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教学真让我左右为难

时间:2022-09-24 05:43:53

“左、右”教学真让我左右为难

刚开学的校教研课上,在执教一年级《位置:左右》时,我们组内老师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第一步建立左、右标准,第二步体会左、右的相对性,第三步左、右在生活中的运用。备课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了左右的相对性是个难点。因此活动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右和对面同学的左右,然后真正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看两个人的左右是否一致。课上也有反应敏捷的学生提出面对面的人物和自己方向相反,即对面人物的左边就是自己的右边,对面人物的右边就是自己的左边。按教学要求学生认识了自己的左手和左手,左边和右边,也辨认了对面人物的左、右边。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参与积极,深受听课老师的好评。但课后学生在做看图观察题时,对于图中物体的左、右的判断时,却因为物体放的方位或转向,大伤脑筋,到底该如何去判断?以什么为标准?如何使一年级的学生真正理解并解答正确,让我也左右为难。

对于左、右辨别的根据心理学家曾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左、右辨别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接着有人进一步说明分化的依据是活动着的手,即右手。因此我们的教材例1,就是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了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为什么师生互动让人称好的课堂,学生作业的正确率那么低?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热闹的活动中,不但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还能真正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正确判断物体的左、右边?我们又进行了二次集体备课,把各种练习设计在课堂内,力图通过对比性的练习达到真正掌握。在第二次备课中,我们认真地备了教材、教参、学生,还备了相关的作业。

于是,我们在学生的练习题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从上图中我看到”,为什么要加上“从上图中我看到”几个字?看来编者也考虑到左、右相对性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太难,直接从观察者(做题者)的角度来看,与他们的认知水平保持一致。是不是只要学生掌握到这个程度?我们根据对教材编写者的这一意图的自我理解,决定统一规定:不管是人还是物都直接从观察者(做题者)的角度来看,观察者的左边就是看到物体的左边,观察者的右边就是看到物体的右边。这样的规定确实降低了难度,所有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但是这样的规定科学吗?符合新课程理念吗?数学注重的就是科学性,我们这样规定显然违背了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为学生后继学习是否会埋下障碍?

我们的教学也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界。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吧,学生实在难以接受。按我们自己规定教吧,是否会在考试中出现偏差?《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与备课专辑》中指出:当好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能够洞悉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二是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即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水平了如指掌,并对动态教学过程的把握游刃有余。其中“图形与位置”这一单元备课解读与难点透视中明确提出: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要偏离“初步认识”的整体定位。

要依据儿童认知空间方位的特点确立教学的难点和组织教学。

要善于借助适当的情境与活动,以提示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现实原型。

教师如果没有把握课程标准中要求,就不能正确确定课堂教学中应该教什么,从而使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加大学习难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末期,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来进行。如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亲自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以此确定其左右。根据儿童空间方位的这一认知特点,在一年级左右教学时学习左、右的相对性,在判断方位时,到底以谁为标准?要看具体情况。如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要给对方指明方位,就要以对方为标准。如要让对面的人把在他左手边的东西递给我,这时就以对方为标准。而当我们看一幅图片时,往往是以自身为标准,来说明图片中物体的方位。当然可以注明以谁为标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教师处理教材不当,造成了所教内容的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由于新课标中对具体的一节课没有具体的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往往很难把握单元及课时目标。可见,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探究 下一篇:一汽红旗:国家公务用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