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价值链到开放式创新: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理论基础探讨

时间:2022-09-25 08:27:25

从全球价值链到开放式创新: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理论基础探讨

摘要:全球价值链理论作为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重要理论基础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讨论企业升级的内涵以及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分析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中存在的嵌入陷阱、升级路径选择陷阱等内在缺陷;结合低技术制造企业研发强度低、创新能力有限的特征,分析开放式创新理论作为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现象分析工具的理论框架,提出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低技术;升级;全球价值链理论;开放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6010405

一、导言

企业创新可以增加市场份额和价值,有助于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抓住机会,获取竞争优势及长期利益[1];企业升级可以增加利润与产出附加值,改变相对竞争地位,因而成为后发国家制造企业发展及应对全球化竞争等挑战的一种主要方法[2]。企业创新与企业升级关系密切,两者是跨越经济发展瓶颈的根本途径[3],升级甚至被界定为提高增加值的创新[4]。低技术制造业对各国就业、出口和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5],也是中国产生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低技术制造企业日益普遍地进行产品、工艺和组织等创新[6],欧盟、OECD国家2000年的低技术制造业研发支出分别占其制造业研发支出的53%和48%[7]。那么,应该如何从理论上解释创新促进低技术制造企业的升级呢?目前,全球价值链(GVC)理论是低技术制造企业创新与升级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理论,虽然Muscio[8]曾指出低技术制造企业可以运用内外资源进行开放式创新,从而为探索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但开放式创新理论能否作为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非常有限。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本文对企业升级的内涵进行了辨析,揭示GVC理论在分析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结合低技术制造企业的创新特征,探索运用开放式创新理论分析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内涵

企业升级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企业转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9]。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企业通过升级实现了由简单组装向高利润制造业务的转型[10],完成了由低技术、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11]。企业升级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但两者又有差异。OECD将企业创新分为产品、工艺、市场与组织四类,并制定了测度上述四类创新绩效的Oslo手册[12]。尽管有一些学者采用其他方法,如市场份额、利润、销售增长率、投资回报等混合标准,或者采用企业过去3年开发新产品的销售比率等单一标准作为企业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但Oslo手册的企业创新绩效测度方法应用得更为广泛。与此不同的是,低技术制造企业的升级常常被划分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及跨产业升级四类[2][13],升级测度内容很少与上述分类一致,目前也没有通用标准。Gereffi[9]使用利润与资本/技能强度指标,其他学者用单位产品价格[14]、市场份额[15]、出口商品相似度指标[16],或者依据企业是否使用外国企业零部件、企业是否为外国企业生产零部件、生产自己设计的产品供应外国企业的生产过程或者企业为外国企业生产最终产品的标准来测度企业升级绩效[10]。造成企业升级测度标准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测度层次的区别,也可能是基于具体产业部门特征[15],甚至是升级企业自身劳动关系的国民特色等影响[14]。Ponte和Ewert[2]指出,低技术制造企业的产品升级包括并不必然提高附加值的产品质量改进,并指出流程升级并不必然带来效益,产品和功能升级应该包括一些规则以及某些被认为是降级(Downgrading)但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最佳的产出。因此,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绩效测度标准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探索企业升级过程的不同理论视角。

三、基于GVC理论的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面临的主要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GVC理论的形成及其衍生发展。目前,GVC及其相关的国内价值链(NVC)理论、产业链理论等被广泛用于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过程的研究,并大多突出创新在企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企业技术水平及能力的提升、附加值由低向高的演化,体现了创新与GVC升级的一致性。其中,Gereffi[9]提出生产者和购买者的驱动模式,分析了低技术制造企业从OEA到OEM、ODM和OBM的升级模式,UNIDO[17]认为GVC是全球资源在全世界调配以达成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企业通过达到GVC标准,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实现升级。綦良群和李兴杰[18]等运用GVC理论分析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升级模式、路径和过程;江静和刘志彪[19]指出长三角制造业应尽快调整以嵌入GVC,从走“低道路”转向走“高道路”;毛蕴诗等

[20]探讨了台湾自行车产业的整体升级经验;朱卫平、陈林[21]归纳出加工程度高度化、价值链高度化等企业升级模式。陶锋等[22]认为,企业资源优势和核心业务要在全球优化配置,低技术制造代工企业可建立基于GVC分工的升级模式等。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质疑基于GVC的企业创新与升级间的一致关系,认为GVC理论用于企业升级分析时面临一系列挑战, Ponte与Ewert[2]甚至认为,基于GVC的升级分析没有意义,企业应该突破“沿价值链、生产更高价值产品升级”的观念。基于GVC理论的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一)嵌入陷阱

GVC理论没有注意到新的生产者的嵌入具有加剧全球竞争、平均收益持续下降的风险[23],嵌入GVC可能推动流程、产品升级,但可能阻碍功能升级,特别是加工制造环节的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并不必然带来产业整体升级[13]。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创新可以促进,也可能会阻碍甚至抑制企业升级。而且,基于GVC的企业升级会限制、弱化本土企业的创新和升级潜力[24][25],GVC上出口导向产业的下游企业发展还会造成国内产业上游部门的需求不足,抑制其创新和升级[26]。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品全球生产的片段化往往使一国的产业发展依赖于产业特定环节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能力,升级不一定需要向价值链高端移动,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并不必然将企业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因而GVC升级理论不适用于“片段化”生产的“平行演化模式”升级路径[27]。

(二)升级路径选择陷阱

低技术制造业具有很大升级空间,低技术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并消化高新技术,或者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推动升级[28];存在引进与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或者引进成熟技术,采用高新技术等多种升级路径选择[20]。封思贤等[29]发现,内生性创新更有利于制造企业的效率提高。但是,内生式的企业升级存在“能力陷阱”[25],期望进行自主创新的低技术制造企业往往由于创新投入不足陷入发展的“低技术陷阱”[30],或者由于GVC不同环节在能力、资源结构上的障碍难以升级[31]。一些低技术制造企业尝试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以获得后发优势,实现升级。但是,由于技术、设备的转移和扩散需要学习才能被理解和运用,上述企业往往跌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追赶陷阱”,甚至由此被锁定在竞争日趋激烈、收入不断降低的产业价值链低端,呈现“贫困式增长”现象[23]。

四、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的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探讨

(一)影响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因素

影响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因素众多,概括起来有:

1.技术进步与创新。技术的渐进性发展、突破性创新与企业升级关系密切,提高研发支出、加强自主技术学习和创新,可以促进低技术制造企业的升级[32]。从中国的经验看,中国制造业已在资本深化基础上转向技术深化、进入大规模技术创新的创造新阶段,国际代工要转向产品创新等[33]。

2.国际分工与外部的联系。研究表明,技术联盟、参与GVC的治理结构以及从内部代工转向产业网络的专业化代工等,对企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34],生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协同、制造业与创意产业等的融合,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化、参与GVC的零部件贸易以及内外部知识整合等,可以促进企业升级[35]。

3.企业要素禀赋及其内部因素间关系的作用。企业升级是企业生产要素禀赋相对比重变化的结果,资本积累是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基础[36],重要生产要素的转换、组织结构创新、企业品牌与关键资源的变化等,已成为影响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关键因素[37]。

此外,还有学者注意到,低技术制造业升级中企业外部制度环境与内部能力[38]、价值链治理模式选择与吸收能力,以及政府、政企关系的作用[39]。正是由于影响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因素众多,因而有必要从新的理论视角探讨低技术制造企业的升级实践。

(二)开放式创新理论: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实践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1.开放式创新的基本原理。虽然GVC理论涉及自主创新、引进创新等理念,但大多属于企业边界内的封闭式创新。这种模式的基本逻辑是,公司依赖内部资源完成理念的产生、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以实现获利。由于企业研究与开发部门各自目标与功能的差异、外部供应商能力的提高以及上市时间对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作用,企业依靠自有资源独立创新难以赶上市场变化,但可以利用外部资源进行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和Crowther[40]认为企业不需要发明最新或最好的知识,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内部或者外部获得,创意的商业化可以在公司外部或内部实现,知识的外部研发与内部开发应置于同等地位。企业作为创新系统中知识广泛分布的一部分,可以利用更多主体的知识和资源,需要管理和协调外部知识并与特定网络互动。

2.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理论探索。开放式创新理论为低技术制造企业的升级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低技术制造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研发强度、创新能力较低[41],企业升级的界定可以是“更好交易”(Better Deal)的实现[2]。根据Humphrey和Schmitz[13]的研究,企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能力可以依赖自身积累、提高,也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GVC 关系获得。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升级不会自动发生。低技术制造企业获取的收益依赖于产品差异、成本优势和对补充性资产的控制[41],并且可能受企业组织或市场创新战略的影响[42],外部机器设备和信息等的供给,非正式研发、外部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吸收行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内容[43]。这一企业升级现象与开放式创新理念具有一致性,都需要注意外部与内部环境中机会的识别,注意发展路径或者组织过程,突出商业实现以及对企业价值、经营的影响等内容[40],强调外部关系是企业获得创新投入的关键,认为企业要有效地吸收外部技术知识就必须更加关注外部环境及公司内和公司间资源的整合,将外部网络潜在的资源转化为创新绩效[44]。Todorova和Durisin[45]进一步提出,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评估、利用是知识源和原有相关知识的函数,并依赖于企业对外部知识占用的能力,仅依赖自身知识不能识别外部潜在的、新的有价值知识,吸收能力是理解开放式创新的关键。这些理论为构建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实践的分析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BT(1+1]五、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的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BT)]

尽管开放式创新理论可以为低技术制造企业的升级实践提供借鉴、指导,但作为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尚待研究,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测度

企业升级的科学测度是该领域研究成为一个定量、科学的研究主题的关键[46],但企业升级的测度目前没有通用的标准。由于企业升级不等于企业创新,不能直接采用企业创新的测度标准作为企业升级测度的标准。研究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必须结合低技术制造企业的特征,梳理企业升级测度的相关文献,通过专家访谈等方法,探索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测度内容和方法。这是研究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理论的基础工作。

(二)开放式创新模式的拓展

开放式创新理论构建时间较晚,文献较少,企业如何有效实施开放式创新缺乏研究[47]。尤其是,开放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集中于大型、研发密集型企业[40],且大多针对供应商、客户进行分析,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不多,更少涉及低技术制造企业进行创新所必需的吸收能力[48]。低技术制造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实践明显不同于高技术制造企业。更值得研究的是,大量低技术制造企业有限的内部吸收能力达不到进行开放式创新所需的必要水平,从事开放式创新必须在内部培育吸收能力的同时,从外部获得吸收能力。而且,低技术制造企业的开放式创新与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需要更深入地进行探讨。有鉴于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拓展现有的开放式创新模型,说明低技术制造业的开放式创新原理,并通过案例研究、统计分析等进一步说明开放式创新对于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影响方式和路径,解释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低技术制造企业内、外部资源如何配置,探讨吸收能力对于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的可能效应,以有效促进企业升级。这是开放式创新理论用于分析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实践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Yuan,L.,Z.Yongbin,L.Y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RM,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6,(7).

[2] Ponte,S.,J.Ewert.Which way is “up” in upgrading? Trajectories of change in the value chain for South African wine[J].World Development,2009,(10).

[3] 郭元,常晓鸣.创新与产业升级:跨越经济发展瓶颈的出路[J].经济体制改革,2010,(1).

[4] Elisa,G.,P.Carlo,R.Roberta.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J].World Development,2005,(4).

[5] 欧盟“低技术产业政策与创新项目”报告.“Lowtech”Industries: Innova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R].Executive Summary of a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2005.

[6] Mendonca,S.Brave old world: Accounting for “hightech” knowledge in “lowtech”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9,(38).

[7] OECD.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R].OECD,Paris,2003.

[8] Muscio,A.The impac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n SMEs’ collaboration[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7,(16).

[9] Gereffi,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

[10]Arash,A.,W.Stephan.Industrial upgrading,exploitative innovations and explorative innovations[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30).

[11]Poon,ShukChing,T.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2004,(1).

[12]OECD.The Measur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R].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3rd ed.,OECD,Paris,2005.

[13]Humphrey,J.,H.Schmitz.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 [J].Regional Studies,2002,(9).

[14]Pipkin,S.Local means in value chain ends: Dynamics of product and social upgrading in apparel manufacturing in guatemala and colombia[J].World Development,2011,(12).

[15]Brandt,L.,T.Eric.The fight for the middle: Upgrading,competition,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J].World Development,2010,(11).

[16]蒋昭乙.竞争政策FDI和产业升级[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6).

[17]UNIDO.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2/2003 overview[J].UNIDO,2002.

[18]綦良群,李兴杰.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5).

[19]江静,刘志彪.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均与中国产业升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

[20]毛蕴诗,林晓如,李玉惠.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研究[J].学术研究,2011,(6).

[21]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J].经济学家,2011,(2).

[22]陶锋,李霆,陈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知识溢出效应的代工制造业升级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6).

[23]刘志彪.中国贸易量增长与本土产业的升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视角[J].学术月刊,2007,(2).

[24]于明超,刘志彪,江静.外来资本主导代工生产模式下当地企业升级困境与突破[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5]Ahuja,G.,R.Katila.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3).

[26]陈爱贞,刘志彪,吴福象.下游动态技术引进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市场约束[J].管理世界,2008,(2).

[27]陈玲,薛澜.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产业升级[J].中国软科学,2010,(6).

[28]Robertson,P.L.,P.R.Patel.New wine in old bottles:Technological diffusion in developed economies[J].Research Policy,2007,(36).

[29]封思贤,于明超,尹莉.要素流向高增长行业能实现产业升级吗? [J].当代经济科学,2011,(3).

[30]WTI.India’s Manufacturing Sector: Policy Framework[M].Academic Foundation,2003.

[31] Chu,W.W.Can Taiwan’s second movers upgrade via branding? [J].Research Policy,2009,(38).

[32]路风,蔡莹莹.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挑战政府能力[J].国际经济评论,2010,(5).

[33]殷醒民.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资本深化”与“技术深化”次序[J].学习与实践,2009,(9).

[34]Sampson,R.C.R&D alliances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ty and alliance organization on innov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2).

[35]张会清,唐海燕.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J].世界经济研究,201l,(6).

[36]高敬峰,张艳华.中国制造业资本积累特性与产业结构升级分析[J].山东经济,2010,(11).

[37]王翠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3).

[38]毛蕴诗,姜岳新,莫伟杰.制度环境、企业能力与OEM企业升级战略[J].管理世界,2009,(6).

[39]Cammett,M.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 and industrial change:The politics of upgrading in Morocco and Tunisia[J].World Development,2007,(11).

[40]Chesbrough,H.,A.K.Crowther.Beyond high tech: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J].R&D Management,2006,(1).

[41]Tunzelmann,N.V.,A.Virginia.Innovation in lowtech industries[A].In J.Fagerberg,et al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2]Kowalkowski,C.,P.Brehmer,D.Kindstrom.Managing industrial service offerings:Requirements on content and proces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9,(1).

[43]Santamaríaa,L.,J.N.María,A.BargeGilc.Beyond formal R&D:Taking advantage of other sources of innovation in low and mediumtechnology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9,(38).

[44]Hakansson,H.,I.Snehota.No business is an island: The network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J].Scandinavian Journal,1989,(3).

[45]Todorova,G.,B.Durisin.Absorptive capacity:Valuing a reconceptual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

[46]陈羽,邝国良.产业升级的理论内核及研究思路述评[J].改革,2009,(10).

[47]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4).

[48]Spithoven,A.,B.Clarysse,M.Knockaert.Building absorptive capacity to organise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J].Technovation,2010,(30).

上一篇:快消品销售订单工作行为测量量表开发 下一篇:人人都是精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