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纳税人权利的特点

时间:2022-09-24 10:17:48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了纳税人的16项权利。我国纳税人的部分权利不能行使,折射出我国纳税人权利的特点,即狭义性、初级性、不公平性及隐藏性。

【关键词】纳税人的权利 狭义性 初级性 不公平性 隐藏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 于2001年4月8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现根据《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的权利经整理如下:1、知悉权;2、要求保密权;3、申请减、免、退税权;4、陈述、申辩权;5、复议和诉讼权;6、请示国家赔偿权;7、控告、检举权;8、请示回避权;9、检举权;10、申请延期申报权;11、取得代扣、代收手续费权;12、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权;13、索取完税凭证权;14、索取收据或清单权;15、拒绝检查权;16、委托税务权。

纳税人的权利看似很多,执行中却困难重重。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税收制度不完善,重义务、轻权利的现象大量存在。纳税人权利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狭义性

从广义上讲,纳税人权利是指纳税人在承担纳税义务的同时,还共同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与其纳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权利;从狭义上讲,纳税人权利是指纳税人在奉行税法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即在征纳过程中税务机关给具体纳税人的各种权益。由此可见,我国在“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宣传中,侧重的是征纳过程中税务机关给具体纳税人的各种权益,而共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得较少,它所倡导的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属于后者,是狭义的。

二、初级性

张馨教授从市场经济角度入手,对“什么是纳税人”重新作了经济学上的定义。他认为纳税人是“独立享有权利、依法负有实际纳税义务的单位和私人” ,并概括了纳税人的四种权利――赞同纳税权、选举代表权、政府服务权和税款节俭权,认为我国在上述四种权利方面均存在缺失现象,而纳税人权利的缺失,意味着目前我国尚无真正的“纳税人”。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权利都没有。他们不知道自己一年交了多少税,交了钱连起码的收据都得不到,这说明连最基本的手续都不完善。2005年起,大家为获得本早该得到的完税凭证而欣喜若狂,以为以后每月都可以得到纳税凭证了。但2005、2006年几乎没有几个人收到的是正确的完税凭证,纳税人交的税在完税凭证上被大大的打了折扣,2007年干脆连完整的凭证也未收到。究其原因,代缴单位说是税务部门的系统出了问题,而税务部门又推说是代缴单位有问题。纳税人连起码的知情权都没有,相比美国早在南北战争时就提出了“无权不纳税”的口号,我们不知落后了多少年。

三、不公平性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的影响,公民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对国家的税收、决策一味服从,在税收的问题上同样如此。在开始全面向个人和企业征收所得税以来,国家并没有认真地向纳税人讲述现代纳税的概念,一般只讲纳税人的义务,讲纳税人应享受的权利不够。纳税人的权利只是写在墙头上和文件里,纳税人要得到应有的权利非常困难。

例如当纳税人到行政管理部门办事时经常遇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情况。就连原本是服务部门的诸如职称考试中心、职业证考试中心等这样的机构也变成了权力机构,咨询电话在上班时间不是占线就是无人接听,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纳税人往往处于弱势,而服务机构则是处于质量的无监督性、业务垄断性及人的需求性地位。佘祥林、郝金安的冤案正是用纳税人的钱养活的警察对当事人大打出手、用逼供的粗暴方法造成的。试想想,若不是佘祥林的妻子回了家,若不是真正的杀人犯被抓获,所有的申诉都是徒劳。如果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都积极地作为,他们不会遭受长达十几年的冤狱之苦。造成这种严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纳税人只有义务,而没有应有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既权利享有远远不够。

在美国,纳税人常常很理直气壮。在他们看来,是他们养活了庞大的国家机器,这个机器就应该为他们服务。在对于有争议的税额的征收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我国的做法是先缴后退。而美国在1998年7月22日克林顿总统签署的《国内收入局重建和改革法案》中,对《国内收入法典》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补,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纳税人权利及保护问题。

1、法案规定除公司外,纳税人多付税额也可得到按联邦实际短期利率加三个百分点的利息。

2、纳税人通过税务法院提出上诉,纳税人不必先支付有争议的税额。对数额不大的案子,实行小案审判程序,税务法院对这类案子实行一审终审制,以节约纳税人的申诉时间和减轻费用负担。

3、对不足1万美元的税额,纳税人履行义务有困难的,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可接受纳税人所提出的分期付款的协议。有人曾提出纳税宣传完整的口号应该是:“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依法监督政府是每一个公民不容剥夺的权利。”公民纳了税,就应该获得相应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利、财产权利、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纳税人的义务与权利之间并未达到平衡。

四、隐藏性

隐藏性指税收去向的不公开性。公民用自己的劳动养活了自己的同时,把劳动所得的一部分交给了国家,这就是税。那么,国家或者税务机关收税是为了支付公共服务的费用。比如需要军队保证国家安全,需要警察维护社会治安,需要有政府各部门管理日常事务,还有公共交通、卫生、教育等等。交税是公民的义务,交了税就有权利享受这些公共服务,也就是公民用税来购买公共服务。既然公民购买了公共服务,就有权利对服务的质量提出要求。政府要修一条路,修什么样的路?该不该修?由谁来修?纳税人都无权过问。而政府对国家资金的支配和使用情况,则缺乏及时的透明度,对绝大多数的纳税人来说,几乎毫不知情和无从监管。很多百亿、千亿的烂尾楼、豆腐渣工程和报废设施,媒体若不披露,有几个纳税人知晓呢?至于每年被无数贪官污吏据为已有,挥霍浪费的国家资金,更无纳税人能有权力及时加以制止的。被偷了、被抢了,报了案,录了口供就打发受害人走了,至于警察有没有去查?怎么去查的?查出什么结果?纳税人无从知晓。政府部门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都为纳税人做了什么?是否尽职尽责?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为人民服务,还是吃喝嫖赌、公费旅游?我们无法监督。记得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的一期节目中,当一位中国某大城市的市长在结束节目前,向国外某一友好城市的市长发出访问邀请时,这位市长却出乎预料的回答到:我现在不能答复你,因为我无权决定,我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我要经得他们的同意。可见税收的使用在国外的公开程度。

如果纳税人只有服从的义务,连提问的权利都不知道到哪里体现,那我们是否能把交税当作不该逃脱的义务?公民的意识不止在于义务,更重要的是权利。如果权利不能得到落实,那么义务就永远不会是自觉的、自愿的。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纳税人的权利将趋于全面、成熟、公平和公开。可喜的是我们听到或见到的有关老百姓利益的各种听证会越来越多。政府的财政政策也在多方面考虑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和负担问题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如何看待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还富于民”这一观点时谈到:减税也是积极的财政。2008年4月,我国又开展了税收的宣传活动,它提出了:“纳税宣传从娃娃抓起”的口号,希望这个宣传是一个全面而又公平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王逸:中外纳税人权利比较分析.

[2] 经济观察报,2008年3月10日.

[3] 国外税收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

[4] IRS Publication 1 "Your Right As A Taxpayer",1998.

上一篇:基于成本管理新观念的成本控制 下一篇:生态文明视域下行政法的价值取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