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考试大纲 提高复习实效

时间:2022-08-12 04:28:06

研读考试大纲 提高复习实效

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粗放型复习方式在高三课堂上普遍存在:抢时间,师生早起晚睡,挑灯夜战;上强度,海量练习考试使得师生身心疲倦;低实效,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面对此现状,笔者认为高考复习应实现由抢时间、上强度、拼体能的粗放型向寻方法、重研究、讲效率的方式转变,以提升教育质量。近年来,为指导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统一考试,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的,它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范高考命题的法规性文件。高三复习迎考应遵循《考试大纲》的规定,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提高实效。

一、把准考试命题思想,明确“三维”目标考查要求

2013年《考试大纲》规定: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读近几年全国及部分省市政治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所有试题都忠实地体现大纲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

1.渗透价值观导向,彰显人文关怀,体现国家意志。近年高考试题有着共同特点: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提出新问题,要求考生按要求答题。调动运用知识解答特殊问题的过程也是考生体现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以2012年全国文综试题为例,如第38题设置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问题的情境,传递关注社会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意志。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总结归纳渗透在教材中体现国家民族意志的正确价值观,另一方面,应关注年度内重大时事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2.注重考查考生对“双基”掌握程度。《考试大纲》用“注重”二字表达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力度,近几年高考试题贯彻了这一思想。以2012年全国试卷为例,经济生活模块考查了纸币职能、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企业兼并联合与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正义等知识;政治生活模块涉及政府职能、国际关系与我国外交政策、人民政协职能等知识;文化生活模块涉及中华文化特点、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等知识;生活与哲学模块考查社会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规律、人生价值创造与实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辩证否定观等知识。高考复习应把着力点放在知识理解与运用上,把读书、讲解、练习、考试、反思结合起来,重细节,讲实效,在日常教学中把“双基”落到实处。

3.注重考生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考核目标要求。以2012年全国卷为例,第39题设置三小问,分别为“说明光大中医药作用”“为什么科研人员能成功”“提两条方法论建议”,主要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游泳中方能学会游泳,在知识迁移、运用中方能形成综合学科能力。适度的、精选的练习考试是高考冲刺必不可少的项目。在训练中应培养考生厚积薄发,严谨细致,善于总结,试题不错两次的思维习惯以及坚毅顽强、愈挫愈坚的心理品质。

二、理解考核目标与要求,总结提升解题技巧

注重学科能力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思想,培养考生能力是复习的主要攻坚任务,冲刺阶段又是提升能力的黄金期。学习《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有以下几点需要提醒他们注意。

1.试题设计的思路、问题的答案隐含在试题的文字和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学生对试题案例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得试题在内容上蕴含较多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在高考复习中,建议考生一是认真审题,理清包含在题目行文中的命题思路,准确把握试题脉络,准确判断试题要求回答的方向与内容。二是依据图表、标题、内容、注解等信息,判断图表所呈现的事物,发掘图表所列数据间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特征和规律。三是精读试题文字、图表、注解等信息,获取隐含在其中的答案。

2.知识选择的准确性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关键。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提升这一能力的方法有:(1)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作出判断。首先,调用知识应准确,符合试题要求。其次,非选择题部分在设问上有不同要求。例如设问中的要求存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差别,在认识和说明问题时考生应注意这些差别,并有针对性地调动知识回答问题。(2)平常有意识地储备必备知识。储备知识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前提。必修模块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方面知识是考生必须储备的部分。本年度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国家在现阶段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情境材料呈现在试题中,是政治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考生也应日积月累储备时政信息。

二、明确考试内容与范围,优化“双基”的教法和学法

《考试大纲》规定了政治科考试内容和范围,因此,高考复习的每个阶段都应重视夯实基础知识,把握主干知识,二三轮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1.将课标、考纲、教材相结合,细致梳理所有考点。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知识结构体系有自身特点,教师一般依据课标,立足教材组织教学。《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考试的依据,目标要求也有自身特点。高考复习到底是依据课程标准还是依据《考试大纲》?笔者建议课标、考纲、教材三结合。在实施教学时应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考生以《考试大纲》的考点为线索,细致梳理教材知识,把规定考查的知识点深化、拓展,一一落实。

2.主干知识问题化,学生自行编写知识结构图表。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有几层要求。首先应对课、框、目内知识元素完成识记理解任务,实现“点”的突破;其次要理解单元内部知识结构体系,各单元在模块内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实现“线”的贯通;再次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时政等相关知识内在综合,注重政治学科内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应用,形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面”的整合。考生实现知识“点”的突破、“线”的贯通、“面”的整合需要有效抓手,对其中主干知识问题化教学,自行编写知识结构图表效果明显。问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引导考生自主将单元、框、目内知识元素归纳为具体问题,一框可归纳3~5个问题,一课归纳十个左右的问题,以问题化方式落实主干知识。考生自行将单元内知识建立结构图表,理清知识间的联系。知识结构图表的建立过程也是知识拓展、迁移、应用的过程,更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过程。

3.时政教学采用渗透法。时事作为情境材料呈现在试题中是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时事教学应达到三层要求:一是了解本年度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是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描述和阐释,三是理解党和国家的意志。渗透教学法是实现以上要求的有效方法。具体做法为:组织专题时事讲座,组织考生每晚看《新闻联播》,课前五分钟时事评论,每周考生轮流出时事专题板报等。(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中学)

E-mail:

上一篇:蒋方舟的独身想象 下一篇: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