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24 10:23:20

浅谈我国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国家助学贷款,是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付不起学费以及生活费而发放的一种财政贴息的贷款,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资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助学贷款也暴力了不少问题,本文对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助学贷款;还款;诚信教育

一、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助学贷款的还款渠道单一。比如在实际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毕业后工作地点在外地,不清楚该如何偿还贷款,还有不少学生忘记了贷款的还款日期或者将贷款的利息计算错了。二是部分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从本质上讲,国家助学贷款不仅是一种商业贷款,更是一种信用贷款。在对部分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进行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不知道“个人信用体系”。(2)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助学贷款存在高风险性。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无担保信用贷款,不需要任何经济担保,受资助大学生一旦缺乏诚信或者或者偿还贷款能力不足,放贷银行就要承担很高的贷款风险。二是助学贷款的成本高、收益低。由于申请助学贷款的的学生人数多,但是额度却比较小,因此银行需要要动用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对申请对象进行筛选和审核。而且,到贷款还款期时,如果受资助的大学生违约或者无法取得联系,放贷银行必须组织安排有关人员通过打电话等手段催还贷款,这无疑又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因此银行对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都不高。(3)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高等院校对助学贷款不够重视。不少高等院校认为自己的职责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理解有一定的误区。二是部分高校宣传力度不大。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方法一般是通过招生咨询时对报考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宣传。但是,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范围过于狭窄,宣传形式太单一,宣传内容仅仅局限于助学贷款的申请条件和贷款额度,而对于接受助学贷款所要承担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则明显宣传力度不足。(4)助学贷款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第6项规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产生的呆坏账,由贷款银行的总行核实后,按实际发生额在所得税前核销。按照这个规定,助学贷款的风险全部由贷款银行承担,这不仅不合理,还会重重打击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规定》中第21条规定大学生必须在毕业后四年内还清助学贷款的本息。刚毕业的大学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很难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所有贷款。

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1)学生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学校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创设良好的诚信氛围,构建学校校风、学风和师德,提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避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教条化趋势,保证大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在校学习期间就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二是将学习成绩、学费和还贷率相挂钩。将贷款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助学贷款还贷率及学费进行挂钩,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贷款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适当降低贷款大学生日后的还贷压力。(2)银行方面。当前贷款银行最大的担忧是大量的助学贷款占用了银行本金,回收贷款业也很困难。而假设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提供贷款本金并处理不良助学贷款,那么贷款银行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导各种行业组织向大学生发放贷款。(3)高校方面。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工作。高校在录取新生过程中,可以将国家、银行和学校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程序、相关政策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新生,使家庭贫困的新生熟悉国家贷款政策。二是做好助学贷款前的调查工作。学校必须重点了解申请贷款大学生的真实家庭状况,把好助学贷款初审环节,依据不同的分类指标对申请贷款大学生的信息进行分类,同时依据信用评级标准对申请贷款大学生的信用等级进行初评,建立申请贷款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档案,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尽快获得助学贷款。(4)助学贷款政策方面。第一,可以将贷款起始还款时间延长到大学生毕业后2~4年或者更久,用10年左右的时间来偿还所有贷款。此外,也可依年递增还款额度,如还款第一年的额度最低,以后逐年增多。第二,可以实行多样化的贷款利率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的利率可以浮动,毕业后在发达地区和高收入单位就业的大学生的还款利率进行上调,而对毕业之后在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行业就业的学生的还款利率进行下调。

参 考 文 献

[1]孙惠,李德元.浅析高校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

[2]陈敏灵.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3]师帅.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款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1(9)

上一篇:浅析大学日语人称代名词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谈新任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