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6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25 12:51:02

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60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患者,均随访5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年龄25~50岁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P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肿瘤; 恶性淋巴瘤; 临床特点; 诊治

中图分类号 R739.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120-02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起源于淋巴网状组织的一组恶性肿瘤,临床上一般分为何杰金淋巴瘤(HD)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两类[1-2]。恶性淋巴瘤可发生于淋巴节、淋巴结外或非淋巴结,且以口腔颌面部发病率最高,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数患者早期病例诊断不明确,易造成漏诊或误诊[3]。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恶性淋巴瘤的8%~27%,且近年来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成为我国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4]。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口腔科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口腔科住院部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患者60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患者年龄10~76岁,平均(45.78±3.22)岁;病程10 d~48个月,平均(4.76±0.43)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发性肿块形成,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红、肿现象。临床分期依据Ann Arbor标准进行分期[5],即Ⅰ期19例,Ⅱ期17例,Ⅲ期13例和Ⅳ期11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中采取单纯放疗治疗者8例,具体方案为60Co照射,其剂量40~60 Gy,疗程3~6周期。单纯化疗治疗者11例,其中HD采取ABVD和MOPP交替使用,而NHL采取COP、COBP、COMP、COPP或CHOP等方案,疗程均为3~6周期;进行综合治疗者41例,包括放疗+手术8例,手术+化疗6例,放疗+化疗6例,手术+放疗+化疗21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与性别分析

由临床资料可知,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多发生于各年龄段,其中年龄50岁者共14例,占23.33%;均明显低于25~50岁患者所占比例(6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病理类型分析

经病理组织结果分析,其中何杰金淋巴瘤有16.67%(10例),包括结节硬化性2例、淋巴细胞为主型3例和混合型5例;而非何杰金淋巴瘤83.33%(50例),包括结外型21例和结内型29例。

2.3 发病部位分析

本组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主要发病部位为口腔58.33%(35/60),其次为唾液腺21.67%(13/60)和颌骨20.00%(12/60)。

2.4 治疗方案

单纯采取放疗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37.50%(3/8),而单纯采取化疗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36.36%(4/11),而综合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为73.17%(30/41),经分析可得,综合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放化疗(P

3 讨论

近年来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且以口腔颌面部的发病率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且以青壮年男性较多[6]。恶性淋巴瘤分为两类,其中来源于淋巴结内的为结内型,来源于淋巴结外的是结外型,而结内型多发生于颈部、面部及颌下区,临床表现为单个或多发的浅表淋巴结肿大,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缺乏典型的诊断依据,无特殊体征,所以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应与淋巴结核、淋巴结炎及转移癌等进行鉴别,需结合病理活检进行确诊[7-8]。口腔恶性淋巴结的治疗包括单一治疗和综合治疗,因此,需采取正确的病理诊断和临床分期,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9]。

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ML多发于25~50岁的中青年男性,且以口腔、唾液腺和颌骨为多发部位。且经病理组织结果分析,何杰金淋巴瘤发病率低于非何杰金淋巴瘤。经临床治疗后综合治疗患者5年生存期高于单纯采取放疗或化疗者(P

参考文献

[1]吕臻,宋萌,万蕾蕾,等.颌面部恶性淋巴瘤15例早期临床诊断[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15(2):177-178.

[2]张丽云,韩国栋,李明旭,等. 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0,20(3):183-186.

[3]王国相,潘洪祥,孙亚夫.20例早期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2):178-179.

[4]周炳荣,邓润智,唐恩溢,等.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08,24(2):198-200.

[5]王治平,赵建江,艾伟健,等.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21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07,28(3):426-427.

[6]乔金霞.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断[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68-169.

[7]张世周,王庆华,吴益华,等.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2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7):1083-1084.

[8]金友仁,唐恩溢,芦明星.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治[J].实用肿瘤杂志,2004,19(4):304-306.

[9]田海锁,王东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4):50-51.

[10]杜福江,杜福臣,韩再恩.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瘤临床误诊原因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18(6):412-415.

(收稿日期:2013-09-01) (编辑:朱姣)

上一篇:卵巢衰退过程中雌激素依赖性妇科疾病发生情况... 下一篇: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干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