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型大学校企关系管理研究

时间:2022-09-25 08:21:33

教学研究型大学校企关系管理研究

[摘要] 企业需求是高校教育服务的驱动源,教育产出的产品只有被企业接受才能实现教育服务的价值。教学研究型大学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体系的中间状态,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举,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决定校企关系的多样性。在校企关系管理中,从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角度探讨校企关系,构建校企关系管理模式,总结了校企关系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研究型大学 校企合作 关系管理

高校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精英单位,兼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三重功能,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和技术创新的应用基地,在就业市场疲软,人才相对过剩情况下,企业对人才的挑选余地很大,为此,教育部连续发文强调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以适应企业的需要。校企关系形成于这种有特定目标和利益的校企之间,关系管理的关键在于它们之间有效的连接和合作,以及相互在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方面的协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法》,教学研究型大学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体系的中间状态,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举,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决定校企关系的多样性,如果不能正确定位,把握校企关系,很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一、校企关系管理中的现有问题

国内高校对于校企关系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起步比较晚,此方面的工作规范化程度远不及国外。国内校企关系管理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对企业缺乏分类管理

目前高校对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关系管理既占用了大量的管理资源又因管理目标的不明确而难以对重要企业实施有效的重点管理,致使企业与高校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

2.企业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缺乏全面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对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整体市场情况不了解,对期望合作企业的本身的情况不了解,这就需要高校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企业信息库,尽量收集更多的企业信息,用各种分析方法选择合作企业。传统的评估方法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估体系,难以对企业的整体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3.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护机制

校企合作需要法律的支持,而中国高校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却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校企合作得不到法律的强有力的支持。

二、校企关系定位

校企关系管理是从高校的角度提出的。企业是信息需求的始发点,同时又是教育反馈信息流的终点。高校为企业提供的是技术和人才,企业和高校之间不存在竞争,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合作的深度和层次要依据企业需求和技术、人才的特点。

1.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分析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技术特点,依据帕累托原理可以把企业分为三类,人才需求数量前20%的企业是A企业,接下来的50%企业是B类企业,剩下的30%企业是C类企业。

图1的矩阵融合了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第类是既懂理论又能操作、既懂业务又能沟通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严重缺乏,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对企业影响较大。第类是研究型人才,虽然企业的需求量不大,但又是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研发不可缺少的,企业对这类人才和技术有强烈的愿望、愿意与学校合作。第类人才是企业需求不大的如办公自动化、文秘、资料管理等标准型人才,需求量不大,一般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吸收人才。第类是普通应用型人才,企业需求量大,同类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多,企业选择的余地很大。

2.校企关系定位

校企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关系维护需要大量的管理资源,教学研究型大学因其办学的多层次性要与多类企业建立不同的关系。校企关系定位如图2所示。对于第类人才,高校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做前瞻性预测分析,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努力和企业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对于第类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研发人才,中小企业一般会主动与高校在产品研发方面合作,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对于第类人才,企业需求比较少,可以通过临时招聘解决人员需求的变动,高校很难与该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愿意与声誉、品牌效力好的企业建立一般的契约式关系。第类人才,是教学型大学培养的主体,企业需求量大,一般采用公开招标选择人才,但是由于高校产出更多,学校处于被动位置,如果企业愿意,高校更愿意与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关系。如果采用定单式培养,高校必须及时关注企业的需求变动,努力与企业建立起关键性合作伙伴关系。

三、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校企关系模式

根据校企关系的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为地方企业服务中可以采取以下4种模式。

1.合作研发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生源较好,尤其是采用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的研究生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在高校与地方大型企业技术合作中,可以针对企业出现的技术难题,作为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研究题目等形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对于关系到企业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难题,采用联合申报省级攻关项目、火炬计划项目、国家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等形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产品研发方面,与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或技术服务中心,根据企业需求,组织教师到企业调研,使教师的发明、专利应用到企业产品开发中去。

2.教师进入企业锻炼

对于学校引进的人才,不论学历高低,都要到企业锻炼,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需求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对复合型型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优化教学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

3.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修定

教学型大学的主体是应用型人才,对这些人才校企双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按企业用人标准,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前到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实习,毕业后顶岗工作。高校定期召开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的专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重大问题出谋策划。

4.基于信息共享平台的合作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即企业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在人才市场上招聘,仅凭毕业生的自我介绍和短短几次面试与接触,无法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和全面考察。学校和企业建立一般契约关系,通过搭建校企沟通平台,为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提供条件。

四、校企关系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解决校企关系的方法和态度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也处于动荡之中,需求变化频繁,分歧如果得不到及时、圆满解决,关系就岌岌可危。因此,高层对合作关系应高度重视和支持,保持灵活、宽容的态度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

2.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兼容性

在校企的合作过程中,企业关注的是利润,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在校企关系建立阶段,自然地理位置分布、管理的思想与兼容性将影响合作关系的建立,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3.信任

Lewcki 和Bunken 认为, 信任可分为三个层次: 基于遏制的信任、基于知识的信任和基于认同的信任。[5]信任作为一种行为,不同层次的信任关系需要不同的维护代价,企业应该根据上述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分析建立不同层次的信任关系。

4.信息共享

高校为企业提供的是人才和技术,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 校方通常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具有了解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特征的强烈欲望,而信息的战略特殊性又决定了企业不能把需求信息完全透露给校方,需要高校在建立的信任关系基础上最大可能了解企业需求。目前,许多企业实施了ERP、CRM、SCM 等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为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健黄亚妮:基于知识管理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J]. 职业技术教育 (理论版),2007,28(4):34~37

[2]王贵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几对关系的处理与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3):87~90

[3]胡继灵龚丽:供应链企业问的学习障碍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6):13~14

[4]张健黄亚妮:基于知识管理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4):34~36

[5]张德海:构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间的合作双赢关系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2(4):35~37

上一篇:关于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的思考 下一篇:信息管理中的中文信息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