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分析与探究

时间:2022-09-24 09:20:24

基于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分析与探究

(温州浙南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现代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建筑工程量不断增加,在建筑施工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模板施工技术、钢筋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施工工程质量的问题及危害,供同行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 施工技术; 模板施工; 钢筋施工; 混凝土施工; 施工质量;

前言

混凝土工程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物承受荷载的主要部位,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危和寿命。因此,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高度重视,确保不出现任何足以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缺陷。混凝土工程中的模板、钢筋、混凝土等主要施工过程的技术问题还将长期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合理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是我们目前应该予以重视的课题。

1 模板工程分析

1.1 模板的起拱问题。①按照《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中对模板工程的要求,当梁、板跨度≥4 m 时,其模板要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按照梁、板跨度的 0.1%~0.3%起拱。这是因为在施工中,模板承受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等外力作用会产生变形。如大梁的模板在荷载作用下要下垂;支柱会产生压缩变形;地基也会产生微量沉陷。这些变形加到一起,会影响梁的正常使用。②理论要求配制模板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将模板安装后,在模板上弹线,然后照线切割处理;另一种是在模板安装前,根据起拱尺寸进行弧线配板,从而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却很少有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方法。以剪力墙结构为例:由于梁板起拱高度有时不一致(因跨度不一致),同时按照现行大宗材料施工时因板底模与梁侧模、墙模是固定在一起的,所以在梁板起拱时必然彼此之间相互约束,使得起拱理论无法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即便满足,但同时又引起混凝土浇筑高度的问题,因混凝土浇筑高度存在连续性,必须保证钢筋全部覆盖,浇筑过高,造成混凝土材料的浪费,浇筑过低,又会导致结构尺寸不满足要求。

1.2 模板支撑方案需经过理论设计计算的问题。模板支撑方案理论设计计算包括梁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梁模板侧模计算、梁侧立档计算、梁侧横撑计算、对拉螺栓的计算、底模板面板计算、梁底支撑方木的计算、梁底支撑钢管的计算、扣件抗滑移的计算、立杆的稳定性计算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少有企业依据方案执行,都是凭自己的施工经验来操作,这样便给在建工程带来了严重的质量和安全隐患。

1.3 模板需配合混凝土浇筑开槽和留设串孔的问题。为满足混凝土浇筑时自由落体高度能符合《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的规定,要求对新拌混凝土自由落体高度>2 m 时,模板应留设串孔。以普通剪力墙结构的商品住宅为例,层高普遍在3 m 左右,正常应在 2 m 范围内留设串孔,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却很少有企业设置,这样对于一些钢筋严密的竖向结构构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容易出现分层离析现象,造成竖向混凝土结构构件烂根的施工质量问题。

1.4 模板清扫孔留置的问题。因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多工种(钢筋、模板、安装等)交叉作业,使得本不该在模板内出现的杂物能够及时得到清除而必须设置清扫孔,设置时应在不影响结构且容易清理的位置留置。

2 钢筋工程分析

2.1 钢筋保护层(因混凝土对钢筋起保护作用)问题。以一般剪力墙结构为例,±0.000 m 以上的使用环境,宽度为250 mm 的连梁,保护层厚度为 25 mm,采用箍筋为 HRB33512 的螺纹钢,剪力墙水平筋兼做腰筋在连梁范围内布置采用HPB235Ф10 的圆钢,最后还要设置 HPB235Ф6.5 圆钢做拉钩,布置位置为钩住连梁外侧纵筋,此三项理论之和为 28.5 mm 已远超出保护层厚度,使得钢筋紧贴梁侧模,在此种情况下进行混凝土工程浇筑很容易造成露筋现象的发生,且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要求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采用何种技术和方法更为合理成为钢筋工程在此处施工的问题。

2.2 纵向钢筋间距过密的问题。以地下车库与人防顶板为例,施工企业在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及验收规范进行钢筋工程的加工与安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排钢筋情况,尤其是在柱梁节点位置(柱梁主筋、柱箍筋)往复交叉,如果不一根根仔细数,很容易出错,真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按照《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的规定,两排钢筋间距应为25 mm且不小于钢筋直径的要求,目的是为了混凝土的介入,充分与钢筋结合产生握裹力,保证这两种材料的共同体能协同工作。然而由于柱梁节点位置的特殊性,使得钢筋之间基本没有间距,这样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便无法保证与钢筋紧密结合,也就大大降低了其协同工作的性能,这会对混凝土结构工程产生不利的质量影响。钢筋间距还表现在梁上,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时,插入式振捣器都无法正常进入,只得先将钢筋撑开,浇筑完毕后再将其回位的施工现象比比皆是,此类问题也成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难点与重点。

2.3 钢筋的水平锚固长度。以一般剪力墙结构为例,根据《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03G101-1》图集的规定,梁筋伸入支座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在以 250 mm 墙为支座时,±0.000 m 以上的使用环境,墙保护层15 mm,竖向钢筋为 HPB235Ф10 的圆钢,梁主筋为HRB400Ф18 的螺纹钢,混凝土强度等级 C35,抗震等级为一级,锚固长度为37×d(37×18 mm=666 mm,0.4×666 mm=266.4 mm)已超出墙宽而导致水平长度无法满足规范及图集规定的长度,此类问题也成为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技术难题。

3 混凝土工程分析

3.1 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①混凝土材料质量是造成混凝土结构裂缝最常见的原因,水泥不符合建筑设计要求标准标号,水化热高,粗骨料、细骨料及外掺料等不符合设计标准要求或质量差,杂质多等而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裂缝。②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会出现毛细收缩、化学收缩和干燥过程,当混凝土强度较低时,裂缝常常会出现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混凝土未完全硬化前,若日晒高温养护不周等使混凝土表面温度发生剧烈变化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而导致表面开裂裂缝;收缩裂缝还受混凝土级配浇灌密实程度、水灰比、构件尺寸等影响和制约。③荷载引起的裂缝。混凝土开裂裂缝有些并不是温度变化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不按规范和操作规程及构件设计标准进行违章施工使构件处于不利状态受力而造成裂缝或开裂;混凝土浇筑后,还没有达到拆模强度此时混凝土构件自身或稍有外力作用就可能产生开裂或裂缝,有时裂缝在拆模后并没有产生而因未达到吊装强度进行过早的吊装也会造成裂缝。

3.2 混凝土施工过程浇筑厚度的问题。以一般剪力墙住宅结构为例,层高3 m 左右,墙体新拌混凝土自由落体高度≤2 m,应分层浇筑振捣密实,厚度一般以 500 mm为宜,然而在具体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两次就灌满了,这样使得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气泡无法被排除干净而使混凝土表面形成大量气泡眼,甚至出现蜂窝、孔洞、露筋等质量缺陷。

3.3 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的凝结与硬化是水泥与水产生水化反应的结果,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初期,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建立适当的水化反应条件的工作,称为混凝土的养护。养护的目的是为混凝土硬化创造必要的湿度、温度等条件。常采用的养护方法有:标准养护、热养护、自然养护,根据具体施工情况采用相应的养护方法。对高耸构筑物和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不便于覆盖浇水或使用塑料布养护时,宜喷涂保护层(如薄膜养生液等)养护,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以保证水泥水化反应的正常进行。

上一篇:医院工程设计的几点感想 下一篇:基于建筑施工管理控制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