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杂谈

时间:2022-09-24 10:37:05

绘画艺术杂谈

艺术是人类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艺术正是在“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完善的。人类也正是通过艺术或借助于艺术,获得感官的愉悦、灵魂的陶冶。在当今新的艺术情境中,艺术将与人的生活和现实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作为一名绘画艺术的追求者,在学艺的道路上求索了一段时间,我以为学习绘画艺术首先一定要有广博的艺术眼界,不能作“井底之蛙”;对古今中外所有前人的优秀艺术成果和经验应当进行广泛的了解和学习。以西画论,自文艺复兴起历经数世纪,创造出了无比丰富的艺术杰作,涌现了众多的大师和巨匠,为我们后人的学习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艺术经验。我们每个从事艺术的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从那里汲取的多方面的滋养。当然广博之下对某一学派或者某一画家的专注与偏爱、在艺术追求上的侧重是正常而必然的。每个时代和个人都有特定独立的特性和要求,必须进行与其相符的新创造,决不应是照搬与摹仿,必须是加以消化和发展,取其所长,从中摸索创造出真正具有自我个性的艺术作品。国内已逝的水彩画大师王肇民老先生就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的画家。他的作品既真实、生动,又有咄咄逼人的力量,极其简洁、高度概括,非常富有形式感和装饰意味。他把中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和水彩画的清新透明熔于一炉,作品有一种高深坚实、朴质、傲骨抖擞、苍润无伦的气质。被国外的艺术评论家称之为“东方的梵高”。

其次,各种艺术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我们不仅要掌握西画的绘画技巧,还应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民族风格、气质特点。因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并非天生的,是在事物的接触、环境熏陶中学习吸收而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学习西方艺术中,如果没有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意识,很容易陷入外来文化的漩涡中,从样式至情感逐渐地全面异化,而缺失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易流露出苍白虚空,缺少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掌握西画技术的同时,也应关注、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培养对本民族的文化情感。

东西文化有明显差异,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从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中寻求滋养与启示,再结合西画的文化与技巧,创作出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作品。我觉得每个从事艺术的人的血液里都应该充满着对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把这种情感充分融入作品之中才能感动人。可见一个画家,要创作属于具有自己民族艺术风格的作品,除包括形式、技法的转变外,更深层更主要的还是民族精神的内在体现。近年来,年轻画家张冬峰那种略带中国写意性、巧用皴法和笔墨效果的风景油画,被认为是民族风格的样式中最能贴近“民族化”本意的样式之一。在西画领域里重新唤回了人们对自然的亲近和依赖之情,并从中获得对西画中的中国情调的民族精神的全新理解。

再次,学习绘画必须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艺术需要全神贯注,感觉与思维并用,绝不是随便靠小聪明玩艺术的态度就可以成功的。一个从事艺术的人的基本功是否扎实,主要反映在他对形体结构、质量、空间和色彩感觉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我提倡关注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敏锐地把握艺术触觉,在严格的基础训练中,大胆进行主观精神与情感的探索,充分发挥艺术表现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绘画语言的特有魅力。

最后我想说,作品即人品。作品的清浊是作者人品的直接反映,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作者在技术与形式的日臻成熟之后,心境与修养的直接体现。作品格调的高低需要长期的文化与思想的熏陶,这也是我们这些绘画工作者毕生追求的境界。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的生态与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