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的英文范文

时间:2023-11-26 14:57:17

老公的英文

老公的英文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策略 课外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5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间的合作日益频繁,英语在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上的作用日益显著。高校为了迎接国际竞争中人才方面的挑战,必须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责任。现今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被很多学校纳入公共基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程。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致使有些进入大学的学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的英语水平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如何针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提升国家的综合软实力成为现今教学理念下的新课题。

1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模式

随着各大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公共英语课大多采用的是大班上课的模式,班容量的不断扩大,为英语教学加大了难度。大班的英语老师在面临一个容量大、差异大、程度的学生群体时,对于英语教学的选材、教学模式上都有很大的困难。原有的小班教学的办法不适用于这个大的集体里,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应该在新生正式上课前对其的英语能力进行多发面的测试。把学生分为不同的批次分别进行听力能力、阅读能力进行评测,然后再出一些英语题目让学生进行考试,获悉全班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当然这些学生人数太多,一个老师进行测试进展速度太慢,所以该任课老师可以请多名同事协助帮其进行测试,例如在对学生英语口语测试时,可以让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对大学的印象做一个陈述。虽然测试会浪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整体的测试可以让老师更好地掌握全班的英语水平,为进一步的授课划定出大的方向和课程设置。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满足多数人的要求为基准,对于那些英语基础水平高学生可以为他们添加课外的学习任务,比如:从英语四级里选取一些练习题,让这部分学生进行练习,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对于英语基础水平差的学生,老师应该特意安排这些学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先对英语学生产生兴趣,在进一步的引导培养。

2 大学公共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2.1 英语基础知识薄弱

学生对于英语的基础语音、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有的学生发音严重的不准确也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音标都读不准确。有的同学对于英语单词的重音部分的的读法了解不够,语音语调掌握不准,基础的语法知识和单词间的固定搭配不能很好地运用,经常使用的语句不熟练,在写作和翻译文章方面有明显的反应。不能很好地运用经常使用的句型,语句的综合套用能力很差。

2.2 听力能力较差

大学英语听力是学生们最薄弱的方面,对于短文的联系、复合式听力和对话练习时,分析不准全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致使出现这些类型的题目时丢分现象严重。想要提高英语听力是一项费时费力,见效较慢的工程,英语听力的提高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持之以恒的练习决心,也需要学生天生拥有一定的英语变音能力。

2.3 词汇量少、遗忘性大

大学的学生对于初高中所学的英语遗忘严重,本身的词汇量不多,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阅读和把握全文的主旨思想。有的学生在句型分析上能力较差,对于大学大篇幅的文章阅读分析难上加难。

2.4 口语表达能力不好

大多数的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弱,有的学生有较严重的地方方言音,有的学生英语的基本发音不太准确,初高中时期没有加强学生的口语发音的训练,口语表达不仅不标准还没有语感;有的学生虽然口语流利,在表达上却没有内涵,表达的方式单一,达不到英语表达的质量。

2.5 写作能力低

学生整体的英语写作能力较低,英语写作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语句混乱、单词错误、语法时态不准的情况,导致文章出现语法错误和没有逻辑性,严重影响整片文章的可读性,这些问题致使文章没有思想深度,让人读不通顺,看不懂到底学的什么内容。学生对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文化基础知识涉及不深,对西方的文化了解度太少,跨地域间的交际能力不够强。

2.6 不适应新模式,无法掌握学习方法

有的学生升入到大学后,彻底放弃了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没有快速的从高中英语的学习模式中向大学的模式转化。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老师设置的作业量减少很多,学生一时无法习惯这种模式,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一味的玩。有的学生虽然每天背诵单词,阅读英语文章,做完这些后就觉得没什么要做的了、高中的英语教学模式和大学所追求的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思想不和,学生不了解大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需要大学老师耐心的指导。

3 提高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策略

3.1 英语教学的课前指导

在学生进行入大学第一堂的英语课上,任课老师就应该概述的把大学英语的课程任务、课业内容、课业设置、辅助学习的设施、课程的考核等等,让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学习。老师应该设法运用这次的叙述让学生尽快从高中英语教学的模式转换出来,以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之处,快速的掌握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从容不迫的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去。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时时做好教学引导的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指导学生明晰英语学习的大致思路,快速的转换原有高中教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对大学英语的学习进行重新的定位,时刻保持着英语学习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确保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热情充足,激发学生强烈的求学欲望,真正达到清楚地学、主动地学。等到课程结束,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写一份学前指导的想法,老师结合教学大纲认真的分析学生的不足之处,对教学进程合理的控制、适时的改变,老师应该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确保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达到满意的学习状态。

3.2 老师的课堂教学

在刚开学的前一段时间里,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锻炼学生最为薄弱地方,对于学生英语的语法、音调、上进行反复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深厚,更加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把多听、多读、多说、多看、多译贯穿到学生的思想中,把英语语言的基本能力和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贯穿到各个环节进行引导性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把学生为中心作为依据,展开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时的掌控教学进程,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不要一味的注重传授知识,也要传授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达到会学、爱学、自学的境界。

3.3 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合理结合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运用课外的资料对学习进行巩固,确保学习质量的快速提高。学生可以充分学会利用学校里面的各种学习资料扩大知识面,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英语各方面的能力,加强判断辨别的能力。比如;可以开办英语角、英语口语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也加强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极大兴趣。

3.4 开设形式各样的英语选修课

学校应该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出发,掌握学生英语薄弱的地方,针对性的开设各式各样的英语选修课,然后学生依据自身的英语水平进行选择,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英语的学习。比如:可以开展针对英语口语训练的选修课、开展针对英语作文的选修课、开展针对英语翻译技巧的选修课、开展英语阅读的选修课等等,作为大学公共英语课的补充课。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不同程度英语学习的学生,也是老师可以针对性的对一批学生进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综合的能力。由于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英语水平来选择选修课,选修课的出现受到学生的强烈欢迎。

4 结语

大学公共英语的大班模式为任课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为老师进行新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机遇。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大学的英语教学方面已经经过了好多年的改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的班级,不一样的英语水平能力区别对待,大学的英语老师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制度合理的教学方法,确保确保教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英语的学习,适应社会追求英语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德学.元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

[2] 陈晓红.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策略探析――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3] 张静.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讨――以高职财务会计专业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11(7).

[4] 周家铭.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问题调查与分析[J].孝感学院学报,2012(4).

老公的英文篇2

一、从活动课开始的初探

基于我校英语教学的实际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的考虑,我将“英语趣味活动课程”作为我的第二课程进行了开发与初步尝试,把英语活动从课外搬到了课内。上学期,在李秀伟老师和学校领导的帮助下,我的第二课程――“英语趣味活动课”开始初步实施。我将本课的主题定为Animals(动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单词比拼”“口语沙龙”“演讲比赛”“英语歌会”“育华剧场”等活动。第一次授课就获得了工作室各位老师和专家的肯定与鼓励。

在“英语趣味活动课”实施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真实而又有趣的生活中自然习得第二语言,学中乐、乐中学,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在参与和合作的过程中,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全面发展。而我也从孩子们享受英语和成功的快乐笑脸中看见了教育的魅力和自己的价值,那种幸福和满足感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尽管这节课仍然有很多缺陷和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次尝试却让我和孩子们尝到了一种有别于平时课堂教学的甜头,看到了今后从活动走向课程的可操作性,也找出了课程活动实施需改进的方向。目前来看,将英语课外活动转变为英语活动课程还有很多制约因素,比如授课时间是否应该定在学校课程的时间之外,会不会额外加重教师的负担,课程的开展是否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或主持等。

英语教学应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这是英语课程价值的基本定位,也是许多中小学英语老师内心生发的责任诉求。

许多初中英语老师曾无奈地谈道:到了初中,将会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困难户”,甚至很多被老师放弃。事实并非夸大,工作室主持人李秀伟老师在一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监考现场巡视,曾经遇到过英语考场开考不到半个小时有18名学生睡觉的场景,而一个考场一共只有30人。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单纯的知识性教学让英语失去了情感,失去了文化承载,语言不再是语言,而是知识符号,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英语外在于情感之外,学习困难可想而知。

二、从公共性开始的突破

在很多英语课堂上,师生是用英语对话的,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对话指向的是单词、句式、语法,是认知、强化、巩固,再认知、再强化、再巩固。

而作为语言教学的英语,其文化意义、情感价值都被疏离了,一并疏离了的是学生的生命体验。那么,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找回学生的生命体验,让每一个学生成为驾驭、使用英语的生命体呢?选择英语学习的“公共性”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手段。

于是,我有了自己的教学想法:让英语成为“公共资源”。

我的教学主张:建立英语的“公共资源”概念体系,巧妙设置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将英语“活”学“活”用。

我的教学价值: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果只是死学课本知识,必然脱离语言学习的本质。面向实际,贴近生活,借助英语这一“公共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精神、思维、身体等处于积极参与的自由状态,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的“学习社团”自己学英语、自己讲英语,而教师相机的语言描述,并配上适当的评价,为学生创造一个“自己控制”的语言实践环境。把课堂变成一个浓缩的社会,让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会英语、爱上英语、学会生活、学会体味人生。

我的教学策略:

一是活化内容,活学活用:活化教材文字为语言;活化教材内容为日常生活;活化英语课堂为交际场所。

二是创设课堂情境,优化英语课堂:进行社团结合,让学生组织学习组织;进行角色对话,发挥学生的语言特点;巧设游戏比赛,拉近师生距离;说说唱唱,活跃课堂气氛;愉快绘画,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开口说英语。

三是巧设英语课外活动,充分感受英语氛围。教师布置3个英语城:比赛城、表演城、模仿城;学生自发组织1个行动城。

1.比赛城:组织单词朗读接力赛、快速抢答赛、英语猜谜赛、讲故事比赛、编对话比赛等;

2.表演城:对话表演、英文歌曲表演、英文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绕口令表演、传话表演等;

3.模仿城:用英语模仿礼仪员、讲解员、导游、记者、教师、售票员、服务员、营业员等。

4.行动城:由学生设计英语课外活动,自发组织起来进行英语行动,定期展示,持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其实,这是活动性、生活化英语的基本构建,但是,其价值在于始终以英语教学的“公共性”为基础,以英语教学中学生自发组建的“社团”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托克维尔说过,在美国,无论人们干多么小的一点事情,总想着结成一个社团,自发组织的社团是人们情感与认知发展所能够维系的基点。他认为,在一个民主国家里,“全体公民都是独立的,但又是软弱无力的。他们几乎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去做一番事业,其中的任何人都不能强迫他人来帮助自己。因此,他们如不学会自动地互助,就将全都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承载文化、实现交流,是大家的公共产品,是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公共资源,借助这一公共资源可以交流、表情、达意;是一个公共性活动的承载者,承载更多的公共信息。所以,英语的公共性是可以作为教学的要素来把握的。公共性的资源必然需要公共性的活动来承载,我的设计就选择了这样的公共性作为基础。

其实一个完全非英语母语的人到纯英语环境中,两年的时间完全可以把英语掌握得很好,因为他把英语作为一种走向公共群体的交流资源来看待,而不仅仅是知识。一个人处在一个并不熟悉的语言环境里,他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开口说话都是主动找到对话角色,并且主动投入、倾心实践的,这就是一次“组建社团”。我们的英语课堂如果也是这样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具有了交流性、主动性。

是这样的,有人曾观察英语课堂后说:“现在的中小学课堂里,英语老师是最忙最累的,因为在一个学生并不熟悉的英语交流环境里,必须由老师不断地引领,学生才能够参与一项项的英语学习活动,老师的话一停,学生似乎也无所适从了。”恰恰因为老师必须使劲放低身子才能与学生的语言达成一致,所以老师总在不停地说,不停地引导,甚至不停地表演,学生的语言被切碎了。这无形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英语是语言,语言需要交流,交流就应该是主动的,不完全是老师安排的。那么,英语课堂怎样实现学生的这种自由自主?把英语当做资源,把课堂当做生活空间,让学生自我结社,自由组织不拘一格的“学习社团”,然后进行深度交流和学习。如果学生之间自由组合,几个人的课堂社团都可以。虽然他们只能用自己有限的单词进行交流,但他们毕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加了这种交流的可行性。

如托克维尔的判断,在英语学习中,一个学生的力量是无助的,而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所以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广泛交流英语空间里,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毫无压力地与其他学生结成社团,进行自由组合式学习、公共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尝试。

在这一活动中,当学生开始自发学习,教师则努力组织、保障这些活动的有序性,保障这一学习结构内部的有序运作。换句话说,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其职责就是保障这些“社团”的结合、交互,保障学生有交流的主动性和热情,能够有秩序、有效地学习。

这样,教师就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组织学习。由于教师把课堂的组织、交流还给了学生,教师有了更多的精力、时间来实现对学习组织的观察、组织、评价,学习组织的结构性运作成为可能。

不仅仅是英语,更多的公共性资源、公共性教学是否值得利用,值得尝试,这是工作室其他学科教师可以思考的问题。

三、从公共性活动再出发

我在探索英语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困惑。比如把英语作为公共性资源,让学生组成社团进行英语交流,那么社团里最好有英语特别好的学生带动其他人开口说英语。大学这样做是很容易的,或者说在英语比较好的班级这样做也很容易。但我的学生们没有很好的口语表达基础,没有公共的语言学习环境,只是由老师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社团加入英语交流中,学生会不会因为词穷而无话可说?再者,英语的文化性需要在各种英语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然而这些英语活动的实施需要时间和物质投入,这是否会给老师们造成负担?

我想,英语学习是一种自然习得的过程,不管是课外活动也好,课程实施也好,公共性社团教学也好,最终受益的都是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将英语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三五成群自由展开对话交流,老师充当组织者、评价者。在课余时间,教师将学生带出课堂的狭小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情境说英语、用英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较快地培养起用英语思维、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

此外还有一系列问题:

自主性怎样更广泛地回归课堂?

学生的情感释放如何科学理性地调控?

英语的博闻与强记怎样更多地充满人文性?

教师怎样与研究一起成长?

英语的终极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实现吗?

……

老公的英文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英语教学;改革

【Abstract】The main task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killed professionals and qualified laborers who are suitable for the social needs, so the standard of educational quality is whether the graduates ha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English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fessional abilities for Tourism major students. However, for the Public English Course,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abilities is still in low level. Thu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killed professionals 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we should take a teaching reform on public English course imperatively.

【Key words】Professional abilities;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对职业教育来说,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拥有适应行业要求、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能力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英语交际能力,旅游英语也是各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中专业必修课。但是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通过对多所院校的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者发现学生们存在以下共性。首先,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比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有近90%的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原因有三:一是学英语对今后从事的职业有帮助,二是英语老师讲得好,上课有意思;三是本身喜欢英语,认为课堂上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其次,学生渴望加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又缺少口语交际能力的信心。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出希望老师能加大口语训练,专业课老师也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出要求;但同时,有近半数的学生没有信心使用英语与人交流,认为自己能运用表情、手势等辅助交流手段与人交流的学生比例更低。多位公共英语任课老师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反馈了同样的情况。最后,课堂知识与岗位脱节。在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调查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公共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实践性不强,与其他课程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通过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公共英语课程缺少职业能力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脱节。这不仅导致学院对公共英语课程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也表明公共英语课程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完善。

2 旅游专业公共英语课程问题分析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存在不足。首先,教师的学历层次虽然在提高,但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目前,公共英语课程的老师主要由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组成。大部分新入职的老师都拥有硕士学位,比起以前高职院校老师本科学历甚至是大专学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英语知识丰富,但缺乏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和旅游专业的老师相比,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高职院校提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基础课老师并不在要求范围中,导致公共英语课老师“双师型”比例极少,涉及到旅游英语专业就更少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职业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公共英语多重视系统知识,如语法、词汇,轻视语言应用。尤其是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公共英语大班授课也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造成老师干讲,学生缺少语言实践机会。多媒体教具虽然在课堂上被广泛使用,但受到硬件的限制,只是老师单纯为节省时间或丰富内容向学生展示一些ppt课件和视频,很少考虑发挥学生主动性;多媒体实验室缺少,只能部分满足专业课需求,没有考虑公共英语课程。最后,考核方式单一。公共英语期末考核方式多为笔试,虽然在综合测评中平时表现占到30%-40%,但是也多沦为老师们调控及格比率的一种手段,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教材选择和使用的问题。目前,公共英语在教材选择上有两种,一是听说读写译全面概括的以语言知识为重点的教材,二是侧重学生专业和听说能力推出的职业或行业英语教材。前者基础知识丰富,但内容过多,课文篇幅长,学时要求长,缺乏实用性;后者侧重学生口头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突出行业特色,也是近年出版社向高职院校推介的重点,但是也存在出版时间跟不上时展,内容翻新赶不上实际变化。如何能更好的利用现有教材,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培养职业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成为老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学生生源、学院硬件等问题。从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情况不难看出,随着单独招生、“3+2”和对口生源的扩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有所下降。不少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没有主动性,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数学和外语是学生认为难学、学不会的科目,所以许多公共外语老师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尝试多种方法试图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但效果一般。学校的物质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在现有条件下,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和语音室优先配给了各系部的专业课,公共英语常年以来听说都靠老师的录音机,多媒体教室的投影、音响也时常出问题,影响教学。因此,要提高教学水平,学院也要加大投入,完善教学设备,加强对公共英语的重视。

3 旅游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第一,运用交际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里的交际不仅仅指师生、生生之间的简单双向交流,它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情景,并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交际活动把语言知识转换为能力。具体活动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演讲、情景对话等形式。如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演讲,可以在每堂课前都安排学生在全面面前演讲,一学期内每人一次,给定与专业相关的范围,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完成讲稿,并在演讲前由老师或小组同学修改、完善讲稿;在演讲中老师适时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督促其他学生认真听课,并观察台上同学的优缺点,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第二,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能通过图形、动画、影视等材料直观表现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尤其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播放一些各国文化习俗的影像资料等,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加强了其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利用多种素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要选用适当的英语教材,注重教材的基础性和职业性。即教材选择要符合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能够通尽快获得运用英语在工作中交际的能力;同时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当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适度的影视资料和网络资源。在材料的选择上注意主题和内容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在欣赏艺术和语言文化的同时,注意与专业结合,贴近实际应用。网络上的英语学习资料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查找和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网上词典、学习网站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言技能。

第四,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改变单纯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过程和结果并重。一是平时成绩要重视学生课堂表现,如考勤、表演、演讲、作业等;二是期末考核内容要与专业能力相关,通过笔试、口语和听力多方面考查。如果只能通过笔试考核,则在题目设计上多出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题目,如应用文写作,接待,订餐等旅游专业常见的情景,重点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五,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在高职院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大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的人数越来越多。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师虽然不在学院要求范围,但是也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自己专业知识越来越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复合能力的教师队伍,英语教师旅游化也是建设复合能力师资队伍的一种方法。出身英语专业的老师可以通过进修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甚至可以考取导游证等资格证书,这样不仅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在讲课中会更生动、准确,拉近了同旅游专业学生的距离,更受学生欢迎。英语教师也只有掌握旅游专业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旅游人才。

4 结论

通过旅游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绩。首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其次,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都得到了锻炼。尤其是交际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学生的表现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最后,教师队伍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一些教师积极进修,利用业余时间获得了英语导游资格证书,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内容,讲课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受到学生好评。总之,在高职旅游专业中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交际能力,更好的协助专业课达到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纪俊超.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J].河南科技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3-105.

[2]龙丽娟,郝鹏.对职业英语教学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7(12):91,92.

[3]唐红霞.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4):189,190.

老公的英文篇4

[关键词] 公示语;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一、 引言

公示语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实用语言,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公示语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几乎随处可见,例如路标、广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场所的宣传语、旅游简介等等。公示语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错误的翻译会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对外交流,也给外国游客带来诸多不便。吴伟雄[1]《中文标语英译浅谈》认为:标语口号的翻译,主要是英译,越来越成为开放城市一个不可回避又颇感棘手的问题。因此,净化城市语言环境,创造一个促进文明交流的开阔空间,是从事公示语翻译的译者的责任,也是所有从事外语工作者的责任。

本文以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问题。语用失误不是指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语用失误比语法失误产生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因为“语法错误只表明使用语言不够熟练,而语用失误却说明说话人的品质。” [2]

二、 语用失误

语言学家Jenny Thomas[3]认为,语用失误指表达不合适或表达方式不妥,不合目的语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效果的这类语用文化错误。她在《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把语用失误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另一种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a-pragmatic failure)。

1. 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这类失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把汉英词语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误

英语中的词和概念与汉语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而是呈现复杂的关系,翻译时如果一一对号入座,就会闹出笑话。如

例1.小心绊倒Be Careful Trip

“小心什么” 在英语中不用“be careful of”。这里的“小心” 是“警示—beware of”,不是特别“细心—be careful”的意思。为此,涉及汉语 “小心”的英译,如“小心路滑”可以有两种译法“Beware of Slippery Road”或 “Caution: Slippery Road”; “小心地滑”译为“Caution: Wet Floor”或“Watch Your Step”。

例2.(某商场)出口Export

进门的“入口”(Entrance) 和“出口”(Exit)译成“外贸”的“入口”(Import) 和“出口” (Export),令人哭笑不得。

例3.注意安全Pay Attention to Safety

该译文反映出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虽然在中文里这种表达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就有可能造成迷惑不解。英语中“注意”类的提示、警示都使用“Mind The Step”,或使用“Caution”加上具体提示的内容,如:Caution: Steep Steps!

(2)忽视汉英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译者不懂得在特定情景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的表达方式,因而在翻译中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结果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用意,甚至引起误解。例如:

例4.小心碰头Attention Your Head

且不说这个翻译中的句式结构错误,按字面意思应该解释为“注意/留意你的脑袋”。这与原意显然相悖。“小心碰头”英语中有习惯的表达方式“Mind Your Head” 。

例5.祝您一路平安Happy Trail

“祝您一路平安”在英语中常用法语“Bon Voyage”来表示,绝无“Happy Trail”一说。

例6.游人止步Tourist Stops!

“旅客止步”、“游客止步”、“宾客止步”、“闲人免进”等公示语的英译一般都采用“Staff Only”。

例7.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

这条公示语的用意是提醒司机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安全回家,隐含着反映汉文化中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英译文却套用了汉语结构,没能表达其中的内涵,使一些不了解汉文化的西方人看了不解其意。从语用学的观点看,用“Good Luck!”、“Drive carefully!”或“Safety first in driving” [4],就可以表达公示语所隐含的关心和祝愿。

2. 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在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地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和交际规约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在公示语的翻译中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而出现表达失误

译者把不该对外只能对内的公示语直接译成了外语,即给对方的理解造成困难,又给外宾留下不好的印象,损害民族和国家的形象。例如:

例8.向文明市民致敬!Salute to Civilized Citizens!

例9.争做文明游客,共建生态景区。Be civilized visitors, set up the ecosystem scenery together!

这类宣传用语是通过呼吁的方式诉诸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觉悟,以规范本国市民的行为,所以实在是没有对外翻译的必要 [5]。况且,外国人读了这样的文字反而会产生不好印象,还以为该国市民和游客是uncivilized people(野蛮人)呢!另外,还有类似的 “小心扒手”,“违者罚款”,“严禁”,“严禁随地吐痰、便溺”等明显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汉语公示语也没有必要译成外文。

(2)忽视文化和价值观念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

许多公示语的英译错误不仅是用词不当或翻译不准确,其错误根源在于缺乏对中西方两种文化差异的了解。

例10.(某市公共汽车告示)老年人优先候车Old People Waiting and Getting on First

在中国,我们常说“请为老、弱、病、残和孕妇让座”。然而,在西方,老年人往往不愿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愿别人用带“老”字的称呼来称呼自己。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人老了就没有能力了,就失去了骄傲的资本了。所以,英语中对年纪大的人表达上几乎见不到表示老的“old ”一词,总是以委婉语(senior citizens)来称呼他们。比如,在美国公交车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It is law: Front seats must be vacated for seniors and person with disabilities”这里就巧妙地避开了 “old” 一词。因此,这个公示语正确的译法应是“Senior Citizens First”。

(3)由语气生硬违反礼貌原则引起的语用失误

例11. 请勿吸烟Don’t Smoke!

例12. 请勿乱丢杂物Don’t Throw Rubbish Away!

汉语公示语中,有关“禁止……”之类的命令式祈使句随处可见。这种表达法的特点是凝练简洁、醒目易懂。从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出发,作为社会指令信息,我们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一旦将它们译为英语,我们则需要考虑是否具有对等的接受程度。根据英语国家(强调消极面子)的语用原则,得体性往往产生于间接、含蓄,过于直露的、强加性的禁止用语不是很受欢迎。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看到被动句式、无人称主语句式和名词短语在英语告示语中大量应用。所以例11和例12正确译法应为“No Smoking”和“No Littering”。

三、结语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又影响着语言。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转换,不仅要做到语言对等,更要做到文化对等,使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更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习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只有认真探讨英语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和语言风格,才能真正准确发挥英语公示语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伟雄.中文标语英译浅谈[J]. 中国翻译,1998,(1):35-38.

[2]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03.

[3] 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91-112.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8.

老公的英文篇5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常州 213164)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一直受到质疑,各职业院校也是尝试了各种办法进行改进。近几年,听力理解考试更是国家大型英语考试中的必测的能力,口语测试也开始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进行尝试。如何改善高职学生的听说能力弱的现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借助行动导向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 :听说课;行动导向;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59-03

基金项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教育研究立项项目《“行动导向,听说注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究》部分成果,课题编号:14JY008。

作者简介:杨军华(1979-),女,江苏淮安人,讲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老师,主攻英语教学与研究。

0 引言

听力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时的语言输入方式,关系到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听说教学和其他英语技能的教学相比,是相对薄弱的。但是听说在语言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Long(1985)认为听力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不能忽视。近几年,听力理解考试更是国家大型英语考试中的必测的能力,口语测试也开始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进行尝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亟待解决。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学生方式的改变,一些学生不需要通过高考,直接参加相关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就可以入学,这样就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薄弱科目英语不重视,甚至放弃。这样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英语词汇量少,听说能力弱,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满足职业英语的要求,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亟待提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1.1 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Rogers (1969)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益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与学习者具有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英语的交际应用能力反映在听力方面主要是在外企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能听懂公司人员的英语对话,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在公司人员用英语进行工作上的通知或进行简短的会议时,能够抓住重点和中心以及一些重要信息。[1]

鉴于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一学期的英语学习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具体的学习内容又是什么。笔者所带的是装备专业的学生,为了与他们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入职(Entering a company),学习在公司里的日常英语,要求学生熟悉基本句型和常用词汇,包括请假(ask for leave)、减压方法(relieve stress)、进行团队合作(team work)、谈论谣言(rumor)、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工作检查(work check)这几个小方面。

②介绍产品(products),要求学生能完成产品介绍 (product profile)、处理客户投诉(settling complaint),并调查产品质量问题(product quality)、学习销售(marketing and sales)常识、了解产品召回(product recall)的原因和情况。

③就产品问题召开会议 (meeting),涉及会议准备(meeting preparation)、会议安排(meeting arrangment)、会议记录 (meeting minutes)、会后工作(after-meeting work)、提高会议的效率(meeting efficiency)等问题。

④出差(Business trip),涵盖入住旅馆(check in a hotel)、拜访客户(visiting clients)、参观工厂(visiting a factory)、生产线(visiting assembly line)、互赠礼品(gift-sending)等方面。

⑤创业self- employment。

明确要求学生本学期学习以上几个模块涉及的知识,并将所学内容运用到设定的情景中,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

1.2 建立六阶段的教学流程

具体流程如图1。

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遇到问题时的咨询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

②课前老师下达任务书,让学生课前完成相关的词汇、句型、背景知识的收集学习工作,并筛选出自己要用的句型和知识,练习熟练,确定自己完成任务的方式,比如对话、演讲、需不需要制作ppt,录音还是制作视频。

③课上老师设立适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按自己事先规划好的方式,在自己的小组内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老师从旁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④学生完成任务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记录优缺点,准备点评。

⑤学生完成自评表和小组点评表,然后各小组代表进行点评。老师点评学生表现,指出优缺点,及需改进的地方。

1.3 听说成果展示可见化和可听化

①书面作业。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交完成的听说书面作业,可以是重要的单词或词组的听写,也可以是听力的答案,检查学生上课掌握情况。

②口头作业。

课上口头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同伴提出的问题。

③录音。

要求学生将编写的对话,录成声音文件提交给老师。学生听到自己讲英语,再和听力材料比较,有助于学生提高听说水平。

④制作ppt或小视频。

学习成果的展示时,可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制作ppt、录制小视频进行汇报学习成果。

1.4 设立具体的评价体系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取得的成绩,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监察、激励与评价机制,定期检查,及时反馈。

①注重过程评价与听说能力评价相结合。

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注重平时学习能力的考核与培养。

平时成绩从语音语调、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口头表达能力、参与课堂活动多角度进行考核。让学生重视听说能力的提高。

②建立自评、小组评、老师评的多重评价体系。

学生录好的作业声音文件,放在qq群里,供其他学生点评、老师点评,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中也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课上针对同学的表现,自评、小组评、老师评的方式同样适用。

③建立奖励性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对于完成作业任务质量好的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并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给予额外的加分。对于取得进步的同学同样要进行及时表扬、肯定,适当加分。

1.5 学生角色的不断变化

围绕所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将公司具体化,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岗位。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的身份是不同的。比如在入职阶段,学生的身份是新员工,在介绍产品时是销售人员,在会议阶段又是会议的负责人和主持人。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体会不同人的不同用语。

2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听力作为口头交际的语言输入(language input),在人类语言交际行为中所占比例最大,有专家统计占到了全部日常交际行为的 45%,是所有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而说占 30%[2]。Rivers 在20世纪 60 年代率先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指出“说本身并不构成交际,除非所说的话被另一个人理解”,“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话语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Rivers,1966:196)[2]

鉴于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几个方面。

2.1 注重相关词汇、词组和句型的学习

英语基本知识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应用英语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这一点。

2.2 加强对涉及的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

在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比如在送礼物时,中国的礼仪认为当面打开礼物很没有礼貌,西方人却有当面打开,并表示感谢的习惯。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知识的补充。

2.3 课上强化泛听、精听与说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在上课的时候,力求让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能听明白、会写

关键词 、并熟悉常用句型。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泛听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精听可以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只有听说相结合,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2.4 督促学生做好课后泛听

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强调外界输入对第二语言习惯的作用。认为语言学习者只要接受大量语言的输入,以及伴随这种输入的体验,潜意识中就逐步在交际过程中形成思维的转化,达到一种自动化的过程。[3]学生课后的大量泛听必不可少。英文歌曲、英文电影、英文电视剧、英语脱口秀都可以是学生泛听的材料。课上英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演讲(speech)或free talk 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泛听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5 帮助学生克服听说心理障碍

许多学生在听职业英语方面的文章或对话时,会产生紧张、焦急、烦躁情绪,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而放弃整篇文章[4]。这时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先熟悉词汇、句型的方式加以避免。还可以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轻松一点的小视频、图片、英文歌曲、电影片段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学习。最主要的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 行动导向法在英语听说课中的实例及教学效果

以新职业英语视听说教程unit1 organization 为例,要求学生掌握介绍一家公司的技能。首先给学生下达任务书(表1)。

老师介绍几个介绍公司的案例供学生参考,然后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决定要介绍的公司,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学生不再等老师的答案,而是积极思考自己的办法。接着让学生收集常用的介绍公司的句型、词汇,如:1.Our company has more than 1000 employees and our production and office space covers 75,000spuare meters. 2.Our products have a high reputation for quality and desig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学生再结合自己要介绍的公司情况,小组内交流讨论决定要选用需要的句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反复演练熟练,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和口语表达能力,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行动导向学习方式,学生不再被动的听老师讲解,而是主导了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而且学习的成果显而易见。运用行动导向法,学生的①用英语思维的能力;②用英语独立解决问题能力;③用英语口头交际的能力;④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在完成介绍公司的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能阅读英语句型、文章还要能撰写自己的公司介绍稿,要思考让自己的公司介绍与众不同,还要能听懂小组成员的见解,能向小组成员表述自己的观点,回答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修改公司介绍稿,收集的一些资料是中文的还要能翻译成英文的,能最大程度的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 结论

在英语交际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高职学生作为未来一线的工作人员,掌握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对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非常有帮助。符合现在教学的需要,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教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学生自由学习,更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设计,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将提高听说能力的各种方法与途径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职业英语词汇、句型等语言基础知识着手,补充西方文化知识,精泛结合,多听多说,多实践,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RiversW M.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66.

[3]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 London: Longman, 1985.

[4]刘明鹤.高职院校英语听力教学思考 [J]. 辽宁高职学报,2004.4.

老公的英文篇6

缘起:经济危机下的财富保值

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73年底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英国更是面临举步维艰的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率持续数年居高不下,英国的股票市值也没能逃脱厄运,从1973年年初至1974年年底伦敦股指跌幅达70%,而同一时期美国的道琼斯指数也下跌了40%。随着经济衰退的加剧,英镑国际货币地位逐渐丧失,财富流失成为各个经济体首要面对的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负责保管英国铁路员工退休金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开始了它举世瞩目的艺术品投资计划:每年将可支配流动资金总数的5%(约500万英磅)用于购买艺术品,并在持有25年后进行销售,获取收益。

三个关键人

基金会财务主管克里斯多弗?列文是一位“温文尔雅又有着数学头脑”的统计学家,热衷于手稿和书籍方面的收藏,所以,他能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想到从事艺术品投资的点子,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列文相信艺术品投资是达到最大获利的方法之一,而为了验证这个猜测,他针对1920―1970年的英国艺术品市场,展开了全面的统计研究。他利用杰拉德?瑞特林格《品味经济学》一书中的数据,剔除掉了个别产生特殊价格的艺术品,即超过平均价格10倍及10倍以上的个别艺术品,进而得出不完全统计:仅仅是1974年一年,英国艺术品市场的总成交额就高达10亿英镑,而且,“只有织锦、古代兵器和甲胄的价格上涨速度追不上通货膨胀”。须知,1974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27%,在股票、房地产市场一片惨淡的光景下,还有什么投资手段比艺术品投资更引人热望遐思?

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列文建议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从每年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中拨出3%(大约400万到800万英镑),以品类组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品投资,投资周期设定为25年左右。之所以将投资额度限定在基金会年可支配总额的3%,完全是为了避免短时期内投入过量的资金,造成艺术品的价格上涨,进而干预到艺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将投资周期设定为25年,则是因为当时列文认为,25年是艺术品可以成功获得最大收益的必要年份。

列文需要一位艺术品市场方面的专家协助他工作,于是,他找到了苏富比拍卖公司。苏富比拍卖公司委派安娜玛丽亚?艾德尔斯坦负责打理和保管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艺术品,她很好地胜任了这一工作。

而另一位保险统计学专家莫里斯?斯通弗罗斯特则负责督导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整个艺术品投资计划。

对于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英国铁路养老基金采取的监督非常严格,成立了专门负责监管的机构:艺术品小组委员会。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每一次采购,都必须事先由艾德尔斯坦向委员会提交详尽的购买计划,包括艺术品的清晰照片、价格比较资料以及投资分析报告,并接受严格的审查。这种方式体现了艺术品投资基金在操作过程中必要的监管机制,以及操作和监管相分离,并各自独立的基本要求,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耗费了时间,“有时甚至会忽略了还价”。

与苏富比的合作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从事艺术品投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买入与卖出的机制,即选择何种渠道买入以及卖出艺术品。当时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购入藏品的渠道和今天的为数众多艺术品基金其实没什么区别,无非是画廊、独立经济人、艺术品博览会或拍卖公司,而最终,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投资品最广泛的来源是苏富比公司。

与拍卖公司合作也解决了藏品的销售问题。从1987年开始至1997年间,苏富比拍卖公司在伦敦、香港和纽约3地,共计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举行了约22个专场拍卖。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选择拍卖公司这一艺术品的二级市场,其实有着深刻的含义。首先,在拍卖场上进行艺术品交易有着价格上充分的公开性,便于实现公共艺术基金的监管。其次,从拍卖场上购回的艺术品有着二级市场上天然的流通性,便于再次销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的风险。第三,艺术品投资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判断作品的真伪,而在拍卖市场上流通的艺术品,即使不能完全保证藏品的真实性,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投资风险。第四,由于这种合作关系,苏富比公司不得不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提供艺术品投资、鉴定以及保管等方面的专家服务。最后,因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委托各大交易商替他们标购艺术品,事先并未知会苏富比公司,同时也透过交易商在市场进行采购”,所以在这两者的合作关系中,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并没有处于弱势地位,苏富比公司也没有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这就能够很好地维护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作为投资方的利益。

另外,因为“这个计划的宣布时间点就在拍卖公司采取买方佣金制度不久”,所以,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不得不按照拍卖合同,如约向苏富比公司支付一定比例的买方佣金,这无疑也增加了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的资金投入。

最终的收益率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拍卖其藏品,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至1990年,1994年至1997年。1989年前后的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一时段,展示艺术品“投资表现的”各种图表充斥报章杂志,评论家不断地将艺术品市场与世界各地的证券市场指数比较,甚至跟黄金、钻石和房地产相提并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管理团队在预期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时,放弃了持有作品25年之后才出售的原计划,果断选择出售藏品,实为明智之举。可以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很好地把握住了艺术品市场的一个繁盛时期,使得阶段性的投资回报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比率。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截至1992年1月31日为止,基金会已将其购入的2232件作品中的1842件成功售出。经过计算,这些作品的权益报酬率为13.93%,扣除掉通货膨胀因素后则为6.07%。这个数字包括了修复等直接费用,但不包含行政、运输等花费。

这一时期,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对外宣传,他们自行计算比较过艺术品投资和股票市场,发现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比国库券好1.5到2.0个百分点,但比股票差很多。而在当时,对于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75%的作品已经卖掉,但其价值仅占投资总额的50%,也就是两千万英镑;而基金会仍然持有的艺术品,虽然数量仅占投资总量的四分之一,但价值却占到总投资成本的另外一半。这部分尚未销售的藏品包括凡?代克、提耶波罗、夏尔丹、卡纳列托和霍贝马等人的作品。

于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避开了1991年至1993年艺术品市场的低谷期,选择在1994年至1997年间进行第二阶段的藏品拍卖,而1997年正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开始其艺术品投资计划的第25年。这一时期,苏富比拍卖公司共计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举行了7次专场,另有个别藏品(以欧洲大师绘画作品居多)是夹杂在同品类艺术品的拍卖中销售的。

老公的英文篇7

话说公元2010年期末阶段,各副科老师纷纷退让,语数英三科老师发动了课堂战争。 第一节早自习,英语老师以火箭般的速度射进教室,刚要关门,数学老师就从天而降:“这节课我早就预订了!”“哼!”英语老师撇了撇嘴,“那也得分先来后到呀!”正当他俩争论的喋喋不休时,语文老师悄悄溜进来,想来个“河蚌相争,渔翁得利”,不料被英语老师的火眼金睛发现了!三位老师开始对寺,语、英二位老师僵持不住了,只好溜之大吉!数学老师得意洋洋的开始发试卷,可是短短的35分钟怎够用?拿走了下课的五分钟!

接下来三节课都是语文,数、英老师只能望洋叹兴!

午休时间。英语老师早已坐在讲台上,摆好了阵势。数学老师只好灰溜溜的溜回办公桌改试卷。

几个星期下来,期末考试终于来临。课堂战争结束!看着学生们都沉着应战,三位老师也都露出了欣慰的笑。

老公的英文篇8

初识英式教育

刚到英国,还没来得及调整时差,我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了让我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熟悉英国教育,英方学校给我准备了一系列前期指导。前三周,我最主要的任务是去听课。粗略算算,前前后后加起来我一共听了近30堂不同科目的课,这让初来乍到的我大开眼界,感触良多。

数学课上,我看到数学老师用自己的身体生动直观地给学生展示正数和负数的奥秘,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用到正负数的问题,让学生计算与演练。音乐课上,老师充分抓住学生对节奏敏感的特点,让学生用电脑自行编曲,亲身参与音乐制作。美术课上,学生作画时可以一边听着摇滚音乐,一边即兴写意。而戏剧课有超大的魔力,看着非常投入的小演员和由老师担任的导演陶醉于演戏时,站在旁边观摩的我都忍不住蠢蠢欲动,想参与其中,过一把演员瘾。这些课程的教学形式非常新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英国的教师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英文课上,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个文学话题,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物课上,老师向学生提问时,都是采用类似“What do you think?”之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问句。这一课程除了给学生布置独立完成的作业,也会布置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小组作业(group work),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会团队合作。在旁听物理课时,我还学到了一个新词―self-assessment (自我检测),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每堂课结束时,老师会专门给学生发一张自我检测表格,上面列出本堂课的内容提纲,给出not at all/quite well/very well等选项,让学生自测对本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既能督促学生课上认真学习,也便于老师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

英国的中小学还开设了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课程,比如公民社会教育课(Personal Social Education)、设计工艺课(Design Technology)等。此外我还了解到,英国在高中十二年级便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不像国内到了大学才有职业规划课。学校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一间职业规划教室,每周有专门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指导其职业方向。

连续几周全方位、深层次、密集式的听课体验,对于初次零距离接触英国教育的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让我逐渐明白了英式教育的独到之处和英国教师们的思维方式。英国课堂给我的最大震撼就是如何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动手、动眼与动脑。在英国,学校教育都非常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自由成长空间以及自我意识形成的空间。英国学校的教师们非常关注学生的成长,工作中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在这里,不管是天资聪颖的优等生还是在某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学生,都能获得公平对待,因材施教。

反思国内教育,我们和国外相比,差距在哪里?我的体会是:在现行国内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丧失了奇思妙想的创造力,缺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没有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不盲从的社会公民方面,依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在哪里?

在英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迅猛,近几年学习汉语的学生日益增多,孩子们对于学习汉语兴趣浓厚,然而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却依旧是一张白纸。

记得第一天在小学上课,不少小学生对于中国的认识就把我雷倒了。当我问是否有同学了解中国时,得到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中国人春节要吃寿司和咖喱”,有的说“中国人都要穿和服”。当我指着世界地图带着期望的目光投向学生,问:“Where is China?”有的学生指北美,有的学生指欧洲,有的学生指中东,还有的学生指向了非洲大陆。学生们的反馈让我哭笑不得又很无语。

不仅小学生对中国的认识一知半解,就是当地七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一)的孩子们跟我交流时,也问了一连串让我感到啼笑皆非的问题:“老师,中国人是不是像Jacky Chen (成龙)一样都会功夫?”“你觉得英国中餐馆做的中国菜味道和中国的一样吗?”“中国家庭是不是只能生一个孩子?要是怀了双胞胎,是不是必须打掉一个?”

除此之外,学校里和我一起工作的英国同事们对于中国的认知也远远不如他们对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的认知多。记得刚到学校没多久,副校长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吃饭的时候,这位毕业于名校的老校长指着桌上放着的一盒牛奶,突然问我:“你们在中国也能喝到牛奶吗?” 还有一次,课间休息时和外语部门的其他老师们一起闲聊,我的法语同事在一旁小声问我:“在中国,能吃到巧克力吗?”

英国人对中国了解如此之少,令我感到惊讶,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正是由于外国人如此不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该只是单一地教授汉语知识,而是要做一名文化传播者,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多地了解真实的中国。

于是,我不断思索着如何给海外没有中华传统文化背景的洋弟子们传达一个真实、生动、有趣的中国及中国人形象,同时感觉到对外汉语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打造体验式课堂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传播中国文化,从第二周开始,我把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两大主题,其中中国文化部分又分为若干个小主题。我把这一系列课程称为“体验式汉语教学”。

在讲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时候,我给孩子们亲自示范怎么和面,怎么擀皮儿包饺子,大家都被中国饮食的魅力和妙趣所折服,纷纷动起手来体验亲手包饺子的乐趣。饺子出锅,孩子们在大叫“好吃”的同时,也记住了食物的中国名字,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的传统习俗。在给孩子们介绍春节的时候,我特地准备了红包,里面装着从中国带来的一元硬币巧克力,并告诉学生在中国过年时大人们都要给孩子们发红包,象征着好运和吉利。面对这份中国特色的新年祝福,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惊喜的表情。在教授中文问候语“你好”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见面常用“你好”来问候彼此,也会用握手的方式打招呼。后来,每次在校园里见到我,孩子们都会主动伸出手来跟我握手,高兴地对我说:“你好,张老师。”

除了体验式教学以外,我还在学校组建了葫芦丝音乐俱乐部,利用平时午间休息时间教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葫芦丝,让他们感知中华传统音乐的魅力。在给学生辅导汉语课时,我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我的辅导和帮助下,十二年级一个叫Sian的女生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英国A-level (相当于中国的高考)的中文考试。

在我的教学工作赢得英国校方的认可与肯定的同时,我也和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学生们打成了一片。每当我走进教室,学生们都会热情地用还不太地道的中文发音叫道:“张老师好!张老师,你好!”可爱的小脸蛋上洋溢着幸福和欢乐。在女王小学上课时,三年级的孩子们看到我都会一个个飞奔到我跟前,扑到怀里搂着我,欢呼雀跃,嘴里还喃喃自语道:“老师,I like you.”农历新年,我收到了女王小学四年级一个叫Chloe的女生赠送的一份特别的礼物。她亲手画了一幅中国龙的图画,背后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旁边写着:“Zhang lao shi, you are my best teacher!!!”与此同时,我还收到了来自任教的女王小学校长亲笔写的感谢信。我想,这些是我在异国他乡收到过的最好的春节礼物。

课堂上的Cultural Shock

在英国开展汉语教学这段时间以来,我发现由于中英两国教育体系的不同,学生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有种种不同。相比国内学生的一板一眼、中规中矩,英国的孩子们个性更张扬一些。他们相当有主见,敢于向老师等权威挑战。

记得刚到女王小学教学时,有一节课是给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示范讲解如何使用中国筷子,并让孩子们尝试用筷子夹糖果。由于校方提供的学生名单人数有误,到了上课时我才发现自己事先按照学生名单准备的筷子数量不够。但那时的我还带着明显的中式思维,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心想教具不够那就两个人共用一双就好。

于是,我提出让部分学生共用一双筷子。谁知学生们对此表示很不乐意,甚至有个孩子举起手来大声问我:“老师,这不公平!为什么我们要共用一双筷子?”听完此话,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随后,在课后递交上来的feedback (学生反馈表)上就有学生直接写道:“老师,希望下次给我们提供的筷子能多一些,这样能让每个人都机会平等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这件在课堂上发生的小小“意外”让我思考很多。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国内课堂,我想恐怕不会有学生会对老师的做法“有怨言”,也不会站起来大胆质疑吧。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意识到,英国的学生并不看重最后的结果成败,他们更看重过程,在乎人人是否参与其中,在乎老师是否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是老师没有做到平等相待,他们就会觉得不公平。

还有一次,我给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编排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孔融让梨》,其中一幕重头戏讲的是孔融将大梨让给哥哥姐姐,却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当我把故事内容解释给学生们听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扮演孔融的学生首先发言:“老师,为什么大梨一定让给年龄大的吃,年纪小就只能吃小的吗?要不让我们公平竞争吧!”另一个学生立马眨眨眼睛:“就是,就是!万一哥哥姐姐肚子太小,大梨没吃完不就浪费了吗?多可惜!”其余学生也纷纷起哄。对于这些长期在西方教育体制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无法理解这些小故事所蕴含的含义,还不时地跟老师“抬杠”。我只好安抚他们,耐心地向学生解释“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是要教会大家懂得谦让,孝亲敬老,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美德,也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在英国的日子,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我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说之前去非洲支教是我认识世界的起点和原点,那么这一次在英国任教就是我人格更独立、更完善的新起点。

见识和眼界都是“走”出来的,丰富的人生比正确的人生更精彩。认识这个世界,对比差异,寻找自身不足,更好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做一个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社会公民,而不是困在原地做一只井底之蛙,被所谓的网络公知与舆论导向牵着鼻子走,缺乏自己的判断。我想,这就是自己在英国任教以来最大的感想吧!

未来,我还想跟我的英国学生分享更多关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和他们一起探索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想和他们一起成长,增进彼此了解。

上一篇:继母的诱惑范文 下一篇:高中数学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