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待“活宝”成追忆

时间:2022-02-27 03:21:27

看了中央电视二台《鉴宝》栏目所展示的各类珍宝,令当代青年一广见闻,也会蓦然勾动失宝者不可言状的追念、婉惜之情。三十年前,无数类似乃至胜过该节目所展示之宝藏灰飞烟灭了!至今,谁也估计不出有多少孤本书籍、稀世字画付之一炬,谁又能计算出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毁于一旦?难怪一位老者看见鉴宝专家评估出几万十万乃至逾百万价格,先是瞠目结舌,后是诧异地说道:“就值那么多钱哇,以前被毁掉的可多啦!”

逝者已矣,毁难再复,虽失珍藏,终系死宝!

由是我联想到几处见闻,感触尤深。而这,关乎“活宝”。

见闻之一,春节期间,常闲游于居民户外,漫步于机关门前,喜浏览品评门上贴的春联。其间,对得工整者少,讲究平仄对仗者寥寥,大多只是略具对联形式而已。对于寻常百姓家,顶多只是有伤大雅,被人嗤其徒负虚名;而机关、文化单位,人哂其劣事小,若责以蠲除、摒弃中华文化事大。

见闻之二,用汉字吟咏的诗歌,第一个表层标志就是押韵,也是诗的第一要素。押韵的诗,朗诵起来,韵味无穷,悦耳动人,这是其他文字制品所不能具备的独特之处,也是其他文学作品望尘莫及的“专利”。在中国文学史上,无韵不成诗,亦即诗必押韵,无韵不是诗,因此,我们不能把无韵的文字制品称作诗。就是押韵比较自由的骈体文,也不能叫做诗。然而,有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把一段分成若干行书写的几句话也说成“诗”,更赞颂“诗”的“感情深厚”“思想性强”。节目主持人,应当学识渊博,不能把自己的片面和无知强加给观众,尤其不能误导青少年。诗就是诗,绝不是抒情散文,更不是政治口号。请记住:你要使用汉语写诗,就得非押韵不可;你要写不押韵的诗,就只有用拉丁文或其他文字写,否则,不是对诗这个领域是一知半解,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背叛。

无独有偶,在某些刊物上看到几首所谓的“诗”只不过把每一句话拆成几个词组,再分行隔写画成“诗”的样子,读两遍,味同嚼蜡,若把它译成散文,驴唇不对马嘴。如果说这也叫“进步”“革新”抑或标榜为“吸取外国先进文化”或“大众化”,那么,这种“进步”“革新”,那就是譬如行路,走到前面去了,就毁掉背后的路;这个提法已陈旧不堪,民众的经济生活越温饱、奔小康, 文化品位就不会有高的要求,更何况,诗歌领域里的“假”“冒”“伪”“劣”和不规范,势必三人成虎地以讹传讹。有位学者在《人民日报》上撰文严肃指出:这些自我陶醉的“诗人”,对押韵,几乎到了“对抗”的地步,究其源, 只不过是“诗人”用故作高深来掩盖自己的文字功底浅薄罢了。真是一语破的。

也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有位歌唱者所唱歌词也不押韵,兼之“歌星”可能艺术高超到了“阳春白雪”境地,我们这些“下里巴人”难以领略她那奇妆艳服所渲染的“魅力”,于是胡诌瞎评成她在“说歌”。

见闻之三:有机会读到某地群众组成之楹联协会刊发的《诗刊》上,刊登了同一词牌的两首词,其中的一首,完全符合该词牌之格律要求,足见作者做学问一丝不苟;另一首是一个部门负责人所作,只是从词的表面模仿词的句数、字数这些表象形式,不知道尚有平仄、对仗、音韵许多深层次的学问,两词对比,优劣立现。然而令人哑然失笑的是,当问及该学会成员时,竟答曰:“某负责人说:‘我的词是在北京学习期间得到某教授认同的,不能改动一字。’”

这里不谈及这位词作者和词作者所指称的“北京教授”强不知以为知以及该学会的长君之恶的社会恶果。毋容置喙,人们喜爱阅读、大胆学习写作诗、词、曲是好事, 当鼓励这种曾被禁锢现在仍是在盲区中脱颖而出的复兴、拓兴精神,但光凭这股热情还不够,因为这是做学问,必需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历史上,无数高居庙堂或谪处僻壤的名人学士留下许多不朽佳作,却也有无数终生落魄的文人写下百姓喜爱的作品。苏轼唱出“大江东去”豪迈词章,柳永则讴出“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缠绵名句;唐后主虽治国乏术,却写下诸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等后人爱不释手的名作;大半生过着颠沛流离日子的杜甫,笔下始有《三吏》《三别》这些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的诗、词、曲汗牛充栋又永不磨灭,绝不是因为官阶级别所致,而是具备了“吟成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严谨精神。对此,诗仙李白给后人树立了榜样:骚人墨客游黄鹤楼都吟咏抒怀,唯李白例外,原来,“崔灏有诗在上头”。

要不贻笑后人,就得遵循它的规律,中国诗词,发展成唐诗、宋词、元曲的鼎盛时期,是经过一千多年的摸索、推动、创造、研究才演绎、发展成格律完善、人民喜爱的独特诗词体裁。民众都喜欢吟几句,咏两首,但要得其门而入,否则,只是依样画葫芦,就是徒有虚名。但这决不是说“诗词格律极严”,我们就知难而退,甚至望而生畏。曾经有两位退休老朋友,请我为他的诗集润色,我遍阅诗作,发现这些同仁人生阅历广,生活经验丰富,文字功底也还不错,只是对诗词曲格律不甚了了,是以有功亏一篑之叹。假如再用些功夫钻精钻通格律,便是很完美的作品了。诗词格律虽严,但只要决心去钻研,做到勤奋、严谨,我们就一定能掌握它。

问题提出来了,去哪儿学?从前孩童入学启蒙,从识字联句开始,继而学诗作文,唐诗之所以辉煌于世,是跟朝廷用诗歌取士密切相关。近年来,年轻一代对它陌生了,因而一些现代“诗人”,便“革新”“西化”,作起“把一句话隔行书写画成诗的形式的‘诗’来”,作起不押韵的歌词来,欲速则不达地填起只学词的表象的词来。要纠正这一背离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现象,亟待扶正抑邪纠偏,文化部门应适当加以提倡,号召民众学习继承诗词曲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举办诗词曲知识讲座,采取国家群众多渠道创办这类刊物,鼓励民众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在奔向高科技奔向经济强国的同时,也要成为书香社会中的一员。

半个多世纪国民不摸那玩意儿了,人群中能吟咏的,差不多都步入耄耋之年,等到他们带着“老古董”告别了这个世界,传承了几千年的这门学问,岂不就永世绝迹了?虽有《中华诗词》在书亭昙花一现,却因乏人青睐而受到书商的冷落。有朝一日,一旦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而产生“失去了方知可惜”的懊悔时,那么,富有此类专长目下又是日薄西山的“老废物”,将是一块“活宝”!但愿这些“活宝”不要像《鉴宝》栏目直到躲过劫难成了稀罕之物才去寻觅,不要像“”后为抢救文物才四处去挖掘残碑断碣。须知,世有劫后余生之死宝可寻,断无抗拒自然法则之“活宝”可苏!

救救“活宝”吧!

上一篇:樱花时节话鉴真 下一篇:烟花三月盆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