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训练的高中语文简答题审题技巧

时间:2022-09-25 06:21:21

基于思维训练的高中语文简答题审题技巧

诚然,所有的阅读都是对阅读能力的检验,试题的阅读也不例外。阅读能力的薄弱是学科基本能力薄弱的具体体现。提升审题能力的根本还是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本”提升了,“末”才能提高。但是,再好的学校也会有基础薄弱的学生,语文学科的“慢养素质”特点也决定了,高中老师不可能负担起十二年乃至十五年W科素质的培养任务。

一、关注审题的逻辑训练

说到高考的选拔题,就一定会提到审题。面对审题,无论是高三的学生或老师,亦或是模拟题命题人对此都会感到很头痛。基础薄弱的学生头痛于各种专业术语的分辨不清,而且每次都是在老师讲评后才会发现“原来这道题的答案在题干里说得很清楚”的事实;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头痛于,自认为理解得很深刻,但往往在老师讲评完后会发现“自己原来是想多了或者想偏了”。教师则头痛于,在讲授审题技巧的时候,学生们的课堂反馈良好――方法明确、步骤清晰,然而一上考场、一换题目,所有的训练、努力都付诸东流了,惨不忍睹的成绩让老师自己都在质疑是不是“语文考试真的就是在赌命”。模拟题的命题人头痛于,命题一直着重考虑区分度的问题,考量到难度系数,对题干的表述可谓字斟句酌,尽量做到准确、清晰、有梯度,生怕引起学生或教师的歧义,然而随着评阅反馈、成绩反馈等结果性反馈呈现出来,命题时意图给学生搭建的“审题台阶”在实际答卷过程中被学生忽视了大半,且那些被认为难度系数比较高的题目也并没有对基础薄生起到积极鼓励的作用,那种“已经把答案摆在学生眼皮底下了”思维想法其实只是白费功夫而已,并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笔者认为,就高中语文考试而言,在就题言题基础上注重针对思维的训练是审题教学的难点。所谓指导过程中针对思维的训练是指,在指导过程中关注句间关系与词间关系的厘清,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语言逻辑来阅读、分析试题,从而及时、准确地发现命题人搭建的“审题台阶”,实现有效审题。本文中,笔者将以2015年北京朝阳区高考模拟题、2015年北京高考真题中的部分试题为例,对个人观点加以解说。

二、明确“辨析法”定义

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中,必然会提到题干“关键词”,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便接受筛选关键词的训练:即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按标点划分题干层次、筛选题干中的关键词,以关键词指导学生审题。这种方法简称“筛选法”。但对基础薄弱生而言,往往一道题审下来,题干中的词几乎被圈了个遍,到答题时仍会面临答题方向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的问题。这个时候,部分教师习惯于,就题解题地给学生分析各个“关键词”在本题中的含义,及其对解题、答题的辅助作用。当换成另一道题时学生们还是会圈遍题干,但一无所获。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关键词”这一概念进一步细化,即拆分为“关键词”和“提示词”两个概念,通过辨析“关键词”与“提示词”的关系,实现有效审题,简称“辨析法”。这种方法,首先从名称上暗示学生――题干中存在着关系到题干中心内容的关键部分,也有对审题起提示作用的词汇。辨析“关键词”与“提示词”的标准是:“关键词”是题干中涉及到问题中心的主干部分,即“中心问题”;“提示词”是题干中对“中心问题”加以修饰限制的部分,即“问题的条件”。

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辨析“关键词”与“提示词”的区别。

(1)在机场轨道线路运营的三种模式中,你认为北京新机场更适合选用哪一种模式?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理由。(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第3题)

按照“关键词”为“中心问题”,“提示词”为“问题的条件”这一标准辨析:本题“关键词”是“选用哪一种模式”、“简要说明理由”,整合后“中心问题”可理解为“简要说明选用一种模式的理由”;“提示词”是“机场轨道线路主要运营三种模式”、“北京新机场”、“结合材料一”,整合后“问题的条件”为“结合机场轨道线路主要运营三种模式,材料一内容与北京新机场机场的特点”。

(2)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也多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请选取其中的一处简要概括和评价。(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第14题)

按照标准辨析:本题“关键词”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简要概括和评价”,整合后“中心问题”可理解为“简要概括和评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提示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选取其中的一处”,整合后“问题的条件”为“选取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的一处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相同的内容”。

由此可见,按照这一标准辨析,虽然题干的内容不同,但这种方式的审题训练是建立在训练学生思维逻辑基础上的。从“修饰限制成分”与“中心成分”的角度,强化学生对题干中提示部分的关注意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抓住命题人给予的审题“抓手”。

三、基于思维训练的优势

有的老师认为,“辨析法”对学生而言过于复杂,不利于他们审题,反而会使学生过多地纠结于名词术语之中,有违语文教学的实质。从某基础薄弱校2015届高三文科班学生学习应用的实践情况来看,学习“辨析法”之初,的确会出现纠缠概念的现象,甚至会为了究竟什么是“中心问题”,什么是“问题的条件”而激烈争论,导致发生试卷讲评难以推进的情况,但适应期过后,效果明显。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审题的精准度

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并不会再去纠结“关键词”与“提示词”的概念,而是通过辨析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关注分析题干中词语、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哪些是起到修饰限制作用?”“针对这种修饰限制,我在答题区域筛选、语言表达整合上应做怎样的调整?”……笔者认为,这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转变,即学生在语文审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由感性触发上升为理性分析的过渡,有利于学生提高审题的精准度。同时,也会对他们的文本阅读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就实际效果而言,“辨析法”较有利于学生发现命题人为他们搭设的“审题台阶”,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以例(1)为例,采用传统关键词“筛选法”审题的结果是:“机场轨道线路运营的三种模式”、“北京新机场”、“适合选用哪一种模式”、“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理由”。在考场上,这些关键词呈现在基础薄弱生眼前的结果,就是无所适从、顾此失彼。采用“辨析法”整合后的“中心问题”是“简要说明选用一种模式的理由”,“问题的条件”为“结合机场轨道线路主要运营三种模式,材料一内容与北京新机场机场的特点”。其中的“问题的条件”就是命题人在这道题中搭建的“审题台阶”,指向清晰。但基础薄弱生如果不对这些词加以有效辨析,虽然感觉有抓手,实际答题结果却易出现筛选不准确、概括不全面的现象。

(3)作者认为《西游》“元虚荒渺”,《三国》“不尽合正史”,《水浒》“诲人以盗”,请从中任选作者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2015年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第13题)

采用传统关键词“筛选法”审题的结果是:“《西游》‘元虚荒渺’”、“《三国》‘不尽合正史’”、“《水浒》‘诲人以盗’”、“任选作者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采用“辨析法”整合后的“中心问题”是“请从中任选作者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的条件”为作者观点《西游》“元虚荒渺”,《三国》“不尽合正史”,《水浒》“诲人以盗”。也就是说,出题人搭设的问题台阶是,从“《西游》‘元虚荒渺’”、“《三国》‘不尽合正史’”、“《水浒》‘诲人以盗’”中任选一个评价来写,而不是另起炉灶。

在阅读文字较多的题目时,基础薄弱生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答非所问的情况,因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容易忽视词句之间的关系,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题意,而是从割裂的、自以为是的角度去审查题目。“辨析法”,从形式上提醒学生关注词句间的关系,建立语句间的联系,从而实现精准而有效的审题,为准确答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利于理清学生的答题思路

当“中心问题”与“问题的条件”之间的关系清晰了,审题与答题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清晰了。审题是为答题做指向的,指向明确则思路清晰,学生所谓的答题失误往往与其不清晰的审题有关,当然审题不清的本源在阅读能力的不足。就“辨析法”而言:审题辨析“关键词”与“提示词”,对应的是答}时区别于步骤和内容的两个方面,“关键词”即“中心问题”对应答题步骤,“提示词”即“问题的条件”对应答题内容。

简而言之,“关键词”即“中心问题”强调答题框架,指导学生步骤清晰、不遗漏,“提示词”即“问题的条件”强调出题人为学生答题内容起到的提示作用。

以例(3)为例,“中心问题”是“请从中任选作者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那么答题分为三步:1、选取评价;2、结合阅读积累3、谈看法。“问题的条件”为作者的观点《西游》“元虚荒渺”,《三国》“不尽合正史”,《水浒》“诲人以盗”。那么答题内容:1、针对作者的三个评价选取一个观点;2、结合个人阅读积累谈自己选取的观点;3、不仅复述作者评价,还应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考。

(4)文中说:“有些名胜古迹,是无须去认真寻根究底加以考证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第20题)

“中心问题”为“是否同意?说明理由”,答题步骤:1、表明观点,2、阐明理由。“问题的条件”是“有些名胜古迹,是无须去认真寻根究底加以考证的”,答题内容:1、表明对名胜古迹是否需要寻根究底考证的观点;2、申明支持观点的理由。

审题清晰,答题才能清晰。步骤清晰、内容明确,自然可以呈现出更好的结果。在观点鲜明的基础上,内容充实地回答问题,自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很多老师认为,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所以不能以机械的方式去训练学生,这样会磨损学生的想象力。的确,语文的两翼,一只是联想,一只是想象。如果没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语文的学习是僵化的,也是不尊重个体生命感悟的。但是,联想与想象应该是合理的,即使天马行空,也应有所联系。否则,只会外表文采飞扬,内在不合逻辑。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不能建立在“文本本身”的基础上,缺乏理性、逻辑的思考只会给学生的阅读增加更多的障碍,信息筛选得不准确,导致信息整合得不全面,进而断章取义,甚至曲解文意。对于一些不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而言,做一些相对理性的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人的思维水平是由其思维品质所决定的。依据“智力心理学”的前沿观点,改善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提高其元认知水平――亦即形成一种根据自身认知特点自觉调整控制思维过程、认知策略的思维习惯。更通俗地说,就是“养成一种自觉思维――在掌握了一定认知策略与自身认知特点的前提下,经常自觉地对自己思维状况的本身进行“反思”――监控与调整,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下意识按照思维认知规律与自身认知特点进行思维的习惯。”

在信息的初始阶段便筛选得不准确、不全面,自然会出现思维前提、已有判断、信息被遗忘或掌握不确切等情况,进而导致分析、推理无法有效展开的状况的发生。那么对于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化知识为力量我们又从何谈起呢?

综上所述,“辨析法”审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题时的效率,也会对学生语文学习、日常阅读起到良性的作用。在平时学习中,将各种信息、知识分门别类、有序地加以储存(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经常性地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不仅会使语文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知识储存得更加有序,也有利于在具体思维过程中迅速检索、有效地激活运用所需的问题信息、背景知识,实现阅读思维的畅通。

(张璐 北京市团结湖第三中学 100026)

上一篇:基于写作视角重构高中有效性阅读的思考 下一篇:淮北方言词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