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团业务的智能接入网演进

时间:2022-09-24 09:58:25

基于集团业务的智能接入网演进

【摘要】 针对中国移动集团业务发展的需求,分析当前接入网建设中存在的大量“哑设备”问题,根据集团业务特性,提出一套智能接入网演进方案。

【关键词】 集团业务 哑设备 演进 接入网

一、引言

近来年,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移动集团客户数量和范围的增长越来越快,客户对集团业务的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根据湖北省调研情况发现,2011年以前建设的接入网设备中,大部分采用的是光纤收发器、协议转换器、光猫、以太网复用器、PDH等“哑设备”,均不具备网管功能,一旦客户侧出现故障,只能通过投诉才能知晓,这样严重影响到了集团客户的感知度,既有损于“中国移动”这块金子招牌,又使得集团客户的网络维护处于极度被动状态。

为更有效地解决因客户接入设备无法网管造成的被动服务问题、客户感知问题和维护困难问题,设计中心从实际出发,对全省的网络现状进行调查,基于客户类型及业务类型提出了新一代的智能接入网演进方案。对于原有集团客户但未纳入网管监控的将根据客户重要性及业务类型对“哑设备”逐步替换、改造;对于新建用户将根据网络支持状况和投资效益,选择将客户直接纳入网管,实现了集团客户可监控功能,使维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快速解决故障点,大大提升了客户感知度,为市场的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今后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建设提供了更安全、更合理的接入方案。

二、传统接入方式分析

随着城域传送网由SDH/MSTP向PTN/OTN的演进,两张传送网在很长时间内将共同存在。集团客户专线业务发展初期,移动建设部门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大量采用了低成本的光收/光猫接入方式。光收设备价格低廉,实现方式简单,可使业务快速开通;但带来的是远端管理能力差、缺乏设备级保护的可靠性手段、缺乏网络性能管理监控手段、故障点多,运维成本高、带宽利用率低、接入方式单一,无法提供差异化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三、向智能接入网平滑演进

根据原有专线业务类型,可以将业务承载向智能接入网平滑演进:1、只有互联网业务的专线,可以向PON接入网演进;2、既有互联网业务又有少量语音业务的专线,可以向PON接入网演进;3、数据、互联网和语音的融合业务专线,可选择小型PTN接入;4、对于GPRS-VPN、MAS的业务总节点,可选择传送网PTN接入;5、一般数据专线首选小型PTN方式接入,对接入技术有特殊要求的数据专线,可选择可监控的MSAP接入。

四、集团业务智能接入网典型建设方案

集团客户智能接入网主要分为4种典型建设方案,4种方案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网络环境,支持不同业务类型、接口方式,建设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等级及建设成本灵活选择。

1、小型PTN:该设备保留了PTN传送网的基本功能,可作为PTN传送网的有效补充。它适用于大多数场景,既支持TDM、带宽为2-100M分组业务,如:互联网业务、专线业务、IMS业务,也能提供FE、E1、V35接口,具备监控功能,可提供单归属双路由保护;适合SLA服务等级AA级及以下。

2、传输网PTN:该设备保留了SDH传送网的强大OAM功能,同时支持高效分组业务。它适用于对带宽、QOS及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客户,能支持TDM、带宽为2-1000M分组业务,能提供FE、GE、E1、STM-N、V35接口,具备监控功能,安全性高,可提供双归属双路由环网保护,但该设备对安装环境要求较高,需要配置开关电源或UPS,并配置专用机柜,因此其建设成本偏高,适合SLA服务等级AA级及以上的高端客户。

3、PON:该设备适宜规模性部署,全程无源,对带宽要求较高,各节点地理位置要求集中,能支持TDM和分组业务,如:互联网业务、IMS业务,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FE、POTS口,具备监控功能,但安全性较低,其分光器可灵活旋转,无需考虑供电和环境要求,ONU更可以直接放置桌面或机柜,其建设成本低,适合SLA服务等级A级及普通级客户。

4、MSAP:该设备配合SDH网络接入,部署速度快,成本较低,对带宽要求低,但安全性及稳定性要求较高,它支持多业务传输,以TDM为主、IP分组业务为辅(2-10M),如:互联网业务、专线业务、PBX业务,可提供FE、E1、V35等接口,建设成本适中,适合SLA服务等级AA级及以上的有特定技术要求的客户。

五、结论

基于集团业务特点及类型以及湖北省的网络发展现状提出的新一代的智能接入网演进方案,已经用于湖北移动“集客专线监控改造工程”及“集团客户专线接入工程”建设中,一方面根据客户重要性及业务类型对“哑设备”逐步替换、改造,大大提升了已有客户的“忠诚度”,减少客户流失;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消除了“哑设备”对于用户感知和运行维护造成的不良影响,新建用户根据网络支持状况和投资效益,选择智能接入方式将客户直接纳入网管,实现集团客户可管可控功能,为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建设提供了更安全、更合理的接入方案,既保证了移动网络的长效健康发展,又为集团市场的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吴丽雯,女,通信工程师,1981年生,籍贯湖北武汉,本科,中国移动湖北公司设计中心在职员工,从事通信工程设计工作10余年,主要技术研究方向为有线传输、接入网、信息化及综合业务应用。

上一篇:论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水利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城市车位管理系统架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