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领域与从业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构建

时间:2022-09-24 03:06:09

基于学习领域与从业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学习领域课程与从业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职内涵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剖析了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从业标准相适应的必要性,并以物流运输管理的一个模块为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具体序化,为理论与实践对接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题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物流业发展突飞猛进,与之相对应的是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致使物流岗位多、需求层次多样化,也使物流人才成为国家12类紧缺人才之一。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来促进物流行业企业良性发展,并对重要的岗位(如仓储管理、配送业务、运输调度)等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岗位技能标准。

从事物流工作,应该具有物流从业资格证,同时物流相关岗位也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需一定的专业技术职称做支撑,所以从事物流管理工作,不仅需具备相应岗位能力,还需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取得物流从业资格证,根据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后晋升机会也多,因此在校时,有必要学习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考证的相关课程,打好基础,为以后职称晋升做好知识储备。因此构建岗位能力、证书知识融入课程知识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证知识,并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构建,岗位能力、证书知识是基础,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是建立在前面二者基础上的一个提升。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物流工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的匹配程度不高时,高职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难以胜任现实的工作岗位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研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技能标准相衔接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实用性。

基于国家标准的物流岗位技能要求,我们明确了职业岗位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的内涵、典型工作任务等研究基础,为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锐意改革,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制其中课程定位是以物流真实岗位的设置为依据、课程目标是与岗位能力相衔接、课程内容的选取是与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相吻合,进而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相衔接。如图1所示:

作为物流两个支柱之一的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使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直接和物流企业对接,并且通过理实一体的情境设置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具体的整合过程如下:我们将整个物流运输管理课程分成六个项目,分别是合理化运输、公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水路货物运输和多式联运与集装箱运输,在每个任务下设置了不同的任务,按照各种运输工具的具体业务流程进行任务的实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使我们的课堂生动,同时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我们在讲合理化运输时,我们首先布置了相关的任务,老师讲解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的操作,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根据任务选择相关的运输工具和路线的安排,然后以组为单位完成相关任务的成果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就掌握了合理化运输的要素,不合理运输的表现,同时掌握了合理化运输的原则,使单调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化为“教学作评”为一体的理实教学,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素养的培训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改变以往的一张试卷考试的模式,实施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模式,使学生平日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循序渐进的职业素养的形成。

高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物流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和大赛相衔接的适应程度要通过如下途径来解决:

第一,高职专业课程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高职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第二,高职的专业课程开发要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第三,高职专业课程的实施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素质和从业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性。高职专业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否以实践为导向,以真实的职业岗位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提供实践操作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对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完全熟悉。

总之,就业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具体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的高技能为主要任务。以此为目标实现了:

1.课程体系重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方向,从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入手,总结出相关的物流岗位群,根据岗位总结提炼出具体的工作任务,确定了职业行动领域的关键素质和技能,重构了以物流系统化工作过程为课程体系开发基础,融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推行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以物流现场工作活动为载体构建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2.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

以企业为主导的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向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只有增大专业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比例,使学生在生产一线“零距离”实习的时间延长,才能使学生完全熟悉并熟练掌握工作岗位一线的工作技能,实现从学生向“准员工”的角色转换。

作者简介:王金妍(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辽宁人口问题研究 下一篇:关于“80后”初中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实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