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低碳环境与低碳管理再造

时间:2022-09-25 06:37:03

中国企业低碳环境与低碳管理再造

摘要 2012年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各国将制定更具有操作性的碳减排目标,世界低碳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低碳发展的路径逐步从宏观治理向宏观与微观结合过渡。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处在政府推动为主、大企业探索性行动的阶段,今后企业将逐渐在低碳发展中发挥主力作用。企业面临的低碳环境主要包括宏观低碳发展环境、行业低碳竞争环境、微观低碳管理环境三个层面。企业管理需要根据低碳发展的要求重新更新再造。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基本活动的低碳管理再造包括内部后勤、生产运营、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售后服务等的低碳管理再造。而辅助方面的低碳管理再造主要包括采购低碳管理、技术开发低碳管理、人力资源低碳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低碳管理等。从企业外部资源管理角度来说,企业的低碳管理主要包括供应商的低碳协同管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低碳协同管理。本文根据我国企业的低碳环境和低碳再造的内容,提出了企业低碳管理再造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环境;企业管理;管理再造;低碳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06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11

自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简称《公约》)正式生效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低碳化的发展,尤其是《京都议定书》(下简称《议定书》)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为世界各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底德班会议的成功召开,使得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成为现实。今后世界各国将会对低碳发展进行新的博弈,各类国家也将承担更具有操作性的碳减排义务,低碳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目前,作为有碳减排能力的发展中大国和“快速发展”国家,中国虽然不承担碳减排的强制性义务,但是我国将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观点在今后逐步扮演碳减排的重要角色。

从现实来看,许多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往往是从国家宏观管理入手,通过的立法、政策与管理体制等方面来为经济主体创造低碳发展新环境,进而将碳减排的指标和要求具体到行业、地区等的企业与个人消费管理之中,实现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结合。目前,我国顺应国际低碳发展的形势,已经在宏观层面上有了不少重要举措,但在微观层面上,广大企业在低碳经济要求下亟需找到一个可操作的框架,进行企业的低碳管理,从而在新的经济规则之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企业应当充分了解其面对的各类低碳环境,并将这些低碳要求贯彻到管理实践中,进行低碳管理再造。

1 中国企业面临的低碳环境系统分析

要明确我国企业面临的低碳环境,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进行深入分析。这三个层面的低碳环境尺度各有不同,宏观层面主要包括企业面临的国际和国内低碳发展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要求;中观层面主要是行业特性和行业竞争在低碳方面的要求;微观层面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具体低碳管理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等。企业的发展受制于也得益于这三个圈层的具体条件,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这三个层面的低碳环境。

1.1 宏观低碳发展环境

企业进行低碳管理时应当首先从企业运营的低碳相关的宏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几个角度的分析入手。

1.1.1 低碳政治法律环境

纵观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在《公约》和《议定书》的框架下均制定了低碳发展相关的法案,例如2007 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草案)》,同年美国通过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同年日本《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基本法案》公诸于世等等。我国已于1998年签署并于2002年批准了《议定书》,还主动承诺在2020年,将单位GDP的碳强度降低40%-45%,但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种种压力,他们试图将我国的自愿减排逐渐变为强制义务。因此,中国需要在国际碳减排舞台上扮演越来越主要的角色。从国内相关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角度来说,我国已经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1],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尤其是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从立法的高度指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2]。这些协约、法规等将低碳环保要求作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定,规范了我国企业在碳排放相关问题上的行为,从而改变了企业以往忽视环境成本的旧有模式,成为今后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

朱 瑾等:中国企业低碳环境与低碳管理再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6期1.1.2 低碳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主导,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导致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下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巨大。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经济分工格局也导致我国在发展大规模制造业的过程中产生较多的碳排放。而且,德班会议后,一些国家开始加大征收各类碳税的力度,以碳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逐渐到来,可以说我国企业面对的碳经济环境日益严峻。但是由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因此我国在《议定书》的灵活机制方面拥有较多的主动权。最近几年我国企业在清洁发展机制方面积极利用相关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获得了一些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与技术。此外,德班会议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也为我国企业赢得了更多的低碳发展的资金支持。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一方面面对着日益严格的低碳世界经济格局,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充分利用各种机制和政策,获取企业发展的经济资源。

1.1.3 低碳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可以对社会成员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以及低碳价值观等都会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很大的影响。据估算,约有20%的排放量可以通过公众的行为方式削减掉,尤其是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节能产品的选择,对减排的效果非常显著[3]。我国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并且大力宣传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类媒体也不遗余力地宣传低碳观念,已经在我国公民观念中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这种低碳意识的形成与公民的自觉行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随着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的推广以及碳足迹标识的广泛运用,我国企业将面对消费者更加强烈的低碳价值认同和低碳消费观念,因此进行低碳管理和经营势在必行。

上一篇:谨慎的“中国式养老地产” 下一篇:艺术新闻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