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额诉讼的法理基础

时间:2022-09-25 08:00:55

【前言】浅析小额诉讼的法理基础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鉴于此问题,为了减轻法院和当事人的负担,做到案件繁简分流,无论是理论界抑或实务界关于构建小额诉讼程序的呼声越来越高。法院为了缓和案件大幅度上升、审判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了小额诉讼程序的尝试。如1994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制...

浅析小额诉讼的法理基础

摘要: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只有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随着民事纠纷多样化,“简易不简”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设置与纠纷类型相适应的程序我们应当在立法上构建小额诉讼制度。小额诉讼程序之法理是运作小额诉讼程序时必须依据的基础理论,是有关整个小额程序的理论问题。小额诉讼的法理基础是本文展开论述的立足点所在。

关键词:法理基础 正义 效率诉权

一、构建小额诉讼程序的必要性

小额诉讼程序是指基层法院的小额诉讼法庭或专门的小额法院审理诉讼标的额较小或具有其他特定性质的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简易化的诉讼程序。小额诉讼程序是“与简易程序的某些规定有相似,但性质上它绝不是简易程序的附属程序,也不是简易程序的分支程序” ,它是一种与简易程序并列存在的独立的第一审程序。

民事诉讼立法修改工作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根据法工委扈纪华女士的介绍,目前启动的民事诉讼法修改工作中涉及的问题较多,其中之一便是关于小额诉讼程序。按照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审判适用普通程序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基层法院中大部分案件是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但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非常简单,仅仅只有五条,即使后续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也都难以完全解决当事人要求快速、公正审理案件的需求与法院力不从心的突出矛盾,远不能满足对简易民事案件审判的要求。

鉴于此问题,为了减轻法院和当事人的负担,做到案件繁简分流,无论是理论界抑或实务界关于构建小额诉讼程序的呼声越来越高。法院为了缓和案件大幅度上升、审判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了小额诉讼程序的尝试。如1994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城市小额钱债法庭工作实行办法》,在广东省推行这一制度。1998年,海南省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海口市新华区法院设立小额债务巡回法庭,专门负责审理10万元以下的小额债务案件。在最高法院正式确立试点前,还有一些法院试行小额诉讼程序,如上海浦东法院。该法院在民事庭专门安排人员进行小额诉讼处理,他们的对象就是标的额比较小的金钱给付案件,采用的就是比简易程序更简单、成本更低、审理程序更灵活的这样一种审理方式。随后,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在基层法院进行小额速裁试点的要求,从2011年5月1日起,广东省高院选取了案件数量多、案件标的额差距较大的广州番禹法院、深圳罗湖法院、佛山禅城法院和东莞第一法院作为首批小额速裁试点的基层法院。前述司法行为以及现在各地法院所进行的速裁程序,小额程序、小额速裁程序等等,虽然名称并不完全一致,但都是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探索。尽管这些探索并未对立法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毕竟目前小额诉讼程序在立法上仍然是缺失的。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些探索反映了我国民事司法领域的矛盾现状,法律人渴望寻求一种新的制度来解决这一矛盾。

但是,一种制度的理想与现实运作、所承载的功能和效果,在特定体制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当我们试图借鉴某种国外的制度时,首先应当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及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实际状况,分析利弊及其原因。1任何一种事物都要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缺乏理论基础的事物有如空中楼阁,无法维持长久。小额诉讼程序制度的产生当然也必须要有特定的理论基础支撑。这也是笔者接下来将展开论述的内容。

二、小额诉讼的法理基础

在我们探讨小额诉讼的法理基础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小额诉讼产生的背景。

小额诉讼程序起源于美国,被称为“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最优秀的制度”2。诉讼迟延和诉讼费用是美国民事司法的两大弊端。在美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案件的管理,改革证据开示制度,改变诉讼当事人对诉讼的控制,转为法官对诉讼的控制,以此来改变当事人滥用证据开示程序拖延案件审理的状况;二是大力推广和使用ADR来解决纷争;三是大力推广和利用小额诉讼程序。小额诉讼程序是国家提供的一种廉价的司法救济途径。其设立一方面为普通人接近和使用诉讼制度提供了机会,减少了人们走向纷争解决机构的困难或障碍。另一方面,它又尽可能地使国家的司法资源得到合理应用。近几十年来,美国的小额诉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小额诉讼的案件范围由最初的几十美元、一百多美元提高到现在的几千美元。小额诉讼的程序不断得到优化。此外,为便利日间因工作关系无法到庭的当事人,许多州还增设了夜间和休息日小额法庭。3随后,英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司法改革中,均借鉴美国设立了小额诉讼程序。我国也应将构建小额诉讼程序作为民事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

由此可见,小额诉讼程序是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当然,现今世界各国小额诉讼呈蓬勃发展之势并不仅仅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若没有法理基础,小额诉讼将难以获得司法者的偏爱。因此,笔者将主要从三个层面来阐释小额诉讼的法理基础。

(一)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博弈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价值体现为对秩序的维护,对自由的保障,对效率的促进,对正义的全面实现,对人权的保护等等。法的价值是一个整体,具有多样性和位阶性,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会出现位序排列的难题,这需要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整合与选择。4

“正义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才能实现”,“法是善良和正义的艺术”。这些古老的法学格言和法的定义表明法是或应当是实现正义的手段,法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实现正义。那么,小额诉讼具体是怎样体现法的价值呢?

众所周知,效率与公正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法律价值。一方面,以效率为标准配置司法资源,促进社会纠纷得到解决,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司法权威。另一方面,如果把效率绝对化,不考虑公平,就可能导致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完全分离,造成社会不稳,影响以至从根本上损害效率。这种法律价值张力必然导致司法陷入困境。因而,需要运用各种机制来衡平正义与公正价值,尽可能缓和它们之间的张力,扩大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我们应当尽量扩大它们之间的适应性,缩小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在良好的制度与机制设定下,这是有可能做到的。

有观点认为:小额诉讼程序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必然以牺牲一部分公正为代价。这种观点对立法部门影响较大,因为至今尚无小额诉讼的立法。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若一种诉讼制度无法保障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及时得到维护,那么,该制度便形同虚设,无任何实际意义。我们应当认识到,小额诉讼的构建并非以公正和效率的价值冲突为基础,程序的简化并非必然以牺牲公正为代价,只有当小额诉讼程序将效率视为其唯一的价值取向,当小额诉讼程序成为一种可以不顾及当事人意愿而强制性适用的制度时,效率的价值就可能覆盖、损害和牺牲小额诉讼程序应当具有的其他价值和功能,程序的简易化就会以损害程序保障和司法的正当化为代价。显而易见,小额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并非如此。

小额诉讼程序的设计应当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否则就失去了该制度存在的意义。但小额诉讼制度之所以追求效率,致力于快速解决纠纷,正式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地实现正义。

资源是稀缺的,司法资源亦是如此。现代法治社会以司法制度为基本依托,世界各国无不注重配置和优化司法资源,平衡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为社会提供公正、高效和便捷的司法服务。然而,司法资源短缺确是各国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这种短缺是绝对的,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通过无限增加司法资源的供给,满足社会利用诉讼解决纠纷的全部需求,司法资源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正义产出随之增量,而且这种昂贵的需求还可能被不断地刺激出来,甚至可能使司法陷入恶性循环或危机。5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司法的供求失衡和危机是20世纪后半期的普遍现象,随着司法需求的扩大,很多法治国家都在推动以“接近正义(司法)=Access TO Justice”为口号的司法改革,希望通过法律援助、集团诉讼、简易化等,使司法的利用更加平等、广泛和便利。6小额诉讼程序的广泛运用正是简易化改革的产物。在我国,有关司法资源配置也面临着供求失衡的问题。7我们在立法上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来合理配置有限的司法资源,小额诉讼程序也就应运而生。小额诉讼程序作为扩大司法利用、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的立项制度,受到决策层、社会公众、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一致推崇。目前,在民事诉讼法修改工作中,增设小额诉讼程序已基本达成共识,8但在具体制度细节设计上仍存在许多理论和操作性问题。

(二)民事纷争的程序设置应与案件类型相适应

某一事物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合理性与妥当性取决于该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作为诉讼程序之设计而言,它的形式与内容应当服从于该项程序的功能和特质。9

我国已有关于简易程序方面的法律规定,但是否有必要再专门设立小额诉讼程序呢?回答是肯定的。与普通程序相比较而言,我国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仅仅只是简化了某些方面,从诉讼理念、诉讼方式和诉讼费用等,与普通程序无明显差别。10而小额诉讼程序与普通程序有质上的区别。20世纪70年代之后,诉讼数量与日俱增,发达于美国的小额诉讼程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快,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相继引进了这一诉讼制度。并且纵观两大法系,从传统的立法模式来看,英美法系的小额诉讼程序更倾向于从普通程序中独立出来;而大陆法系的小额诉讼程序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普通程序的简化或简易程序的再简化。11

民事纠纷因诉讼费用减少、立案条件降低等多种作用影响而大量涌入法院的倾向,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非诉讼纠纷解决体系趋于衰退甚至解体,而新的替代性机制建立之前,这已经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的现实。具体而言,近年来在民事一审收案量快速增长、不少法院“案多人少”负担沉重等现实情况下,如民事一审案件的受理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直逐年快速增加,到1999年达到5054857件的高峰之后略有下降,到2004年这个数据为4332727件。但是从《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开始实施的2007年起,民事一审案件受理数又从下降或持平转变为快速增长的趋势。到2008年这个数据已突破1999年的高峰值,达到5412591件,2009年又上升到5800144件,2010年则创出了609万预见的新高。12,现行立法有关简易程序的规定愈发不能满足当事人和法院便捷迅速、成本低廉,地处理大量少额、简单纠纷的迫切要求,所谓“简易不简”的问题更加明显。13因此,此次民事诉讼法修订,应当增设小额诉讼程序,使其在立法上区别于简易程序。对于标的额小的案件采用小额诉讼程序,将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司法救济。

(三)保障当事人的诉权

在强调纷争的程序设置应与案件类型相适应的同时 ,根据处分原则 ,还应赋予当事人一定的程序选择权,来保障民事当事人享有宪法意义上的裁判请求权。14所谓程序选择权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权利以及在诉讼过程中选择有关程序或与程序有关的事项的权利。15承认当事人一定范围内合意选择程序的权利 ,使当事人有平衡追求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的机会。一方面,诉讼标的额小未必意味着案件是不重要的或简单的,有时也会涉及重要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以数额为限对于贫困者来说不够公平:尽管对国家来说该数额很小,不值得动用正式的司法资源,但对于特定的当事人来说却可能事关重大,剥夺他们的部分诉讼权利是不公平的。16小额诉讼程序是国家提供的一种廉价的司法救济途径。其设立不仅尽可能地使国家的司法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且为普通人接近和使用诉讼制度提供了机会,减少了人们走向纷争解决机构的困难或障碍。

三、小结

以上笔者阐述了小额诉讼程序所赖以存在的三大法理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项制度都会有利有弊,小额诉讼程序也不例外。例如,在现今法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小额诉讼程序可能会引发滥诉的后果;由于诉讼范围的限制,即使小额诉讼程序正常运作,所能够解决的纠纷也十分有限,不足以整体减轻法院的压力;以及小额诉讼程序无法解决其他诉讼固有的局限性等等。但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够仅仅因为该制度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就武断否决这一制度。构建小额诉讼程序是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真正立足国情,基于我国司法实践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推崇该制度而忽略其固有的弊端。综上所述,小额诉讼程序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能抹杀的。笔者认为,在构建小额诉讼程序时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通过立法技术来规避小额诉讼的弊端,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小额诉讼制度,使更多的当事人能够便利、高效地“接近正义”,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小额诉讼制度在解决纠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为法院分流负担,合理配置司法资源。

参考文献:

范愉:《小额诉讼程序研究》[J],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3 章武生:《民事简易程序比较研究》[J],载《现代法学》第25卷第1期,2003年2月。

4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5 参见[英]朱克曼主编:《危机中的民事司法》[M],傅郁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详细资料及分析参见范愉:《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章。

7 范愉:《司法资源供求失衡的悖论与对策――以小额诉讼为切入点》[J],载《法律适用》,2011年第3期。

8 同上。

9 毕玉谦:《关于在民事诉讼中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思考》[J],载《法律适用》,2006年/8总第245期。

10 章武生:《民事简易程序改革的若干认识误区之剖析――兼论我国多元化民事简易程序体系的建构》[J],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1 袁春兰:《两大法系小额诉讼程序的比较分析》[J],载《河北法学》,2005年4月,第23卷第4期。

2 参见《中国法律年鉴》各年版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网站上的《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2009年)》及《2010年全国法院审理各类案件情况》等司法统计数据。

3 王亚新:《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程序分化》[J],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4期。

4 刘敏:《裁判请求权――民事诉讼的宪法理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5 廖中洪主编:《民事诉讼法•诉讼程序篇》[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页。

6 范愉:《小额诉讼程序研究》[J],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裴琴琴(1987―),女,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上一篇: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