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非日常感受

时间:2022-09-25 12:38:32

日常生活的非日常感受

作文志

我们来看下面这些高考作文题:

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上海卷“更重要的事”;福建卷“忧天”;天津卷“――而知之”等。

这些题目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密切相关;二是没有明确地指明需要写作的对象。写好这类作文,不仅需要我们平日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更需要我们对平淡的日常生活有不平淡的感受,而这便是高中作文的第一个主题面:挖掘生活感受。

写作之所以高于生活,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写作是对习以为常的日常感受进行否定,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本世界,提供鲜活而极富个性化的视野、感悟等等。感受是全部生活的前提,也是高中作文其他主题面的基础,而如何理解和挖掘“关于日常生活的非日常感受”便成为我们提升写作的第一个步骤。这正是本期要讨论的话题。我们不打算对生活中值得品味的事物一一加以评述,我们生活的世界无限丰富,这种努力必将是徒劳的。我们提供的是思路或者方法,是“渔”而非“鱼”,或许你的写作从这里将获得一个全新的开始。

对 话

新作文:很多同学在写作时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只能对生活见闻进行简单的记录,对事物的感受和表达都局限在很日常的层面,对此您怎么看?

孔:在对话开始之前,或者说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件小事儿,也是有关教学生写作文的。

10年前,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人找家教教作文,找到了我。酬劳很高,所以我不但很快接受,而且讲起来十分卖命,用尽了浑身所学。讲了一段时间,我都有点初为人师的飘飘然了。有一次,有个同学周末没事和我一块儿去,他想听听我到底讲些什么。去了之后,我照常发挥,他和孩子一块儿听,大概只用了半个小时,孩子还在一如既往地听,我的同学却睡着了。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我怀疑那孩子能不能听懂,反正我是云里雾里的。”

这件事对我打击挺大。现在说起这件事,我认为最起码能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那家大人的钱很有可能白花了;第二,我这人当老师不怎么样,最起码教不了作文;第三,你找我来对话肯定是在冒险。

新作文:呵呵,冒险就冒险吧,毕竟那是10年前的事儿了。这10年您多少会有进步的,我是说在传授经验这方面。

孔:但愿吧。不过你说的这种现象,我觉得主要是没有弄明白写作是怎么一回事。你这里用了一个词――“日常的层面”,我个人觉得,写作首先是由日常层面入手的,没有这个写出来的东西不扎实,也不鲜活,但是仅仅局限在这个层面,就不能写出好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非日常”的东西在。你是不是要说这个?

新作文:没错,那么您认为“日常的”和“非日常的”这种东西,或者说感受,在文学创作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孔:一句话可以说明白,日常感受是文学创作的源头,非日常感受是文学创作最终要达到的地方。

新作文:能否举一个您创作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孔:例子很多,随便举一个吧。今年2月份的时候,春节前,我从单位下班回家,看到路旁的水果摊上有甘蔗卖――其实已经卖了很长一段时间,那天我却突然有了买一根来尝尝的冲动。甘蔗是我小时候最喜爱吃的,而且只有过年才能吃上。我想尝尝,这是表面的,或者说很日常的一个诉求。但是,当我回家去吃的时候,发现味道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让人留恋,再加上啃得腮帮子疼,那点美好的感觉一下子就被破坏了。这就让我很感慨,就想写首诗。这首诗我写了三四遍,题目就叫《甘蔗》,最终是这样的:

为什么总要回到过去/深紫色的童年,在根部/贮藏一生所需的养料?/那时天空没有牙齿,只有/嗅觉在风中引导/只有云的舌头在远远品尝/美好的时光?快乐在每一天/总是向两侧倾斜,而正午/从来失去前进的方向?/还是我已经在平常事物里/把发现的心丢掉,却被许多人/牵引着,一步步走向变异的糖浆?

那么大家看看,这首诗和我前面讲的事情有多大关联呢?且不说这首诗的质量如何,单单从它成型的过程,就能说明问题。至于它到底表达了什么,我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新作文:最起码我读这首诗,觉得还是写出了一定的人生感悟,而不是就事论事。那么,这种非日常的感受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孔:这种感受我认为是写作的必需,是显示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标杆。最起码我的作品中不能缺少这样的东西。

新作文:那您是怎样把握它的?

孔:很简单,就是让它自己溢出来。当然我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把那种日常的事件或者感受尽量淡化,作底色处理,之后显现出来的东西才会清晰。当然目前来说,我的功力还比较有限,就像张无忌刚开始练太极,还能记住一些招式。

新作文:您是说您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来把握它,把日常的去掉,非日常的就会显现?

孔:在具体写作时,目前我能采取的手段是这样的。至于非日常的那些,说它自动呈现是有些简单。在这背后,则是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多读书,多思考,当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才会不自觉地用到所读、所思。

新作文: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可是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对一般同学来说,您觉得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那些非日常的感受?

孔:如果这样来考虑的话,我倒是想起了高中时语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同等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向生活学习。时间是线性的,同一时间你只能做一件事情,也就是说你的生活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么,你能从中获得什么,获得的多与少,完全看你用不用心了。用心了,文字作为一种表达心灵的媒介,才会饱满地涌出来。

所谓的日常和非日常,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划分,一切是日常的,一切也是非日常的。为什么?因为每个人虽然身处社会之中,说到底,还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个体永远存在,许多事情就都不好说了。

观点一

寻得生活的别样意义

牟世晶

人生天地间,有生必有死,生死相依。生命的消逝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虽有“顶天立地”“忆往昔”的气魄最终也不过黄土一。因此相对于个体之必死性来说,生、如何生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也就有必要“看清活在这世上是怎么一回事”,理清生命的脉络。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要“看清”、要活得明明白白却又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因为中国人向来以“糊涂”为追求――难得糊涂,糊涂地面对世界,糊涂地面对他人,糊涂地面对生活。因为过于“看清”“看透”,所导致的只能是弃绝――弃绝这个世界,弃绝这种生活。一方面,了然于世界的真谛、人生的真谛、生活的真谛,也就自然不会有“上下之求索”;另一方面,过于清楚透澈的生命痕迹也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站在人声鼎沸的商业街上,如果你是一个购物者,你的注意力通常会在各种店面的打折海报以及橱窗展示的衣物上;如果你是一个小偷,你的注意力会在人们手中的提包以及鼓鼓囊囊的口袋上;如果你是一名清洁工,你的注意力则会在地面上。正如在家中是儿女,在学校是学生,尽管我们以不同的身份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性,却并不因此便对生活有了更独特的感受。而当你直面自身,作为一个保持着对生存的惊诧和敬畏的“人”去感受这条商业街时,你便会注意到一个游客脸上躁动不安的喜悦以及游离不定的气质;你会看到人们的五官因为对价值的盲从而渐趋模糊,从而意识到一种面具化的生活并心生寒意;你会发觉土壤、雨水、牛羊这些小农社会的因素在几十年前还是我们生活的面孔,如今人们却已离大地远去。

所以,要“看清活在这世上是怎么一回事”,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诗人情怀,然后才能超越日常生活。仔细想来这不能不有一种奢求之感。日常之人过活,仅仅为活着,计较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计较于股市、楼市的沉浮,计较于……因为这一切都与他们的个体生命息息相关,因为这里面有他们的心血、有他们的期许、有他们的梦想……如此来看,日常之人又如何能够超然于“日常”呢?人人都有梦想与抱负,却不堪现实的冲击。常人自愿或不自愿地沉沦:自愿者沉沦着,甘之如饴;不自愿者沉沦着,无奈锻筑面容。

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诗人、成为思想家,以诗人、思想家的姿态面对人类自身、面对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又不可不奢求这一“非日常”的姿态,以一种新的视角、“非日常”的视角,以诗人、思想家的锐利目光去触及日常生活中那为日常之眼所忽视、所鄙夷的卑微之物。也许唯有如此,才能寻得日常生活中的别样色彩、别样意义。

低头生活的背后

明 灯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五章中曾提到:“往后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玉器行里的人,我哪儿能把你们扫地出门、斩尽杀绝呢?”这句话背后潜藏着中国式无奈。过去的低头族,即使彼此间有再多纠缠不清的矛盾,但抬头的一瞬间总要佯作双眼充满意料之外的惊喜与感动。而在今天的语境下,“低头一族”却可以漠视一切,孤立世界,将近在咫尺当作远在天涯,再也不用担心抬头见人的烦恼。

最近,在湖北十堰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7岁的女生商某外出与同伴聚餐。商某边走路边玩手机,结果在过一座桥时,一脚踏空,掉入没有护栏保护的深坑,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不是个体遭遇,而是我们很熟悉的群体性规律:比如今年4月份,两名青年因为过马路时低头玩手机,结果被车撞飞;不久前,在旧金山的一辆轻轨列车上,“低头族”因太专注于玩手机,结果连身旁有凶徒枪杀一名大学生也不知。

“低头族”盛行的背后反映的是科技对人的异化――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尼尔波兹曼关于“娱乐至死”的醒世预言,已经越来越切中当下时弊。科技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也终于让工具驾驭了自己,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控制和支配。我们低头生活,专注娱乐,却不知今天的娱乐早已是劳动的延伸。每个人本来都有完善自我的真正需要,而今天这种需要却被刺激起来的“虚假需要”所抑制着,它表面看上去投其所好,实际上却是对我们创造力和辨别力的束缚。

“低头族”可以与世界孤立,却无法孤立世界的风险。在“女生坠落深坑”诸如此类的新闻里,我们可以轻易将责任扔给“无预警、无保护”的制度。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将一切责任归咎于预设的框架,要求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幕后元凶对此承担一切后果,无疑是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现实生活永远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即使我们这次可以免责,以后却不可能对风险免疫。成长终究会让每个人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早已适应低头生活的一代,面对抬头后的重压与挑战又将如何应对?

当其乐融融的家庭、同学聚餐转变为各自为政的闪光大会,我们损失的远远不止是餐桌上的片刻温情。交流越来越便捷,感情越来越疏远。长此以往,我们可以预见,在往后的婚宴殿堂里,新郎新娘含情脉脉地凝视之后不是一句“我愿意”,而是证婚人的“请新郎新娘交换QQ、微信密码”。相比“我愿意嫁给你,无论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都将毫无保留地爱你,对你忠诚直到永远”的传统誓词,长期浸淫在低头生活中的现代人,用个人社交信息裸奔确保双方忠贞,也许更直接、更有效,直指本心,立竿见影。

结语:想象之翼

日常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面对和经历。你认为你懂得生活,但要真正诉诸笔端,写出超越生活的漂亮文字来,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在有限的阅读经验中,我认为推理、探险、武侠类的小说是最吸引人的。因为它们描述的不是现实生活,或者说不仅仅是现实生活,而是另外的世界。基督山伯爵的历险远比茶花女的故事更有意思,而令狐冲跌宕起伏的人生总比骆驼祥子的人生好看一百倍。

但其实,“基督山伯爵”“令狐冲”们,不也在经历日常生活么?只不过,经过作家的过滤、选择、提炼,以及新奇、有趣的想象,日常的生活被赋予了奇异的光彩。

如果你认为这些例子比较极端,这里再举一个,“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烦恼人生》,真正是在书写日常生活。《烦恼人生》写了主人公印家厚的一天,但也不是由吃、睡组成的令人烦恼的“白开水”生活,而是由具体而细致的生活细节、人物心理活动等交织而成的。这当然也离不开作家池莉的想象和思考。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有人甚至用上海话来读,可见其真实和日常。但凌驾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思考和眼光,才决定了书写日常又超越日常的成功。

(肖 尧)

肖尧留言:如果你想让作文插上想象之翼,又感觉无技可施,脑袋空洞,怎么办呢?办法还是有的,比如多读书,多交流,多思考。欢迎你就自己的困惑、问题与小编进行交流。同时,欢迎你把生活中发现的,你自认为“非日常”的文字发给我们哦。肖尧QQ:55471256。投稿邮箱见每期目录右下角。

上一篇:探究韩少功小说的寻根思想 下一篇: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教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