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改革评价方式 提高美术教学实效

时间:2022-09-25 08:44:48

尝试改革评价方式 提高美术教学实效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我在教学中,在美术评价方面也进行了有效地尝试、探究、改革。有效分析评价误区,尝试改革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性评价、建立课外活动的全面性评价、建立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价,在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尝试改革美术评价方式,在多元评价中,把握美术教育的规律,切实让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增效,从而提高美术教学实效。

【关键词】全程性评价 全面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 有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美术评价方面也进行了有效地探究。但是,在评价上由于受到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在观念上和操作上也容易产生误区。

误区一(主观评价):我们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秀或合格或不合格),打上“优秀”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不合格”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

误区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从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

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课堂――课外――期末”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是有利于贯彻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1 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性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针对《美术课程标准》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初始阶段(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物象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试一试。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给予肯定,并要适度组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主体性体验越强烈,参与的积极性越高,其效果越明显。

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想象是丰富而有童趣,在他们的想象中太阳会笑、植物会哭、猫和老鼠是好朋友……美术课当中,特别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我设计的鞋》有的学生说要设计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设计装上轮子的溜冰鞋,还有音乐鞋、疗伤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车等等,种类繁多,五彩斑澜。

终结阶段(结果评价):一堂课的终结阶段主要是指作业评价阶段。结果评价要把握审美尺度,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鼓励学生在创造思维上有所建树,体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表现能力。

在实施评价策略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品。在评价中要注意:因人而异,只要从态度上积极参与就应该得到肯定与表扬;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象和个性成分;允许学生修改,在修改中得到学会完善、提高: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灯方式。

2 建立课外活动的全面性评价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美术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根据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特性,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方式一:活动记录。评价并非是一次性的、可完成的任务,而是对每个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参与活动、发展个性的追踪评价。活动记录即对学生美术活动行为作叙事式的描述,特别是课外的实践和综合性探索活动,建立活动的档案,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由于记录易受教师个人观点、情趣、品味的影响,因而采用此法要注意下列三点:一是叙述要清晰,评价要简短贴切;二是为学生建立活动档案,加强过程性记录;三是每次活动结束教师要做好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方式二:代表作展览。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和开外艺术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展示学习成果的有效评价形式。我们在校园内设置一个美术长廊,以展示学生的作业、作品,显示学生的美术才能,证明他们的进步和成长,以激励的形式肯定学生美术学习的成绩。在学生作业或作品展示评价中,一是让学生个人自选代表作品,在自选中培养学生对作品评价的能力;二是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选择学生的作品:三是在展出的过程中可由学生组成评选小组对参选作品评分。

方式三:参加比赛。参加比赛是中高段学生美术的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现今,各级各类美术比赛征稿通知纷至踏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比赛,并将其取得的成绩也作为美术教学评价的一个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了教学评价的机制。

3 建立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也把美术评价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由此可见,在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中,假如教师单凭主观印象或一次绘画考核而确定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学中应改进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价的方法,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依照年龄分成三个年级段,即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从“基础知识”、“造型表现”、“想象创新”、“欣赏评述”四个方面评价学生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测试为辅的评价方法,按基础知识(10%)、造型表现(20%)、想象创新(30%)、欣赏评述(10%)、平时成绩(30%)的累计分综合评价整体美术素质。

3.1 基础知识

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差,感知觉比较笼统,不宜过多强调。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评价以学生是否认识大自然中基本色彩,是否理解用基本形概括和表现物象的造型方法;是否能在观察自然中感受美;是否了解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的知识为依据。使基础知识的难度降低,让学生保持对美术的兴趣,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

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觉,但不精确,有意注意开始占优势。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基础知识的评价应以是否了解掌握浅显的色彩知识;是否了解点、线、面的运用,并能写生;是否从中感受到韵律和节奏的美感以及生活之美、现实之美;是否了解并掌握了四方连续知识为依据,可采用试卷形式进行必要的考查。

高年级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对“时、空”观念也比较明确,理解记忆、抽象思维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优势,并且能长久保持,兴趣稳定,模仿力创造力得到提高。考察评价以是否能掌握浅显的造型知识和美感规律;是否理解“节奏美感”;是否了解认识中国画的常用工具、画家、作品及基本表现方法;是否掌握初步的传统与现代设计基础知识为依据。

3.2 造型表现

低年级学生由于在生理上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心理上感知觉不够成熟,“时、空”概念模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用绘画用具认识和描绘各种基本形,并能运用平面形的组合表现景和物;是否能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表现自己熟悉的人和物。

中年级学生主要是考察学生掌握透视现象、线描写生、色彩知识、画物体的结构比例和用水彩画、中国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和制作简单的纸版画的能力。工艺制作方面考察学生设计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的能力以及选用简单材料、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体模型、运用纸工雕塑方法设计制作作品的能力。

高年级学生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明暗知识初步表现物象、取景的基本法、运用色彩知识淡彩描绘景物;设置一些具有主体性的绘画创作;在工艺制作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美术字的掌握情况、平面构成的设计、制作能力;泥塑的基础知识等。

3.3 想象创新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幼儿期间向儿童期发展中,注意保持时间短,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仍然有局限性,在评价方面主要考察学生以是否能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是否初步具有创造想象和创新性,感受自然与生活。

中年级学生具备了比较细致深入地观察事物与描绘事物的能力,并能感知抽象的立体和空间特征,能精细地描绘对象,观察仔细,创新性想象十分丰富。他们的成绩评价主要从考察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否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高年级学生的感受能力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有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以及积极性、主动性,进行评价时要从是否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入手综合评价。

3.4 欣赏评述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差,考察以启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欣赏儿童优秀作品的能力。

中年级学生主要考察对自然的观赏和美术作品形、色、质感的认识,能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欣赏对象的初浅感受。

高年级学生主要考察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并初步理解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内容等。

在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美术评价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对美术课程标准精神的把握,在多元评价中,把握美术教育的规律,在探究与实践中建立小学美术课程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提高美术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效益。

上一篇:巧用信息技术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下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