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港”运作模式研究与发展

时间:2022-09-24 12:41:11

“无水港”运作模式研究与发展

【摘要】本文在阐述当前运作模式及国内外“无水港”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前提下,重点对我国“无水港”运作现状进行剖析,指出当前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寻求一整套实现“无水港”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的运作模式。

【关键词】“无水港”;一体化

“无水港”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的物流设施集中地和多种物流路线的交汇地,具有综合、转运、集散、调节、加工、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的物流中心。“无水港”运作模式是一种新的物流组织方式,大大缩短了货物在进出口过程中的时间,提高了通关效率。因此,对现有“无水港”运作模式进行剖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探讨其发展趋势,并针对目前我国“无水港”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出符合我国“无水港”发展的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无水港”概况

“无水港”是远离港口的内陆集装箱设施,它为进出“无水港”的集装箱和货物提供集装箱装卸,短期储存和海关检查等服务。“无水港”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集装箱化给内陆货物运输带来的利益,并且促进了内陆运输货物的集装箱化。在港口和“无水港”之间的运输是在海关的监管下,航运公司通常签发自己的提单,对“无水港”到国外港口或国外目的地的费用和运输条件承担责任。

“无水港”是伴随着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而开展的货运运输系统。“无水港”应运而生,它以大型集装箱枢纽港为中心,通过铁路、公路、内河运输等多式联运方式,使枢纽港对口对集装箱货流的吸引范围向内陆延伸。通过沿海水路,使枢纽港口的吸引范围向周边中小型港口延伸。在向内陆延伸的运输线路经过的地区及在中小港口所在城市,建立一定数量的集装箱货运站和枢纽功能的“无水港”,以及集装箱运输服务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机构。每个“无水港”形成一定的适箱货物组织装箱作业,并对运到该“无水港”的集装箱负责运送到本“港”内指定的拆箱地拆箱作业。

“无水港”具备的基本功能:(1)集装箱存储功能:提供进出口集装箱整箱交接、保管、堆存和中转服务,向港口及船公司提供集疏运及流向保证,为组织腹地内的干支线、长短途运输或水陆联运的衔接配合创造有利条件;(2)货物集散、仓储及分拨等功能:对进出口的国际集装箱提供综合物流服务;(3)集装箱箱管点功能:经船公司箱管中心认可,作为船公司及其人调度、交接、保管和堆存集装箱的场所,并负责集装箱清洗、消毒、熏蒸和维修等服务;(4)货运功能:受货主及船公司委托代办各种业务;(5)内陆口岸功能:设置海关、动植物检疫、商检、卫检等监管机构为客户提供通关服务;(6)联运网络提供的快运列车服务:组织快运列车服务等,为货主提供有效的包干价门到门服务;(7)管理信息系统及EDI功能:对集装箱、车辆等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运输单证进行接收、传递和处理;(8)其他服务功能:例如设立维修车间,对“港”内的车辆、装卸机械等进行检查、清洗、维修。

二、“无水港”运作模式

(1)政府机构。政府的参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约束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的参与各方的行为,间接对集装箱进行管理;二是设立专门机构,直接参与对集装箱运输过程的管理。专门机构有:海关总署:海关总署负责所有的海关事务。出口商品检疫局:隶属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执行进出口商品检疫的职责。卫生检疫局:隶属于卫生部,履行对进出口货物、船舶、运输设备等进行卫生检疫的职责,目的是防止货物、船舶、运输设备等可能携带病毒而引起传染病船舶。植物检疫局:隶属于农业部,目的是保证动物、植物、动植物产品符合健康、卫生标准。(2)货主。货主是进出口货物的所有者,主要是企业。货主可自己办理集装箱运输,也可以通过委托货代办理运输。如果选定货代,货主与集装箱运输链中各个参与者的业务联系将由货代办理。(3)货代。货代是作为货主与各方参与者之间的中介人,以货主的身份代表货主处理有关货物运输各个方面的业务。(4)船代。船代是船公司的代表或,与船公司签订合同确定职责范围。船代的作用主要是为货主或货代提供订舱、通报船期、报价等服务,以及处理索赔;有时行使集装箱经营人的职责,被授权签发提单、设备交接单等运输单证。(5)理货公司。理货公司是以货主或货代的身份核对装上或卸下船舶的集装箱内的货物数量与相应的单证的记载十分一致。(6)码头经营人。集装箱码头经营人是专业经营集装箱码头,在集装箱码头内提供集装箱装卸及相关服务的经营人,需要大量投资配置集装箱桥吊、拖车、叉车等集装箱码头专有设备。(7)内陆集装箱承运人。内陆集装箱承运人包括铁路、公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经营人,负责集装箱从内陆到港口口岸或港口口岸到内陆的运输。(8)内陆集装箱设施经营人。内陆集装箱设施经营人根据内陆的设施的功能,经营内陆CFS/CY业务,经海关批准可办理海关监管业务。

三、国内“无水港”运作现状

中远是国内最早开展多式联运的企业。1986年,中远与铁道部签订了《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协议》将集装箱运输方式引入中国,在我国沿海的大连、天津、上海等港口和内地的30余个火车站开办集装箱海铁联运及从我国过境的第三国集装箱运输业务。中远先后在哈尔滨、呼和浩特、西安、郑州、武汉、重庆、汕头、南宁、长沙、贵阳、昆明等内陆城市建立了自己的货运机构,开发集装箱多式联运业。我国开展多式联运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水港”建设仍处在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效益不佳;条块分割严重,规模小;物流渠道不畅;服务功能不全,处理能力不足;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

四、我国“无水港”运作模式发展研究建议

1.港内外集装箱运输系统一体化。合理规划运输网络布局,同时大力实行各运输环节相互无缝衔接,与国际接轨的集装箱及载运工具标准化。设施设备是保障集装箱货物能在发货人和收货人之间实现一体化空间唯一的物质基础,而在设施设备内部各作业环节之间,通过营运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并按照一定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使之相互衔接配合,并能协调、正常地运转,形成一体化运输网络,达到保证安全、准确、迅速、方便地完成集装箱运输任务。

2.信息一体化──加快建设“无水港”内陆EDI系统电子口岸。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系统正成为整个物流系统的中枢。因此要加快“无水港”EDI中心的建设,完善海关监管、放行制度,按照国际惯例简化查验手续,提高货物通关效率,并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信息化,保证物流信息平台在高效、统一、有序的环境下正常运行。“无水港”不仅能够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整合行业旧有资源,使行业资源实现共享,也能将运输衔接、信息提供以及物流系统的管理和指挥等服务一起提供给物流企业,有利于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的发挥,从根本上改善内陆物流行业的现状。必须建立跨行业、跨地区的基于EDI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海铁、公铁联运的电子信息交互,为实现无纸化单证,及“一次托运、一次付款、一票到底、一次保险”的真正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奠定信息化基础。

3.规模化,推进“无水港”从运输枢纽发展为综合物流平台和服务中心。作为货物集散和信息交流的中心,“无水港”仅仅将自身定位在承担集装箱内陆运输中转的枢纽上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面对现代化物流发展对传统运输业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的要求,“无水港”必须利用自身优势,以装卸和储存功能为依托,在扩大产品增值服务的范围,提供诸如货物包装、贴标签、散件组装、修理、退货处理以及简单性加工等方面的增值服务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综合物流平台和服务中心。

4.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集约化运作。制定一个与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相衔接,体现高标准、高水平,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口岸建设规划;加快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无水港”一般地处外贸经济发达地带,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外部衔接的通道,以及从事产品装卸和多式联运的丰富经验,通过提供集约化的物流服务,可以使这些资源得以整合,将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避免资源重复。通过在“无水港”周边建设物流园区,可以充分发挥现有运输网络的能力,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在运输环节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通过集中化的管理,可以提高运输批量,降低相关车辆的出行次数,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并且,提高物流服务的集约化程度,提高有关资源、如土地、电力等的使用效率。

5.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无水港”发展提供充足货源,实现效益化。随着“无水港”管理体制的完善,港内装卸、换装业务企业化己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其主营业务仍然是装卸和转运,发展的基础是货物的增长。通过“无水港”专业化,加强“无水港”与物流企业、水陆运输公司以及制造商、销售商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的业务联系,保障“无水港”主营业务的稳定发展。

6.完善外部环境,规范化运作。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实际上是要实现一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重组。这种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必须打破旧的利益格局,没有政府作为推动者是难以实施的。结合我国物流实情,合理借鉴欧美先进物流运行经验,“无水港”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以下方面的导向与支持:注重政策导向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实现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从全局出发协调区域发展规划。打破垄断,放松价格管制,税收扶持,搭建起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的平台。

7.产业拓展,综合化。综合化是指“无水港”企业应该深入到货主企业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这不仅包括传统的运输和仓储,还包括业务外延的扩张,向上游的延伸如物流系统设计、销售预测、采购等,向下游的延伸则包括产品质量控制、再包装、维修等增值物流活动。同时,政府应制定政策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国内现代物流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根本上解决“无水港”运作中的专业化管理中人才紧缺的问题。

通过系统的探讨“无水港”运作模式和发展建设的相关问题,分析国内“无水港”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政策、技术、管理、产业等手段整改和完善当前运作模式,加强EDI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适应综合物证发展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资合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探讨构建一个联检机构健全、服务功能完善、运转机制灵活、通关便捷高效的现代内陆口岸服务的“无水港”运作模式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促进我国“无水港”的快速科学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中国区域经济开放:模式与趋势》.2005

[2]朱廷,郭界秀,宋科然.《甘肃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差异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6)

[3]朱廷.《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2006

[4]崔金茹.改革开放――天津港参建的北京第二内陆口岸揭牌[J].港口科技,2008(4)

[5]杨海霞.暗战“无水港”[N].中国投资.2007(12)

[6]王正方.全力建设德州“无水港”实现与天津港的无缝对接[J].港口经济.2008(1)

[7]李严锋.现代物流[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6

[8]李严锋,冉文学,解琨.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浅析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下一篇:传媒广告中名人认同的作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