化建设 下一篇:浅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