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难为情”,何时“有面子”?

时间:2022-09-25 03:58:07

日前有报道说,在今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去年中国出口位居世界第一,进口为世界第二,但让他感到“难为情”的是,在当今世界上出口最有名的前100个品牌中,中国目前还是零。显然,有品无牌也正暴露出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软肋。

今后相当长时期,围绕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究竟应该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但有一点必须清楚:如果缺少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的品牌,这样的贸易大国有资格成为贸易强国吗?

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客户也难免“挑花了眼”。在这种环境下,要让客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识别商品的内在价值,就需要提高客户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搜寻效率,节约交易成本,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认牌子”。原因很简单:知名品牌的后面意味着“打包化”的优良品质,不仅包括了过硬的产品性能与质量,也包括了完善的售后服务。

从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挑战来看,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缺少响当当的品牌,很大程度上与发展模式过于粗放相关。现阶段,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中占接近一半的比例,而这些加工贸易基本上都是打别人的牌子来定牌加工生产的;即使是一般贸易,中国的出口也是以量取胜,出口品牌中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都比较有限。由此可见,我国在制造加工过程中的“软”品质不足以在国际市场上支撑起中国出口产品的“硬”品牌。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要落实在“创牌子”这件事上。

打造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的品牌,做起来难度很大。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一个粗加工为主的层次。可以说,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有影响力的品牌,从贸易环节直接入手固然重要,但背后则需要夯实相关产业的支撑力度。现阶段中国要想改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低端位置,还迫切需要在设计和研发方面多花些工夫。

打造自己的优良品牌刻不容缓,但打造的过程却如同煲汤,属于“慢功夫”。从道理上讲,一个在国际市场上立得住的优秀品牌一定具有天然的排他性,而“速成”出来的知名品牌可复制性很强,你容易搞出来,别人也同样容易搞出来。至于这种品牌的内在价值,就要打上个问号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现在去打造自己的品牌的确需要费一些工夫、花一些成本,短期内效果未必明显,但这都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近些年来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要培育出中国的松下、中国的IBM、中国的西门子。然而,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培育中国的知名品牌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果真能够培育出与松下、IBM、西门子齐名的品牌,付出十年、二十年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要说明的是,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宜像搞“”那样盲目铺摊子,现阶段最需要的是打好基础,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力争做到目标集中,重点突破,这样做比四处盲目打乱枪好许多。果真能够做到“牌子硬”,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就更加容易站住脚了。当然,无论从对外贸易政策还是从相关产业政策来看,要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要重点支持“做大”,而且也要充分顾及“做强”之需。

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滋养。某种程度上讲,品牌价值的提升离不开附着于知名品牌商的知识产权含量。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对于出口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来说,虽然都知道提高品牌中知识产权含量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企业的自身力量往往并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据了解,企业在欧洲申请一项专利需要的花费大约是中国国内申请费用的50倍。在品牌还不是很响亮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往往认为花钱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不值得;而一旦企业将品牌做出名堂了,在国际市场上往往又会遇到像商标抢注那样的知识产权侵害。为此,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在出口企业打造自身知名品牌过程中,对其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助一臂之力。

总的来看,伴随着未来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的出口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有“品”,更要追求有“牌”。既有“品”又有“牌”的中国才能够称得上是贸易强国。如此,未来我们就不会感到“难为情”了,而是会觉得“有面子”。

上一篇:忆中巴关系的重大转变 下一篇:CCDV及其同类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