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寓:旖旎只在回忆里

时间:2022-09-25 10:33:05

老公寓:旖旎只在回忆里

2003年,上海的房价上涨了34.1%,2004年第一季度,上海的房价又上涨了28%,很多专家认为上海房价的“疯狂上涨”是因为需求的旺盛。是的,住新房子已经成为大部分上海人生活中的理想,无论这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因为一套房子往往关乎一个人生的理念和质量,新房子将极有可能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和一个新转折。但是在上海不断伫立起的新房子不断地让人们为之倾尽积蓄的时候,依然有那么一部分人坚持在各种各样的老房子里,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抱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演绎各种各样的“老房子人生”。

三四十年代,上海兴起了大批公寓房子,大多建在热闹交通要道的拐弯处,像毕卡第公寓、瑞华公寓、常德公寓、枕流公寓等等。

当时,单身女子入住公寓之多,多到有了专门的“女子公寓”。 1936年2月24日的《社会日报》有一则对“大众女子公寓”的专访,该公寓由原《大美晚报》的“广告之花”郑觉非创办,楼高四层,位于法租界吕班路幸福访六号,邻近现在的复兴公园,周围环境相当优雅,里面的布置,则是“淡黄的粉刷,新的床,新的桌椅,以及一切女子日常所需的新用具,有美皆备,无丽不臻”,“有水汀,有漂亮的浴室,有聪明伶俐的女侍者,甚至于烧饭的娘姨,也是一个年纪在二十左右绝无村俗之态的女子来担任”。让前往采访的男性记者充满惊羡。这样的房子代表了一种独立。而自己承担自己,首要的是一份可供自己生活的物质,还有一种自力更生的观念。比如张爱玲和她的姑姑,苏青和周璇。

她们单门独户,一个人居住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经营。传统的女大不嫁的尴尬、弃妇的悲惨,在她们身上失去了意义。这一批女性的出现,这种生活方式的出现,才标志着上海女子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都市女子。她们是真正与男人分享一片天空的一群,是由都市培养由都市欣赏的一群。上海这个城市,因为她们的出现而更容忍了女性。

上海的公寓房子,一开始的住户都是外国侨民。这种公寓房子,同中国传统民居最大的不同,不在于钢筋水泥、电梯阳台,而在于一门一户不必往来,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很快,认同这种西方生活方式的华人开始入住公寓房子。

七十年过去了,这些公寓在今天又上演着怎样的人生?近日,本刊记者走访几座昔日风光无限的老上海公寓。

被荒芜的美丽

名称:常德公寓

地址:常德路195号

记者到达常德公寓时是在一个下雨的下午。沿着南京路到常德路,喧哗到寂静,也只一个转弯。八层楼高的常德公寓,就这样静静地站立在路口。

常德路195号。以前叫爱丁堡公寓,现在简单地叫成常德公寓,这样敷衍的名字,是我们习惯的那种,却不会是张爱玲可以容忍的,现今被漆成了粉红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还在往日的路上。只因为官方没有肯定张爱玲。所以这不知哪一年充公了的老公寓,现在住进了杂乱的住家。即使在上海,知道这幢略显黯淡的房子是张爱玲故居的也不多。只有旁边挂着的“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的牌匾才提示着慕名前来凭吊张爱玲的游人,这幢公寓确实有过不平凡。

我的心情有点凄清。一切都是因为我正隔着半个多世纪的尘烟,寻找张爱玲从困兽的家中跳楼而出后,和她一样传奇的姑姑住的公寓。就在那里,她写下了《公寓生活记趣》,也就是在那里,她爱上了胡兰成,而两人演出的爱情故事正是后来三毛《滚滚红尘》的原型。

走近公寓,电子警卫门系统把陌生人间隔在了门外。门不大,门口毫无秩序地停着几辆破旧的自行车。刚巧有客人拜访某户人家,门被打开。我就跟了进去,果然是老楼,漆黑,阴冷、些许的乱。进门就是一个小电梯,我努力很平静地跟自己说,不要失态,不要激动,这就是张爱玲写过的那部奥司丁电梯,你看,它还在。只是那旧式铁栅栏门的电梯早已换掉了,而这部刷着浅绿色油漆的电梯,虽然也算是新式电梯,显然也已启用了多年,笨重而破旧。

管理电梯的中年男人用不容质疑的目光扫着我。我问:这里是张爱玲旧居吗?他一横眼睛,说不是不是。你不要打搅到这里的住户,这里不让进!我很想跟他说,我从10岁就开始看张爱玲,你不能哄我的,可我只跟他说:我并不打搅到谁,只是要看看,马上离开。他仍旧不同意,我不能管什么了,径自上去。他倒也并不阻挡,只是揪着嗓子狂喊,“不许在里面拍照片!”

走上楼梯,台阶边缘因为磨损而不再平整,墙面刷着白色、绛红色的油漆,脱落的脱落,班驳的班驳。地面上铺着的黄白马赛克小瓷砖,积着灰尘,颜色模糊,好像无人清扫。楼层与楼层间的晒台上,晒着衣服,种着花草。旧公寓防火用的消防龙头也都没有拆除,任凭生了锈,成了这公寓久远年代的见证。

到了六楼,看到了过道旁的外阳台,就是当年张爱玲和她说其实并不那么熟络的苏青谈男人谈爱情谈女人的地方。两人曾经看到大上海的太阳在阳台外的天空里烘烘地落去,而现在,我站到那里,看到的是一片工地,旁边的航空大楼是它的参照,又要树立一座高楼出来。大上海的太阳在这个时间里透过雨后干净的空气微微地撒了光束过来,真是一个没有传奇的年代。

常德公寓底楼开着家烟酒小铺。老板娘是公寓的主户。她显然对来往瞻仰的游客见怪不怪。她告诉我常德公寓闲人一般是不让进的,记者也不例外。“刚才你是混进去的,谁知道你是记者?来的人多了,也就都这样在大楼外面看看,拍拍照就走了。张爱玲么,是老老早早的事情了,大楼里现在都是居民的住宅,哪能随便进进出出参观!”问起张爱玲原先住的房间是否被特别保护起来,她摇一下头:“没有,她原来住的六楼,现在也是人家的私房,也没什么特别的。那些来看的人,也都是自发性的,这里又不是什么特殊的景点。不过是个写书的女人住过的房子,啥稀奇的。我们住在里面的人对她没啥感觉。”再问她看不看张爱玲写的书,她说“有空哦,做生意都来不及。现在能有空看看晚报就不错了。”问起她对前段时间上视电视剧频道播放的《金锁记》和《半生缘》有没有印象,她说《金锁记》就是写个变态女人的对 ?她瞄过几眼没啥印象,“又没有什么明星,一点儿也不好看。”不过她看过几集《半生缘》,因为她喜欢林心如,“这小姑娘温温柔柔文文静静的,看着老适宜的!”

正当老板娘显然联想起了《还珠》,在她继而要对赵薇滔滔评价时,记者适时截断了她的话。记者告诉她电视剧《金锁记》和《半生缘》都是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老板娘惊讶地说,“是 ?”

刚才那个凶巴巴的开电梯师傅不知何时也来上来搭讪。“到轮班辰光了。里面太闷,出来透口气。”

这位姓毛的开电梯师傅在常德公寓开电梯已经七年了,看上去和老板娘很熟。毛师傅和老板娘调侃说她没文化,而他晓得张爱玲东西写得很好。问他喜欢哪几部,毛师傅挠挠头皮,半晌才说,“她的书女人爱看的,男人一般不大看。这幢公寓里没啥人看张爱玲。”

“这里地段不错,真的进去看看房子其实是一塌糊涂。真正有文化看张爱玲的人老早发达了,搬到虹桥、莘庄那儿的别墅里去了。住这幢大楼的人老一辈条件不错,现在大多数是工薪阶层,上班下班很辛苦的,哪儿有空看张爱玲?”毛师傅说,老板娘频频点头。

说起了公寓保护的问题,毛师傅无可奈何地说,“谁来管啊?这里的房子,既有属于国家的公房,又有一部分私房。很多房子还已经卖给了台湾人、外国人。看看,这里的业主委员会也才刚刚要选举成立,”毛师傅指着贴在电梯里的告示给我看,“怎么整修这幢大楼,也要业主们自己提出,然后投票表决,通过了以后,再向上级部门反映。”

这时正有居民进来,毛师傅就一起走进电梯,开着电梯送居民到达所在的楼层。突然想到了张爱玲的那篇题为《公寓生活记趣》的小文,文中提到的黄包车、电车厂、贩卖零食的小贩早也不在了,而她所描写的“我们的开电梯的是个人物”倒还一直是个人物,随着这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公寓大楼一并保留了下来。

走出常德公寓,对面是一家叫娱乐新干线的音像店。而那个1930年女子的美丽被荒芜在常德公寓里。这时,一个神情困顿的中年男子,一副被职业和生活泯灭了心灵的样子,走进常德公寓。我突然想起张爱玲的姑姑,一个把单身日子过得朝气蓬勃,趣味十足的女人,聘一个法国厨师专为她个人烹调饮食,再聘一个白俄司机为她一个人驾驶那辆白色的私家轿车,同样也是在常德公寓。如今,人走了,年月走了,只剩房子还坚强地存在着。

颓废了的华丽

名称:瑞华公寓

地址:常熟路209弄

瑞华公寓,位落于常熟路209弄,延庆路口,占据了两个街角,显得十分大气。据说这是上海唯一一幢荷兰式大楼,著名的“美美百货”就坐落于此。“美美百货”记者逛过无数了,不过若不是因为此次采访,记者绝不会对这幢瑞华公寓有太多注意。

瑞华公寓建于1928年,是由法商营造公司设计的。建筑共有九层高,造型简洁,风格突出。外墙面为水泥平板拉毛。屋檐下部和建筑底部的几何图案,楼梯的栏杆的铁花装饰,使整幢建筑体现出强烈的装饰艺术派风格。

即便是在经历了近八十年的风霜,瑞华公寓的整体建筑风格依然十分明显,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石膏浮雕、铁栏杆、大理石台阶,并且经过了新的粉刷和装饰,使大楼的整体效果完好地保留。

大楼的中间有一小花园,巨大的梧桐繁茂而遒劲。鹅卵石路和健身器械则是近些年来小区改造的成果。几个老人悠闲地在健身器械上锻炼身体。记者询问了其中的一位沈老伯,让他谈谈这座公寓楼的历史和现状。

从1957年起就在此居住的沈老伯儒雅、时髦,有点“上海老克勒”的气质。他对这幢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幢公寓的建筑风格,在当时或现在来说,都是相当有特色的。什么特色呢,就是‘以人为本’!你瞧,我们这个公寓是东南向半包围结构的,下面就是一个花园,花园四周还有宽敞的过道供人行走。从楼上望下来,风景十分怡人。公寓的对面,原先造了两层的停车房,一楼可供停车,二楼可供看车人居住。这样的布局安排,十分合理,既通风又可以让阳光充分地照射到公寓,非常人性化!”

确实,既看得见风景又能享受阳光,这幢建在上世纪初的公寓就已充分地体现了小资情调,并且为住户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直到现在,仍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建筑。拥有如此豪华的外表,那么它的内部居住环境又怎样呢?一谈起这个,沈老伯的口气明显带着些惋惜:“内部的设计,也是非常合理,分成一室一房、一室两三房等多种房型,供不同需要的家庭居住。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这里的很多住户都合住在一户里面,这样一户里面就可能有两三户人家共同居住,需要共用厨房、卫生间,就很不方便。这样,也等于多少背离这个公寓建造的‘以人为本’的初衷。所以现在虽然从外表上看来,公寓大楼还是非常不错,但对于内部的很多居民来说,已经是大打折扣了。原本整幢公寓应该住70多户的,现在却住了100多户,怎么谈得上舒服呢,有点新七十二家房客的味道了。”

记者发现,在瑞华公寓原先的两层停车房,早已拆掉,围上了围墙。围墙外面,竟已造起了一幢新的住宅楼。原本设计者想体现的“既见绿树,又见阳光”的设计理念,也已经被这新造的房屋破坏了一半。对于一幢设计如此精良、历史悠久、保护又基本完好的公寓大楼来讲,不能不成为一种遗憾。

美籍华人Lee住在瑞华公寓有一年了。他在南京西路一家美资公司上班,从上海,到香港,再辗转到美国,进而又回到上海,他总是满世界跑,从来没有水土不服过。他把上海的家安在瑞华公寓。记者辗转采访到他。

记者:为什么选择住老公寓呢?

Lee:我小时候在上海,住的就是老公寓房,对老公寓有感情。我觉得现在回到上海,住老房子才天经地义。

记者:这房子,你是租的还是买的?

Lee:向一个上海老克勒租的,60多个平方,租金每个月4000元人民币。房东搬到徐家汇附近的小高层里去了。

记者:你喜欢这儿吗?

Lee:不错。

记者:为什么不问房东买下来?

Lee:房东不肯卖,说舍不得这么好的地段和房子,这种味道的房子以后再也没有了。现在的别墅、公寓再仿古也是假的,弄不像的。

记者:住在这儿习惯吗?

Lee:还可以,地段好,交通很便利。不过这幢楼里住的大多数是老年人,我刚搬进来的时候天天呼朋唤友搞party,几乎天天接到邻居的投诉,大半夜开音乐,虽然不是特别响,但传到楼上,人家的地板已经直晃,老伯伯心脏不好,生怕老命毁在我的手里。

记者:看来老房子隔音不太好。

Lee:是啊,还有点潮湿。黄梅天墙上经常有霉斑。据说有家人家的卫生间里还长出一大片蘑菇。电梯又小又闷,还经常出故障。你说恐怖不恐怖?

记者:那为什么不租到内部条件好的新房子里去?4000块在附近也能租到的。

Lee:没办法,我还是喜欢这种感觉的房子,特别“老上海”,华丽而颓废。

记者:房子里面的装修你动过吗?

Lee:基本没动,就重新装了个从台北带来的钢丝灯,免得伤害美丽的天蓬顶。我很欣赏这幢建筑的空间与线条,我认为减少家具对建筑本身美感的伤害,这才是我想要的。

记者:住这样的老公寓里是什么感觉?

Lee:很上海。很梁朝伟。适合单身人士住。在这儿可以恋爱,结婚了就该搬到新的房子里去。有钱就住别墅,没钱就住火柴盒,总之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人要变感性的。婚姻最容不下感性。

上一篇:有多少“专家”可以相信 下一篇:老私房:城市里的“大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