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 写中升华

时间:2022-09-25 06:28:05

新课程语文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语文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老师充分利用阅读引发学生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阅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写作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拓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感受语文蕴藏的文字美,体味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写作之乐。

一、为阅读的个性化感悟,营造良好的氛围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教学设计,积极地走进文本,走进学生的心中,抛砖引玉,做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与对话者,营造宽松、祥和、博大、温馨、自由、和谐的阅读氛围。《去年的树》中写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紧接着作者只用了两句话“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小鸟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作者给每一个阅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维与想象空间,所以我采用了引领学生置身于文本中的方法,用整个心去和小鸟相对,让每一个孩子都去想:小鸟为何要回来?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小鸟又是怎样克服的?它克服困难的动力来自什么?这样一只“信守诺言、坚贞不渝”的鸟儿,活灵活现的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老师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大胆地去读、去思、去悟、去创新,去升华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的知识得以融会,情感得以丰赡,思维得以开阔,个性得以放飞,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自我得以实现,生命得以丰盈,写作也得以提高。

二、为阅读的“对话”交流架设桥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课上,师生的角色定位是导而不是带,是引而不是灌,把课堂看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去呼唤、去激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允许课堂上学生个体间的交流。这样有益于学生思路的拓展和智慧的点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做架桥的设计者,不做架桥的施工者。在学习台湾著名的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课时,老师不仅架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而且还架起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当课堂进行到高潮时,把作者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展示在屏幕上,学生的内心受到巨大震撼,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与仰慕。老师让学生此时最想对作者说点什么?这样学生把作者和文本生命的顽强与珍爱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加珍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放射成无限的。因为有了特定的情景教学,教师、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的碰撞与对话,生成了许多生动的体验与新的认识,使教材的内涵得以发掘,使师生的人生观得以升华。

三、在续写中得以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真切地感受到,无论是文本,还是生活本身,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悄悄地传递成长的力量,让一种质朴而伟大的情感,渐渐地渗入灵魂和血液,让师生共同获得生命与创造能量的滋润。老师恰当让学生续写,可以继续点燃学生对文本的潜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展现学生心灵深处的火花。《梅花魂》作者借梅花,回忆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公,赞美外公不屈不挠的梅花品质和民族气节。记忆中的外公,泪眼蒙地送给自己梅花手绢,从此天各一方……教师在阅读课上,精心布置一个练笔:我与外公分别后……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既可以表达外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也可以表达作者借梅花手绢激励自己爱祖国的情感。这种浓浓的爱国之情,不仅展现在老一辈身上,也延续在子孙后代心里。学生既是作品的阅读者,又是新作品的创造者。在阅读中吸收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写作中升华自己的感悟。

阅读有着无穷的魅力,课堂上老师为学生荡起阅读的风帆,课后让学生遨游书海,沉浸书香,让写作的思绪飘扬万里。

上一篇:生药学分子水平研究的国际发展态势分析 下一篇: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