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红不是苏丹红

时间:2022-09-25 07:53:02

如果说于丹所说所著就犹如苏丹红,为什么平民大众甚至有不少大爷大妈和孩子,不退避三舍,而心甘情愿热衷地排着长队购买她的书呢?老百姓愿意追捧她,纯粹是自主选择,谁也管不着!

于丹红了,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于丹的书卖火了,不仅在发行量上创下新高,而且引起海外的关注,有多家境外出版单位正洽谈购买版权。

就在于丹红的同时,对于丹的批评、抵制乃至讨伐从去年到今年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最近,一本由徐晋如、杨吴鸥主编的《解“毒”于丹――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与庄子》出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新闻会上,当有人问起曾联名博士生对于丹发难的博士生徐晋如,将于丹所言视为“苏丹红”一样的毒药是不是太不宽容时,徐理直气壮地坚称:“这只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描述。”虽然口气不容置疑,但好在只是他的一家之言。

其实,于丹红是不是苏丹红,决不是哪一位博士生抑或是学者武断认定的,这自有公众评述。至少如今还没有听说有《百家讲坛》的听众,阅读于丹书的读者中毒而去接受治疗的,这又何毒之有?

有人说,2006年是一个大众阅读的年头,尤其是央视的《百家讲坛》,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一批“说客”的讲话变成一本本畅销书。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以及近期王立群的读《史记》一一出版,可谓是近年来出版界一道亮丽的风景。

出版界的壮观、火爆在客观上适应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引发了人们发掘我国文化遗产宝藏,重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使经典走进普通平民百姓中,这实在是一件好事、善事,功不可没,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备受批判,处在风口浪尖的于丹。

作为观众、读者决不是无知的盲从,他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选择,在“听”中“看”中更有自己的见解。一个讲座的收视率,一本图书的销售量,虽然不能和它的讲述者和著作者的学术水平画等号,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它跟普通百姓接受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如果说于丹所说所著就犹如苏丹红,为什么平民大众甚至有不少大爷大妈和孩子,不退避三舍,而心甘情愿热衷地排着长队购买她的书呢?老百姓愿意追捧她,纯粹是自主选择,谁也管不着!

对这一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民评述说:“现在的中国人在对文化和精神的认同上有一种缺失感,精神上需要支持,想从历史文化寻找根,而于丹等人讲述的内容却恰巧能和中国人的困惑,话语方式,生活经验相重合,容易引起共勉和认同,他们的表达方式也能实现和大众的契合,更而为大众接受。”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曾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过《论语今读》,他对于丹也给了充分的肯定,他说:“人们觉得需要她,觉得她讲得很好,能打动人心,她是在做普及化平民化的工作,这有什么不好呢?”

有人在批判于丹时,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于丹的讲座和于丹出版的书,都明确地冠有“心得”二字。顾名思义,“心得”就是自己用心读书悟出来的体会感受,它绝对是“一家之言”带有个人的色彩。同样读一本书,由于学识,阅历的差异,各人所思所想是不尽雷同的,在经典的诠释上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各自表述的权利。

孔子也好,庄子也罢,他们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圣贤,流传下来的典籍,也都是后人整理过的。这些经典字句精炼,深奥难懂,往往短短的一句话,就可以诠释出百字千字,在这过程中会有差异,甚至会有谬误,十分正常。本人是学文的,至今书架上还有四种版本的《论语》诠释本。在对于丹的批判中曾列举了《论语・颜渊》中“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一句,经查阅,我发现这四种版本对这句的释义都不一致,有一种版本的释义和于丹说的差不多,也从没听说有人去追究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

此外,这些年来,对于我国古典名著在电视上戏说成风,在图书中“大话”流行,被糟蹋得不成样子,虽然也有诸多的批评,但人们对此还是很宽容的,为什么于丹对经典通俗化的“俗说”竟招来那么大的抨击和挞伐呢!

再来让我们看看于丹是如何被“毒化”的,有的说于丹“极端无知,传播了有害的思想”;有的说于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盲,她竟还敢在电视上讲《论语》”;还有的说“于丹跟学术毫不沾边,她完全是不学无术,不知她教授的头衔是怎么混来的”;甚至有一个学者竟然荒唐地说:“宁愿《论语》没有任何人知道,也不能让她这么歪曲”,这不由使人想起“”时期那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名言。看到媒体上这些白纸黑字,带着情绪化的语言,字里行间隐含着敌意,真让人不解,这是在批评,还是在进行人身攻击;这是仗义直言,还是文人相轻的嫉妒抑或是在炒作?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五一节前于丹新书会前,一些“倒于”的好汉打着印有“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白T恤,高喊“捍卫国学,于丹认错”的口号,让人感到又回到三四十年前。你不同意于丹的观点,可以开讲座写文章去争论啊,你们不是一直标榜是“孔子”“庄子”的门徒吗?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还说:“和为贵”,你们吹毛求疵,贬损他人的言行是不是违背了圣训呢?这种明火执仗的表演不是显得没有底气的色厉内荏吗?我想,如果孔子、庄子在天有灵的话,那两位圣人肯定会对这些人的言行“很着急”和“很生气”的。

我们一直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毕竟“帽子满天飞,棍子遍地扫”的“极左”时代已成为过去。对于名著和经典的解读及其传播和普及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如今言论自由,信息共享,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呈现出多元互补、多元并存、多元互动的局面。在解读经典中出现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可以商榷,可以探讨,甚至可以针锋相对的争论,人文学科的意义往往就是在不断的反驳、争论中启迪升华的。但不应居高临下,唯我正确,扮演那种审判官的角色,很清楚,批评者与被批评者都有话语权,都是平等的。争鸣的双方最需要与人为善的心态,只要不含有敌意,应允许被批评者改正缺点,修正错误!

于丹在解读《论语》《庄子》中确有不足之处,甚至是解读错了,经别人提出后,她自己也诚恳地接受意见,态度是“三鞠躬,一握手”,全是谢意,全是和平温婉。人犯了罪,判了刑,还可以改正,在学术上知错改了不就行了嘛,有必要死抓住不放而大做文章,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吗,我不知那些口口声声要捍卫孔子、庄子的尊严,打算系统出书还经典面貌的人,你能绝对保证,你们对经典的解读都能百分之百的准确?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解读经典绝对做不到一点也没有误差的,毕竟这些圣贤与你们相隔了几千年啊,一旦别人对你们的诠释产生了疑义甚至不客气提出批评,你们又将是如何对待?难道不应该换位思考一番吗?

学术争鸣本属正常,学术争鸣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至于于丹红是不是苏丹红还是让大家自己去做结论吧!

上一篇:莫待“活宝”成追忆 下一篇:烟花三月盆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