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大学的文化功能

时间:2022-09-25 01:47:37

试论现代大学的文化功能

摘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大学从最初处在社会边缘,日益走向社会中心,从传统的崇尚自我放逐,到对积极入世的现念。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大学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归依的追问从未停止。但是,大学的本真样态是文化性的,大学的基本使命应该是文化的,传统大学是如此,现代大学也不应该遮蔽其文化本质。

Abstract: After several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University at the margins of society, from the initial increasingly central to society, advocating self-imposed exile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concept of involvement in the world. Different times, there is reason for people to university and never stopped questioning the value of refuge. However, university-like state is the true culture of the university's basic mission should be cultural, traditional university is so, the modern university should not be shielded its cultural essence.

关键词:现代大学 文化 文化特征 文化功能

Key words: modern university cultur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functions

一、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现代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也是个非常复杂、多意的概念,如果让谁用语言描述什么叫文化则并非容易的事情。文化20世纪50年代初,克鲁伯(Kroeber, A.L.)和克拉克洪(Kluckhohn, C.)在其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罗列从1871到1951年的80年间的文化定义就达164种。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适用于一切学科的文化概念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做出界定。

爱华德・泰勒(Tylor, Edward )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一切精神性创造物的整体。有的哲学家和文化学家则把文化看作人类文明的总称,从而倾向把文化和文明看作等同意义上的范畴。也就是把人类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创造物都理解为文化的内容。

梁漱溟先生虽然主张把文化与文明进行区分,但仍从广义上理解文化。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就曾把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宗教、文艺是偏向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向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是。”2也有的学者从价值观体系界说文化的内涵。戴维.波普诺(David, Popenoe) 曾强调:“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3塞缪尔.亨廷顿也认为:“‘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学科中和不同的背景下,自然有着多重的含义。它常常用来指一个社会的知识、音乐、艺术和文学成品,即社会的‘高文化’。4

在本文中,我们关心的是文化狭义概念,即对文化的理解,更应该把他看作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

二、现代大学文化的特征

从大学的本质属性来说,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内在属性,从组织文化学的角度看,现代大学存在的本真意义在于它的学术文化的维系作用。所谓学术文化,就是指能够维系人们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科学规范)、利益和理念。现代大学归属于文化机构,必然会呈现出一种文化性的存在方式,以探讨“理”为旨趣。与此同时,文化决定大学的精神和品牌,是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现代大学内在的文化性品质和内涵,决定了其具有其他社会机构不可替代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样式,也赋予自身鲜明的文化表征和意义。现代大学的文化特性主要体现在高深性、普遍性、批判性三个方面。

第一,现代大学文化的高深性

现代大学文化具有高深性的特征,主要现代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类文化发展到有了系统知识并形成高深层次之后才出现了现代大学的组织形式,因此,高深知识与现代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布鲁贝克(J.Brubacher)强调现代大学教育“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文化。只要大学仍然是正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5

第二,现代大学文化的普遍性

中世纪大学在产生时的正式称呼是Studium generale,意指探索普遍学问的机构,应该说,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的精神。现代大学的普遍主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必须来自世界各地;学生必须广泛多样;课程和项目必须承载普遍真理。夸美纽斯(eniuS)指出,现代大学的课程应该真正是普遍的,应有学习人类知识的每一部门的准备。为了使大学的课程具有普遍性,现代大学必须具有精通一切科学、艺术和语言并有能力的教授,能在一切科目上把知识传授给所有的学生。6

第三,现代大学文化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现代大学最重要、最可贵的一个文化品质,也是现代大学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就是独立思想和批判的精神。所谓批判精神,简单地理解就是怀疑和否定的精神。霍克海默认为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一个东西进行谴责,或抱怨某种方法及其他东西,也不意味着单纯的否定和驳斥……就批判而言,指的是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即不满足于接受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加以思索地、只凭习惯而接受社会状态的那种努力;批判指的是那种目的在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关系,协调它们与普通的观念和时代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努力。”7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真理的发现不会终结,而要发展人类的认识,发现新的真理,就必须从怀疑和否定开始。但是,现代大学文化这种怀疑和否定又不是盲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建立在科学和审慎的分析扬弃基础之上,因此称为理性的批判精神。

三、现代大学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化人过程而使文化得以遗传和再生。教育具有文化遗传性。从教育起源看,教育因为人类文化传递的需要而产生。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人类必须从生产劳动中获取必要的生产资料,同时,在劳动过程中把个体和群体逐步积累起来的劳动生产知识、经验和技能,有意识和有目的地随时随地地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人类自身和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这也是培养新生一代具有进一步创造文化能力的需要。

如果说教育最基本的社会任务是文化传承,那么高等教育就是高深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层次、系统化、学科化的特点。克拉克洪曾把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他认为外在形态的文化和活动性文化是显性文化,显性文化则属于较浅层次的文化;而隐性文化,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科学理论和学术思想等,则是属于较深层次的文化。只有通过大学的教育,隐性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传递。

从现代大学文化传递内部过程看,文化传承具有双向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文化传递时不仅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单向传递,而是两者互动的过程。因为大学的学生无论在身体还是在心智上都比较成熟,在接受高深文化传递时,有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断,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进而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与学双方文化传递的质量和效益。因为教育对象“不是仅仅来听讲座或读书的,你是为了问答教学而来的。这种教学存在于你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中。”8现代大学文化的传递应是开放、交互式的过程,同时,为了实现大学提供完整和普遍的知识的教学目标,他强调学生在一种洋溢着普遍文化的益智团体氛围中进行自我教育。这就揭示了现代大学文化传递的另一种形式,即文化熏陶的方式。大学除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实现文化传递外,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不知不觉地给人文化影响,实现文化传递的目的。当然,文化传递的双向性和潜在性,在其他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相比较而言,大学在这方面的特点更为明显。

(二)文化启蒙功能

启蒙,正如康德所言:以理智之光照亮人的心智,使人成为自觉的人。所谓文化启蒙就是指教育的文化熏陶和教化的功能,就是指教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性原则。人是教育的中心问题,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仅仅获得知识。如果把教育的目的看成只是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性,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教育无疑是一种无生命活力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的人也只会是一种无生命活力的人。

应该说,具有文化启蒙功能,是大学的本真教育样态,是大学的人文传统。诞生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以其作为知识中心的地位和所享有学术自由,崇尚无功利的理智传统,孕育了大学文化启蒙的萌芽。那时的大学虽然具有学者行会的特征,但事实上承担着对社会终极意义的阐释和精神信仰的教化等使命。进入近代以后,欧洲大学实际上成为崇尚理性的教育。这里的理性既包括科学理性,也包括人文理性。尽管当时整个社会弥漫于科学狂热中,但大学还是有选择地接受着科学精神,同时有选择地保留着人文精神,并致力于两者的结合,把启蒙教育作为大学的重要目标,欧洲一些经典大学至今固守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启蒙的传统。

应该承认,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大学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大学教育的非教化功能得到提升,现代大学教育具有了有用性和有意义双重性。所谓有用性包括对国家、企业和个人“有用”。对国家和企业有用自不必多言,因为作为知识传递和创新机制的现代大学教育,不断为经济发展孕育新的生产技术和再生产劳动力,从而具有了巨大的经济功能,这已为更多的人所认可。对个人有用则集中反映在通过大学教育改变人生命运方面。所谓有意义,则是指大学本真意义上具有使人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的丰富,使人的生活富有建设性和超越性,愉快而有意义的性质。而在现实中大学教育往往被异化为单纯及极端的有用性和事功性,形成大学本真性质与实践活动中的精神对立和冲突,消解了大学文化启蒙的价值和意义。这种“重有用、轻意义”,“有知识、无文化”的倾向,对大学的现代生存无疑是十分有害的

(三)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的生命在于不断地创新,只有时时更新的文化,才能历久常新。文化创新需要有更新的机制,需要有进行文化创新的机构,而教育则是为文化而生,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使命。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大学已经成为文化创新的策源地,成为文化精神的培育基地。

大学在文化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首先体现在资源优势特别是人才上。大学是学者的社团,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西方有学者就倾向于认为,大学的本质就在于让来自各地的优秀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各类观点相互碰撞,创造力相互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一方面,大学教师一般都是某一业领域的专家,兼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另一方面,大学的学生是同年龄中最为优秀的部分,是“天之娇子”,具有了一定文化基础知识,思想比较跃,富有创新精神。

再有,大学所具有的学术自由氛围为其进行文化创造提供了内在的良好件。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学是一处特殊的领地,这首先因为它有不同于其他会机构的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早在大学创立之初,大学就表现出来社团精不受任何派别控制的独立性和表示异议的倾向,使其成为一种令当时社会各势力都感到不安的力量。进入近代以后,大学保持和发扬了已有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传统,使大学成为知识人“文化”地生活的理想之地,而这也恰恰大学进行文化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由于具有传统的独立精神、批判精和理想主义,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围,有几十甚至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大学才成为最重要的创造力源泉。伏尔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所说,但我誓死保卫你说的权利。”有了学术自由,有了思想交锋,使大学具有一些使自己成为独特场所的特点,也孕育了文化造力。

注释:

[1] [英]爱华德.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

[3]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刘云德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4]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3页。

[5] [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卜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6] 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7]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8] [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性》,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上一篇:美元拍卖博弈理论视角下的中韩文化争论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生产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