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途径

时间:2022-09-24 07:48:47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教学,在教学中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了以下几点肤浅体会:

(1)更新教学方法。我国历来比较重视演绎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思路是从一般到特殊,它有益于同思维或聚合思维的培养,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教学已大力提倡。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中的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例1,每盒彩笔24支,13盒共多少支?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是。①引导学生将13分解为3+10;②要学生列竖式计算3盒和10盒的支数;③问学生,要求13盒的支数应怎么办?④引导学生把上面的计算写成一个竖式。这样教,教师在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已经给学生暗示,或者是代替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时,我们可先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准备怎么计算24 ×13,看谁的方法多。这样,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就可能会想到:24×13=24×(5+8)=24×5+24×8,24×13=24×(3+10)=24×3+24×10……在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展示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去发现怎样用竖式计算24×13,这种教学会增加思维的含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制服思维惰性。无论面对什么问题或困难,人们经常只会满足于一种解答方法和途径。一旦找到了,就浅尝辄止,不再思考下去,不再寻求解答问题的其他方法。正是这种思维惰性影响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能被3整除的数”教学后。学生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是:看这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否被3整除。这种判断方法,用来判断一个四位以上的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够理想的。上练习课时,教师可出示一组数:93 669、68 363、721 845、321 874,让学生思考怎样迅速判断它们谁能被3整除,谁不能被3整除?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如果先把是3的倍数的数字划去,再把加起来是3的倍数的几个数字划去,便能迅速判断一个四位以上的数能否被3整除。这样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培养。

(3)破除思维定式。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从事大量重复性的练习,以加强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些重复性的练习,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呆板。要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时时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十一册“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教学后,部分学生会产生“比较数÷分率=标准数”的思维定式,这就把应用题的一般解法与特殊解法紧密联系起来了,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思维训练。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他的思维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一个人思维能力差,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必然差。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加强思维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显然这是一种误解。知识虽然是思维的材料,但它不能代替思维。学习知识虽然要运用思维,也要思考一些问题,但这不是在学习思考。思维是有规律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例如,口算3+3+3+2+2+2,教师如果只满足于学习迅速回答出结果,就忽视了思维训练。因为有的学生是依次相加口算得出结果,也有的学生可能认为3+3+3+2+2+2=3×3+2×3=15,有的学生可能认为3+3+3+2+2+2=3+2+3+2+3+2=5×3=15。结果相同,思维方法却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高有低,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揭示与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50页例10:口算360-70。教材上的口算方法是160减去70得90,200加上90得290。实质上,教师上课时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如下方法:① 300-700=230,230+60=290;②370-70=300,300-10=290;③70-60=10,300-10=290。

可见,每个知识都蕴含着较丰富的思维因素,只要善于挖掘,正确引导,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分析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