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违约责任

时间:2022-09-25 12:53:19

【前言】浅析违约责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违约形态是根据违约行为违反义务的性质、特点和表现形式而对违约行为所作的分类。由于受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对违约形态的分类并不完全相同。在此,本文试从预期违约、不履行、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进行论述。 第一、预期违约。即在合同...

浅析违约责任

摘要: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所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经济纠纷和生效合同违约常有发生。本文从违约责任的概念、违约责任的形态、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及相关的问题进行浅显的论析。

关键词:违约责任 归责原则 责任竞合

一、违约责任的特点

根据违约责任的涵义,违约责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违约责任是民事责任的一种形式,而不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形式。第二,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所产生的责任,这是违约责任不同于其他民事责任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包含着双重内容。首先,违约责任的产生以合同的存在为前提。其次违约责任的产生以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为条件。第三,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既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也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第四,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违约责任虽然有明显的强制性特点,但仍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即当事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一方的违约责任作出事先的安排。即可在数额上幅度上预先约定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甚至确定具体数额。同时,也可以通过设定免责条款限制和免除当事人可能在未来发生的责任。第五,违约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违约责任经历了一个由人身向财产的发展过程。现在民法普遍承认违约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禁止对违约当事人实行人身强制。

二、违约责任的形态

违约形态是根据违约行为违反义务的性质、特点和表现形式而对违约行为所作的分类。由于受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对违约形态的分类并不完全相同。在此,本文试从预期违约、不履行、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进行论述。

第一、预期违约。即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示不履行合同的行为。因此我国《合同法》第108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满期之前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由此可以看出预期违约有明示违约和默示违约两种行为。

第二、不履行。即完全不履行,指当事人根本未履行任何合同义务的违约情形。 根据不履行的原因来看,既可能表示当事人虽然能够履行但是拒绝履行,也可能是当事人不能履行债务。无论是那种不履行情形,债权人都可以解除合同,并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

第三、迟延履行。即指在合同履行期满而未履行债务。包括债权人迟延履行和债务人迟延履行。债权人迟延履行表现为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履行应当接受而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即迟延接受履行。若债权人迟延造成债务的损害,债权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债务人迟延履行是指合同履行期限届满,或者在合同未定履行期限时,在债权人指定的合理期限届满,债务人未履行债务。

第四、不适当履行。即指虽有履行但履行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违约情形。包括瑕疵履行和加害给付两种情形。瑕疵履行是指一般所谓的履行质量不合格的违约情形。债权人可依《合同法》第111条的规定,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加害给付是指债务人因交付的标的物的缺陷而造成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112条,债务人由于交付的标的物内在缺陷而给债权人造成人身或合同标的物以外的其它财产的损害时,债务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就是责任的归属,是指在进行违约行为所导致的事实后果的归属判断活动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标准。

由于我国合同法以严格责任作为一般的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作为特殊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一方违反合同规定的义务,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时,应当以过错行为作为确定责任的要件和确定责任范围的依据。具体来说,一方面,不仅要考察当事人的违约行为,还要考察违约当事人主观上的过错。如果当事人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即使有违约行为发生,当事人也不用负责任。另一方面,在已经确定违约当事人应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下,还应当根据违约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程度来确定违约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我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主观的过错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不应当影响到违约责任的承担。但在特殊情况下,主观过错程度会影响到某些具体合同中责任的构成,惩罚性赔偿的使用、免责条款有效性的判断等。所以主观过错的概念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主观过错形式主要有两种:故意和过失。所谓故意是指当事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反合同的后果,仍然希望和放任的结果的发生,故意是当事人典型的主观过错,但是对故意地判定应注重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状态及其行为引起的后果进行综合考虑,对主观故意的认定要通过当事人的违约行为检验来完成。过失是和故意相对的过错形式,一般认为过事是指合同人应不细心不在意不关心或类似原因造成合同的不能履行和不适当履行且在当时不特定情况下并未采取必要步骤措施以避免上述后果发生。当事人应预见和认识到行为会发生违约的后果,却没有预见到或没有予以重视,或者虽预见到却未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履行其义务,都是不作为的表现,表明当事人存在过失,对于过失的认定,应以客观标准认定。

四、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在司法理论界,通说认为,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等,笔者认为,他们不是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理由如下:

第一、继续履行与采取补救措施不属于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继续履行与采取补救措施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以及合同义务的延续,都是违反合同后的处理措施,但不是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违反合同的处理措施中可以包括支付违约金与违约损害赔偿。继续履行与采取补救措施是《合同法》规定的公平原则的体现,属于合同当事人的义务,不具有违约责任的作用。从性质上看,继续履行与采取补救措施只属于合同当事人的义务,其中的继续履行属于典型的合同义务,采取补救措施则是合同义务的继续。这两者无论从实际作用上,还是从性质上,都不属于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合同法》将继续履行与采取补救措施作为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规定下来,是不准确的,混淆了合同义务与违约责任。

第二、采取补救措施的规定也不恰当。“采取补救措施”是一个不具体的概念,含义不明确,到底什么样的措施属于补救措施,《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继续履行是补救措施,修理、更换、重作也是补救措施。另外,《合同法》将继续履行与采取补救措施并列规定下来,则又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这两个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第三、支付价款或者酬金也不属于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我国《合同法》把“支付价款或者报酬”规定在违约责任一章(第109条)中,把支付价款或者酬金作为一种违约责任,笔者认为,这种立法安排不恰当。支付价款或者酬金,这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根本不是违约责任。无论合同当事人是否违约,都应当履行其支付价款或者酬金的义务。支付价款或者酬金与支付赔偿金或者违约金的性质是不相同的,两者不能混淆。

参考资料:

[1]、《合同法》[M],崔建远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版

[2]、《合同法学》[M],陈小君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3]、《论违约责任归责原则》[M],肖力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彭珏(1977.12- ),男,大学学历,法学学士,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经济法律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

上一篇:探究施工项目现场管理措施 下一篇:四川大学大学生减肥行为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