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24 03:35:41

勤工助学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摘 要】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组成部分,勤工助学也在高校素质教育和与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资助工作紧紧围绕着“奖、勤、补、助、贷、减”六维一体的模式,它不仅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还能培养其的自立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勤工助学有利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关键词】勤工助学 育人 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3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愿地通过自己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勤工助学不仅可以给予贫困学生一定的经济资助,还能促进贫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和育校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随机抽取的250名学生发放“高校资助工作模式状况”的问卷,对回收的24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家庭供给、勤工助学和奖助学金成为我校学生的三大经济支柱;当被问及“你认为哪种帮扶方式对贫困学生最有效”时,45.6%的学生认为是经济资助、43.5%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不难看出,勤工助学有利于贫困学生缓解经济压力。而以我院勤工助学岗位为例,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平均每月获取的报酬约为600~800元,加上8000元左右的助学金,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的压力,满足贫困学生在校的基本开支。

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学生自我安排为主,勤工助学能够让贫困学生在业余时间展示其价值,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缓解经济压力。然而,勤工助学的经济资助功能并非其最终目的,勤工助学对学生将来的面试、竞争上岗、选择工作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认知与适应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有效过渡方式之一。能够使大学生提前感受社会生活,尽快适应社会竞争,是大学生走出校园前的重要社会锻炼,对其将来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参加勤工助学,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与国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品质,树立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并为集体贡献力量的思想。

勤工助学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对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明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一道理,而非一味地寻求父母、社会的帮助,避免产生“等靠要”的错误认识。同时,勤工助学还能让学生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工助学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自我劳动而摆脱穷困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

贫困学生考取大学,往往寄托了的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希望,但往往因为其自身的自卑感,较少参与交际活动,略显孤独,长此以往,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学习上遇到困难,还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甚至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与人交流的机会,让贫困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团体,摆脱孤独感,更助于他们心理的成熟。

此外,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贫困学生多来自边远落后地区,面对家庭的厚望,学业的压力和就业市场的竞争等多重压力,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勤工助学一方面能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对于单调的学习生活也是一种调剂;另一方面,勤工助学能够为这些同学提供一个平台,树立自信,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并正确看待自己的贫困情况,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认知能力

贫困学生多来自农村甚至是边远山区,来到大城市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甚至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勤工助学这一平台让学生能够体现个人价值,使更多的学生明白平等互助、平等竞争的道理,对大学生自我人格的认知有着促进作用。

孔德生等(2004年)对全国11所高校747名贫困大学生和903名非贫困大学生施行测试,进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人格测验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自卑、焦虑、成就动机、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内向与外向、新环境中成长力、恃强性、幻想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高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偿资助,也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利于贫困学生适应社会、正确认识自我、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的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同学为了能够出色完成任务,不仅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往往还要具备一些非专业的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锻炼应用能力。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还能接触更多的人、事、物,从而达到扩充知识面,掌握更多技能的目的。

同时,勤工助学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的平台是一种不同于校园学习的环境,在勤工助学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仅需要自己想办法应对,还需要进行有效协调、合作。因此,勤工助学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等均有助益。

二 勤工助学的育校功能

21世纪的大学园区管理,提倡学生自我管理。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许多勤工助学岗位,均为校园园区自我管理的产物。比如园区的护卫队、园区的各项设施评定、园区的报纸发放、食堂卫生及价格质量监督、园区整洁维护以及活动场所开放及监管等,均由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有任何问题均汇总后上报园区负责人,再讨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如此以来,学校的发展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更加能够融入大学校园。

不仅如此,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推行,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校园的美观、同学的生活,让学生具备责任感。以往,学生遇到困难,总是将困难告知学校领导,让学校领导去研究解决办法,而解决办法往往不合学生心意,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而如今,学生在学校中遇到了困难,则自己先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再告知学校领导,学校领导研究可行性以后给予答复,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烦恼。

三 新时代勤工助学模式的探索

勤工助学在中国高校帮困中存在了几十年,如何才能让勤工助学发挥新时代的作用,需要确立科学的指导原则。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立需科学的指引。现如今大学校园的勤工助学岗位多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需适当增加智力劳动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需要突出勤工助学中教育的内容。如今的勤工助学岗位,大多学生仍是抱着赚钱的目的而参加,需让学生看到勤工助学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中并非只是单纯地完成任务,而是从工作中学到东西,建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提升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使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的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廖敏.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3(1)

[2]薛浩.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J].江苏高教,2004(2)

[3]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

[4]李敬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

[5]吴洪艳.西南两所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D].西南大学,2006

上一篇:数字医学技术在中医伤科学关节脱位教学中的应... 下一篇: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活与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