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读让孩子失去什么?

时间:2022-09-25 01:48:26

家长陪读让孩子失去什么?

自陪读之日起,家长们便采取“保姆式”“监管式”的教育管理方式,督促孩子把吃喝拉撒睡之外的时间全部用在学业上,把学业看作是孩子高中生活的唯一任务。这种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的做法,必然使孩子失去许多锻炼自己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机会。

一、失去了锻炼自我服务能力的机会

为了孩子的学业,在于家长,孩子唯一要做、能做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其他生活事务全部由自己包揽。做好饭菜,等孩子来吃;洗净衣鞋,等孩子来穿;铺叠好床褥,等孩子来睡……这样的做法,必然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习惯了事事依赖别人,他就无法从心理上“断奶”,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势必就会难以形成,难以发展。将来步入社会,连自己都不能服务的人,又怎能谈得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呢?

二、失去了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

由于陪读家长包揽一切,监控一切,孩子不需要考虑和处理在紧张学习中如何妥善解决洗衣、洗澡及整理内务等问题;不需要担心上学会迟到的问题;不需要考虑在天气突变时为自己准备雨具和衣服的问题;不需要考虑手头上的钱如何合理消费的问题;甚至在学校里出现的问题都会由家长出面解决。总之,孩子不必为自己的生活计划什么,准备什么,担心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即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管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而家长的越俎代庖,表面上看是和谐的、充满爱意的,实际上是残酷地剥夺了孩子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践机会。孩子不能在具体生活实践中认知、体验、思考、感悟和应对,又怎能形成和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呢?不少家长陪完了小学,陪初中;陪完了初中,陪高中;陪完了高中,还要陪大学。一路地陪下去的结果是孩子丧失了自我管理能力,丧失了将来独立于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很难成为真正独立的社会人。

三、失去了锻炼自我教育能力的机会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通过对自己思想情绪和言谈举止的认知体验、内化反思,懂得真善美、假恶丑,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强化、自我鞭策。这就是孩子在自我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主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它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基本保证,也反映了孩子心智成熟的水平。孩子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自我教育,真正成为能够自我教育的人,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出类拔萃。但是家长事无巨细,“管”字当头,不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决定自己去解决的机会,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态。在于孩子,他们认为,反正一切都有父母去做、去管,自己何必再费神呢?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自然谈不上什么自我教育。孩子缺失了自我教育能力,一旦面临困难,就会向困难低头;遭遇挫折,就会向挫折屈服;收获些许成功,就会沾沾自喜;偶尔遭遇失败,就会一蹶不振。如此,怎么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和社会呢?

四、失去了锻炼自我决策能力的机会

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历程,是中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期间,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准则,有了自主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强烈欲望与要求,但是,由于家长陪读在身边,左右这,操纵那,使得孩子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孩子一拿起课外读物,家长就说“你自己的书本学好啦?放下!”孩子一拿起篮球,家长就说“学习这么紧张,你哪有功夫去打球?收起来!”孩子想报名参加运动会,家长就说“考大学也不考这玩意。别报了!”……一次次的拒绝,一声声的断喝,使得孩子只能按照家长的意愿“一心只读圣贤书”,而逐渐增强的自主意识,又被逐渐逐渐地弱化。试想,一个缺乏自主意识的人,怎能构建起完善的人格?怎能形成自我决策能力?将来步入社会,又怎能自主地生活和工作呢?

五、失去了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

在陪读家长的意识里,学习与交往是对立的。为了使孩子一心一意忙学习,他们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监控:让孩子准时上学,按时下学;休息日不准孩子外出,整天围着自己转。这就使孩子失去了许多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影响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与别人共处的能力本身就不强,有的陪读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等原因,使得孩子的心理、个性受到严重影响。不难想象,一个人际关系糟糕的人,一旦走进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生活,是不可能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

综上所述:家长陪读,要“陪”之有“法”,“管”之有“度”。在重视孩子学业的同时,也要注重给孩子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近而言之,孩子具备了各种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远而言之,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确立更高的人生高度,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拥有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上一篇:教导处管理工作的两个关键点 下一篇:图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