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25 05:23:52

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转变时期,社会价值观和心理发展变化的冲突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异常。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担负着国家繁荣昌盛的重任。对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素质的好坏是首当其冲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显得日益迫切。

关键词:特殊群体;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转变时期,社会价值观和心理发展变化的冲突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异常,出现心理危机的概率也因此增大。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担负着国家繁荣昌盛的重任。对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素质的好坏这一因素是首当其冲的,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切就犹如纸上谈兵。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问题日益突出,苦闷、孤独、焦虑、冷漠、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精神崩溃,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显得日益迫切而重要。高校有必要通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以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同时给学生们提供心理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咨询服务。

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笔者通过在长沙学院学生中随即发放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综合各样本显示,并结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认为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有以下特点:

1.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在校学生较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85%以上的学生知晓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地址、预约电话、咨询电话等基本信息。大部分学生阅读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报刊《月湖心泉》,并参加过学校、系部举办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2.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情感问题、人际交往及学习、生活压力成为影响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最主要问题,在校心理健康中心每学期的重点关注对象中这类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并在平时的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一些隐性的心理问题,比如酗酒、逃课、精神萎靡等。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深刻

在校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够,认为心理健康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人,有学生甚至认为预约咨询是件丢脸的事。在碰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一部分学生主要采取自我调节的方式,部分学生愿意和朋友家人分解自己的烦恼,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预约心理咨询。

4.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待增强

学校设立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系也有一名辅导员老师担任心理联络员,每个班级还有一名心理委员。但这样的队伍建设力量还是不足,特别是处于中间轴承位置的各系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他们大多都不是专职的,除了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要负责一些其他的事物,比如学生资助、团总支学生会、党务工作等等。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心理工作中,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力量不足。

完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心理需求与外界因素冲突而引起的,大学4年各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新生适应阶段、大二学生面对挫折时、恋爱问题、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与适应社会的种种挑战等,这时候都很容易引发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对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当事者心理上的支持;为当事人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其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让当事者得到情感的共鸣;给予当事者希望和增强他们的信心;鼓励当事者培养兴趣、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交活动,转移注意力;引导当事者充分利用好社会支持系统,多与家人、亲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感和心理隔离。除此之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低层次的需求,更有高层次的需求,高校心理工作的开展不能忽视人高层次的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实现自我、找到自我价值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应该根据高层次的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巩固心理防护体系,加强体系中彼此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一道坚实有力的屏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2.建立各年级的防护网

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具备的特质和碰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充分认清大学生各个阶段的特殊性,不同年级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分别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大一的学生可以开展类似“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主题班会,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快速认识和了解彼此;大二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开设人际关系、礼仪、恋爱讲座等方式给予他们一些引导;大三大四的学生可以通过举办模拟竞职,心理团体辅导,户外拓展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活动来丰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加强网络心理辅导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传媒工具,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自然也要向网络心理辅导迈进。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或网页,开设心理咨询电子邮箱,也可以开通在线心理咨询服务等,用一系列现代手段,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加强网络心理辅导。

4.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措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的需要,学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需求、个性品质,不断拓展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可以以活动作为承载环节来开展,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接触到有用的心理知识,边娱乐边受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力、积极的适应能力,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地适应自我、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增强学习效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其他各种交往关系;帮助大学生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帮助他们分析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方向,掌握职业规划的原理和方法,使他们能够根据个人的条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通过多样的教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更丰富、更高效,更能符合时代的需要,真正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职员工为主导,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反映高校师生员工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它形成的动态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在发生作用,关键在于物质文化转化为精神文化的主动过程。因此,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形成,其中,心理健康素质是基础素质。学校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好地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锋,黄凌军.竞争型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原因和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6).

[2]郭兰,袁元,霍绍周.基于中西方文化比较视角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9).

[3]张晓波.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6).

[4]宋春蕾,徐光兴,周晓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与职业,2011(20).

[5]谢中清.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

[6]夏纪林.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07).

[7]王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开封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

[8]张典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导刊,2010(7).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

上一篇: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 下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降低疾病经济负担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