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朗读呼唤为师者的范读引领

时间:2022-09-24 04:25:03

自然朗读呼唤为师者的范读引领

“有感情地朗读”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是对“有感情地朗读”提出的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是对当前存在的“矫情做作”朗读现象的矫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引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和“防止矫情做作”作为朗读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已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审视现阶段语文课堂,不乏琅琅书声,但因为一味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表演腔、朗读腔等“矫情做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奶声奶气式,不管男生、女生,声音稚嫩阴柔,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小学低年级;统一语调式,课堂书声琅琅,却一个腔调,缺乏个性,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中;语气夸张,看似激情澎湃、抑扬顿挫,实则装腔作势,声音走样,听了让人起鸡皮疙瘩,这种情况常见于小学中、高年级。还有摇头晃脑式,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古诗词的朗读中,脑袋随着诗句的韵律,身体随着脑袋的节奏,统一动作、统一姿势、统一方向,声音一板一眼,毫无生气。

朗读是顺应自然、顺应人的天性发展的一种活动,应该追求自然境界,是儿童天真无邪、活泼本真的自然表现。有些教师曲解了这一特点,认为在朗读教学中只要朗读变得稚嫩就是自然的朗读。殊不知,这种没有情感投入的所谓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波澜起伏的朗读,其实就是造成学生朗读矫情做作的罪魁祸首。在朗读指导时,教师过分强调朗读技巧,一味地强调在重音、语速、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下功夫,忽视了对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有情感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而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限制了他们思维和个性的良性发展,造成了学生在朗读时统一语调,缺乏个性。

自然就是不做作,不拘束,不勉强;自然就是读得不别扭,尽量用规范的普通话语气朗读。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达到朗读自然的境界,就要呼唤教师的示范引领。但范读也是一把双刃剑,读得不好,学生的模仿就会“千人一面”或“矫情做作”。教师的范读要时机适宜与讲究艺术。时机适宜是指教师要在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并处于愤悱的状态时范读,否则学生的思维将被教师的范读禁锢,个性化情感将被扼杀,他们听范读后的朗读只是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加以复制。教师还要在学生朗读发生夸张矫情时及时通过纯正自然地领读来润物无声地加以纠正。讲究艺术是指教师的范读要自然,语气要恰当。在范读前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把握范读的情感基调。在范读时要熟练地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用恰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教师在范读前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在具体可感的示范中懂得和学会自然朗读。

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而达到朗读自然的境界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有效的操作方法和途径,朗读才能真正达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身融其境、心悟其意”的自然境界。(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承璜第二学校)

上一篇:再次感受魔法门的魅力!育碧金字招牌在线卡牌游... 下一篇:宿迁市企业用工难状况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