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文化课“中国结”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24 12:55:07

对外汉语文化课“中国结”的教学设计

【摘 要】“汉语热”不仅掀起了世界各地人们学习汉语的高潮,同时也让中国文化掀开神秘的面纱,逐渐走向世界。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其形象多变,内涵丰富,制作简单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因此,本文将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论述如何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向留学生讲解中国结的相关内容及制作过程。

【关键词】中国结;对外汉语;教学;制作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文化。而在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中,中国结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它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民间俗称为“绳结”。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的手工编织艺术,它独特的神韵、丰富的变化、多彩的颜色无一不体现着我们中国人民的智慧、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结的含义及寓意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对中国结有深刻的了解。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中国结的含义与寓意

2.让学生学会制作中国结

二、教学课时

2课时

三、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部分,可以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中国结的形象。可以用PPT播放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结的“外形美”,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中国结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结的外形与色彩,还可以在课堂上现场编制简单的中国结,让学生看到一根线绳是如何变成中国结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讲解新课

1.它们为什么叫做“中国结”或者“绳结”

中国结,又叫做“绳结”。“绳”的发音和“神”相近,在中国古代,古人认为绳子可以帮助他们与神灵沟通。“结”有“团聚、结合、重聚”等含义,“结”与“吉”发音相近,有“吉祥、好运”之意。所以,绳结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美好祝福的东西。因为绳结是中国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国结”。

板书:

2.中国结的起源

教师提问:If you come back to the ancient, without telephone, computer, without paper and pen. And there are no wordage,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want to record the events?

教师讲解:在古代,中国人“结绳记事”,大结就是大事,小结是小事。这就是“结”的起源。后来,到了唐朝,人们喜欢将玉佩戴在腰间。为了能让玉佩牢固地系在衣服上,而又不影响美观,人们就将绳子编出很多花样。后来,人们就开始给这些“结”命名,并赋予他们很多含义。便演变成了中国结。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人不再只是用“结”去系东西,更多的是作为装饰品来用。

板书:

(板书可以利用PPT等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人佩戴玉佩的图片)

3.中国结的含义

利用图片和实物,采用观察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解一些基本结的含义。

板书:

盘长结 Pangchang knot

寓意:相依相随,永无终止

原因:主体部分线绳纵横交错,相互缠绕,互不分开。

蝴蝶结 Butterfly knot

寓意:福在眼前,富运迭至

原因:外形像一只蝴蝶,同时“蝴”与“福”发音相近,“蝶”与“迭”发音相近。

磬结 Qing kont

寓意:吉庆祥瑞

原因:“磬”与“庆”发音相同。“磬”也是一种乐器。

4.中国结制作

中国结的编制,有其自己的规律和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口诀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首先为留学生讲解走线图,利用PPT播放走线图相关图片,让学生学会并能够看懂走线图。让学生能够看懂走线图中,哪根绳是在下面,哪根绳在上面,该往哪个方向编制等。

口诀教学法:(以盘长结为例)

第一层:挑一压一挑一压一(重复两次)

第二层:压四挑四压四挑四(重复两次)

第三层:挑一压三挑二压一挑三压一挑一(重复两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什么是“压”什么是“挑”。可板书如下:

压:将要编制的线绳放在其他线绳上

挑:将要编制的线绳放在其他线绳下

学生了解了“压”和“挑”的动作后,就能够轻松的理解口诀的意义,按照走线图,编出中国结。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课后练习盘长结的制作,在下次课时,上交完整作品作为作业。

中国结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结的制作相对于其他的中国民间艺术制作方法来说,有其自己的特点并且较为复杂,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在了解并掌握中国结的相关知识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更好的教学,让留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结,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论“中国结”――民族手工艺装饰[J].辽宁丝绸,2006(2).

[2]王晓丹.“情”系中国结[J].美与时代(上旬刊),2009(7).

[3]秦岭.“中国结”里的千年情结[J].华人时刊,2003(1).

[4]袁燕.浅谈中国结应用装饰及象征意义[J].郑州纺织工业学院学报,2001(6).

[5]刘可为,王金瑞.浅论中国结艺术与吉祥艺术[J].安徽文学,2006(9).

[6]冉冉.论中国结的寓意美[J].美术大观,2009(6).

[7]魏晓娟、彭景荣.浅析中国结[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1(7).

[7]中国结艺网:http:///

上一篇:高职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元认知策略训练 下一篇:共同海损制度与海上保险制度的衔接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