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砚铭赏析

时间:2022-09-25 10:32:44

自西周始,文人墨客就喜欢在砚台上镑刻表达自己心声的文字,谓之“砚铭”。砚铭的字数有多有少,书体不拘一格,内容多种多样;或表明性情,或勉己励人,或托物言志,或表露心迹……今选几则,就其内容,作一鉴赏。

一、抒发心情

“润比德,式以万,绕玉池,注天湟,永年宝之斯为良”。这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砚铭。他得到这方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石渠砚后,喜不自胜,便刊此砚铭。在抒发获此宝砚时亢奋、喜悦心情的同时,作者还以砚的质地、形状喻人品,即以砚质的细润无瑕和形制的方方正正来比喻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德。又因砚的雕刻研磨功夫属于上乘且造型独特、美观大方,所以砚主把它当做宝贝一样看待。

二、表明性格

“尔本无名,托乎云水,云尽水穷,唯一坚粹”。这是宋代文学家坡的一则砚铭。他被贬黄州时,得端州马肝石一块,制成砚台,命名“紫云端”,并精工刻于砚上。“紫云端”,典出唐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在唐代,端砚以紫色者为世人所重,得之如获至宝。唐代李肇《国史补》中的“端州紫云砚,天下无贵贱之分”就是说,只要是紫云砚,都弥足珍贵,没有孰贵孰贱之分。至于李贺、苏拭把“石”喻“云”,是因凿石工匠作业于岩洞,踏的是“水中天”,水面如天幕,凿“石”就如割“云”。作者颂砚之意不在砚,在于抒发孤寂情怀,表明自己坚韧、刚烈的性格。

三、托物言志

“持坚守白,不磷不淄”。这短短的8个宇,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行书为自己的端砚所题的铭文。此砚铭看似简单,实则蕴涵丰厚。砚铭典出《论语・阳货》:“不日坚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不淄”。表面看来,好像在说端砚石质坚实、细润,研磨时容易发墨,自身却不损伤,实际上是作者在托物言志。在砚主生活的南宋,奸党佞臣把持朝政,阻挠主战派抗金。以收复失地为己任的岳飞,托砚之属性以言心志:坚持着自己抗战的主张,再大的磨难也矢志不渝(不磷)。牢固地守着自身的清白,罗织再多的罪名,也绝不能改变报国的精忠之心(不淄)。

“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这是南宋末抗元名相文天祥的砚铭。成淳九年(公元1273年),文天祥得到了抗金英雄岳飞的这方宝砚。他睹物思人,心大悲戚。伤感之余,用草书在另一处雕此铭文。其意是这台名贵的端砚虽然不是铁,但它坚硬无比,永远不会被磨穿;心虽然不是这砚石,但却跟它一样坚实。好好地保护它,时时不离。那么,坚韧顽强的思想品德也就具各了。“守之”,明说砚台,暗指岳飞的精神品质,表明自己要像岳飞那样赤胆为民,忠心报国。故后来他卖尽家产,募兵抗元,身陷囹圄。面对故人的威逼引诱,他无动于衷,誓死不降,最后慷慨就义。此砚铭是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真实写照。

四、勉励于孙

“端山片石,玉质金声。蟾斑拼超,鸽眼罗生。坚刚可百世守,子孙可耐久耕。染厥翰兮昭文明,润厥色兮兆太平”。明代开国功臣、文称一代的刘基,砚铭很多,此是其一。作者先述砚质之奇:一块小小的端山之石,却有着玉的质地;轻轻地敲击,竟发出金属的声响。砚以“扣之无声”“磨墨无声”者为佳。砚主却一反常论,以其有“金”之声而独喜。接说砚状之异:砚上有两颗像蟾蜍身上的小疙瘩一样的斑点,还有一些鸽眼。从砚铭的描述看,这是一方端州紫云砚。鸽眼本是石上的青筋,应该说是石病(不纯净)。但自唐代始,人们偏偏视之为宝。原因在于“其点如碧玉晶莹”(唐代吴淑《砚赋》);“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清代朱彝《曝书亭集》)。最后由端砚的质奇形美,引发勉励之语:子孙们要百世相传,勤于笔耕,染翰挥毫,以昭文明。

五、以铭自励

“历经沧桑不计年,风风雨雨炼冥顽。一朝慧眼识真趣,常伴笔墨待窗前”。这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的砚铭。此铭砚讲述了他几十年来无论事务多么繁忙,都练笔不缀。他指出:做任何一件事,只要你产生了兴趣,看到了它的真正价值,就应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深入钻研下去。费老80高龄时,依然坚持黎明起床,稳站窗前,临池挥笔。此砚铭表达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志向。

六、表露心迹

“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为了工作,必须休息”。这是张茜自制题赠的一则砚铭。开始用一成语告诫: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可以得到补益。不要向国家伸手,人到无求品自高。接下来语气一转,开始对丈夫进行慰勉、劝说:工作起来,忘记早晚,焚膏继晷,自强不息,难能可贵。但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为党为人民一直工作下去,就必须要适当休息。张茜的砚铭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一对革命伴侣的深情厚谊和高尚情操。

上一篇:高效课堂设问的法则策略 下一篇:我遇到了保尔.柯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