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4 08:06:19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区别于初中、小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目标不同,高中历史应该更注重学生各发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既是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也是学生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辩证思维;培养

历史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中都有设置,所学的内容都有重叠和交叉,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与初中、小学又有何不同呢?关键就在于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目标不同,针对高中的身心特点和思维模式,高中历史应该更注重学生各发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既是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也是学生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因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核心理论去充分发掘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中体现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按其固有规律无限发展着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其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是: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和本质与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须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范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具体的历史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理解,才能找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使许多亚非拉国家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从而导致了这些亚非拉国家的长期落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的绵延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都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再如:讲述鸦片战争第一问题是分析理解战争的背景,那么其核心应该抓住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要以英国为什么侵华和为什么敢侵华作为问题去分析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而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经济落后,政府腐败,国家衰弱、闭关锁国,正好为英国侵华创造了契机,禁烟运动也就成了英国侵华的绝好借口。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只有熟练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观念,才能正确地分析事件的内部和外因,正确地揭示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

人类历史是一部没有终结的剧本,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无数的人物和生动的场面。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史观为标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有效的利用辩证法,我们才能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变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认清鲜活的人物,用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必然与偶然才能看清过往的扑朔迷离。

二、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念,收集、整理有关史料

古今中外的史事浩如烟海,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除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完整的把握许多的历史事件仅仅依靠教材上的描述是远远不够了,所以需要学生在辩证法的指导下收集和整理相关史料,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规律。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方面,我尝试了一下:首先是老师提出观点(理论),举出一例,让学生去收集整理相关的史例。例如:美国西进运动,用辩证的观点加以评论:一方面,要从人性、人权上分析它的残暴性,它是对印第安人驱赶和屠杀的运动,是印第安人流泪流血和被剥夺人权的血泪史;另一方面,对美国的发展又是必须和肯定的运动。它伴随着英国领土扩张而发展,开发了美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带动了美国经济的腾飞。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用二分法的辩证观点,收集、整理许多历史事件,并且能正确地判断其影响的二个方面。这就达到了预期效果。比如世界史上的“圈地运动”、“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国古代史上的“商鞅变法中的禁止弃农经商政策”,韩非的“法治”,近现代史上的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等等,学生都能举一反三,辩证地加以分析。

在阶段性复习阶段学生需要对众多的史实进行整理的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辩证法指导。联系、发展的观点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用矛盾的统一对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抓住历史现象中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整理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热点的点评能力,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史为鉴”,我们学习历史学的目的并非单纯的弄清历史的真面目,而是通过对历史演变的回顾和分析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不光要教会学生用辩证思维去分析历史,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当今的焦点、热点问题、身边事情的辩证思考和剖析。对待现实社会中的焦点、热点,如果用唯物史观加以分析、理解、判断,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大胆的创异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就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作为一个热点问题让学生点评。首先提问,发生洪涝的客观因素是什么,接着再问为什么会出现上游的乱砍乱伐,中下游的围湖造田现象。它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这就能引导学生更深层地挖掘问题的实质,答案是多方面的。通过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解决方法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史鉴的启示中享受乐趣。现实社会中焦点、热点问题很多,比如西部开发、农村改革的新前途,高层领导与腐败,人口问题,环境污染,教育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给人类带来什么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去思考、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创异思维能力。只有从课堂走向现实、走进生活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辩证法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全方面素质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上)[J].中小学管理,1998年10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2000年2月版

上一篇: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反思与设想 下一篇:培养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