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记者时代”报纸的应对策略

时间:2022-09-24 04:33:26

“全民记者时代”报纸的应对策略

摘要:2010年记者节之际,《南方日报》提出这样的观点:全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一年来,随着微博的爆发式发展,学界与业界越来越认可这样的判断。互联网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网络正迫不及待抢夺传统媒体的“主流话语权”。那么,面对一个人就是一个“微型通讯社”的传播现实,面对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作为传统的重要平面媒体――报纸该如何应对?如何重新塑造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运用报纸影响网络舆论,正成为报纸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全民记者时代;重塑形象;报纸应对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47-03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人们热议微博兴起以及140个字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时,处于中国报业发展前沿的《南方日报》在去年记者节之时,鲜明地提出了这样的判断:“全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该报文章指出,每个人都拥有新闻报道权和信息传播渠道;我们已经进入人人都可以新闻的“全民记者”时代。

一、全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

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解释,所谓“全民记者”就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的、不是专业新闻传播者,而是普通民众,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作为“全民记者”应该具备以下的条件:首先,身份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其次,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文虎教授说,“全民记者必须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特质。”或许,一组事例更能印证专家的观点。

例证之一:2011年9月22日,有网友在微博上了一组浙江省国税局“国瑞号”游艇剪彩启航的照片,其中一张为一艘泊在岸边的游艇,另外是剪彩仪式的现场。该条微博发出后,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围观。

例证之二:2011年4月15日,一位实名注册网友肖雪慧(其微博身份认证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发了一条微博,“红十字会一顿饭的发票不吧?想转发却被告知已经删除”,微博下还附上了一张餐饮发票的照片。这一信息,将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和红十字会系统推上风口浪尖。

例证之三: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海岸发生大地震,在日本的香港导演彭浩翔以及众多留学生,通过微博在第一时间直播灾区最新信息,这些信息被媒体争相引用。

例证之四:2010年11月15日14:20,新浪微博的@蔡尼信息:“隔壁的隔壁失火了!我已经先报警了!”这是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大火的第一条火情信息。

例证之五: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一个名叫“Kay ne”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出了一条19字的信息:“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这条来自舟曲的信息,一经发出,立即在牵挂灾区的网友中传播、扩散。

……

从上述例证中不难看出,对于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新闻,首先,消息的,不是专业的传媒记者,而是普通民众。他们具备了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的三个特质。

科院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网络结合手机成为最强舆论载体。特别是微博,有效地突破了某些信息屏障,赶在了传统媒体报道的前面,第一时间大量第一手的信息,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4.85亿,较2010年底增2770万人。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基础逐渐使中国网民从发邮件、看新闻等实用主义者转变成为一种有互动参与意识的共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吴文虎说,这种身份认同加速了“全民记者”的诞生。

二、重塑传统媒体形象的大好时机

在传统媒体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应迟钝的情况下,互联网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网络正迫不及待抢夺传统媒体的“主流话语权”。

平心而论,即使是所谓的“网络热点事件”,如“宜黄强拆”“我爸是李刚”等2010年微博十大事件,其真正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传统媒体的积极响应也是其重要的助推力量。每一个网络热点,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网络的单一平台,背后彰显着传统媒体的良知和责任。

网络由于自身缺乏必要的信息解毒或者过滤机制,导致谣言病毒式传播开来。当金庸“被逝世”导致《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下台事件发生以来,对于“微博伦理”的探讨,则成了媒体人的焦点。微博作为媒体平台的优势,也可能会反过来成为其公信力和真实度的致命弱点。因为,“全民记者”往往以隐蔽的面孔,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渠道传播信息,因此容易出现虚假信息。又因为“全民记者”并非职业记者,其获取信息的方法手段途径,可能会不够专业规范,因此他们传播的信息也可能不够客观真实。一些格调不高的人,还可能会利用互联网传递低级趣味的信息等。

所以,金庸“被逝世”绝不会是网络最后一个假新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抓也造成了相当的不良影响),虽然极少数传统媒体意外受牵连,但从中更显现了传统传媒公信力的可贵。

可以说,进入“全民记者”时代,正是重塑传统媒体形象的大好时机。专家指出,新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当大事发生时,人们还是期待传统媒体发出权威的声音,那种经过审查核实的新闻才是人们能够消解信息疑问的最有效手段。

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就对主流媒体尤其纸媒客观、深度、权威报道给予了深刻的考验。对于设备复杂的电视媒体而言,灾情实况只能通过远距离的拍摄和报道进行传播,而纸媒记者在克服险难重重的情况下,深入灾区中心,用照相机和原始的纸、笔,写下一篇篇客观真实而又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主流纸质媒体记者发回的报道,成为各网络媒体争相刊载的信息来源。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纸质媒体等借助自己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继续在策划选题、报道相关信息上为灾区人民和关心灾区重建的人们提供详细、权威的报道。这些正是作为传统纸媒的优势之所在,也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网络假新闻,由报纸来辟谣,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的再塑造报纸权威的渠道。因为,报纸的公信力是由正确导向、思想高度、舆论主调、新闻真实、高雅格调、舆论监督、品牌特色、新闻精品、职业道德等多个要素所构成,在大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兼董事长潘堂林说,在今天的媒体发展新格局中,运用报纸影响网络舆论,是报纸的特殊功能,也是报纸发展的新课题。

不可否认,网络不断衍生出来的新兴传播介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传统媒体“去中心化”,对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相当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全民记者”概念的出现,我们更应该看到,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记者”只是媒体组织和业务构架的一部分,所以,面对全民记者时代,对于有着成熟的新闻采集机构、有大批职业化的新闻人、有丰富的采访和编辑经验的报纸来说,我们更要考虑的是如何借力,为我所用。

上一篇:科技书刊中量和单位常见错误举隅 下一篇:荦荦大端 彰显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