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业余戏剧创作的二难

时间:2022-09-24 10:24:32

浅谈农村业余戏剧创作的二难

关键词:农村;业余;戏剧创作;二难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32-02

时下,农村业余剧团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政策上的扶植、奖励和与其它奖项捆绑。一个剧团成立,文化部门有一定数量的补助,下乡演出如果达到一定标准,还可以按场次补助一千四至三千。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戏迷,像我们慈溪市,西部地区有很多高腔戏迷,中部有姚滩戏迷,东部有越剧和甬剧。这些戏迷,大多年时已高,对剧种有偏爱。在这种情况下,戏剧创作就显得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说戏剧创作者不作为,其实是冤枉的。像我们慈溪市年年都有小戏、小品的创作征文,作品在省内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慈溪市文化馆二个月一本的《慈溪演唱》,里面也有一些戏剧本子,并且下发到每一个村落,供下面的农村剧团参考,省、市文化馆现在也有演唱类作品不断下发到农村。然而,我们的创作队伍的眼光盯着的是上面的赛事。像去年的全省首届故事大赛,慈溪就有四位作者获奖,很快把故事改编成小戏继续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在戏剧创作者眼里,有作品往上面送,能够站稳脚跟,就是给慈溪人争光,一些领导的思想也大致类同。结果,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我们的作品成绩斐然,政府颁发的月季花奖年年有人排着队去申领,另一方面众多的农村业余剧团找不到本子来演出。

为什么上面的比赛能够得奖,而获奖作品在农村却得不到观众肯定呢?观众的素质和欣赏习惯决定了剧目的是否受欢迎。笔者在农村剧团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年老的观众,大多不识字。他们一辈子无数次看同一个剧目,比如《王老虎抢亲》。剧团演出,他们每次都到场。看戏过程中,他们看演员的一招一式,听演员的唱功,还要听演奏者的功夫如何。这些观众对剧情并不太感兴趣,因为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这时候出现新创作的剧目,那么,他们将无所适从了,因为剧本内容不熟悉,怎么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呢?我们试着把反腐倡廉的剧本放到农村演,内容是现代的,一些老年观众很快退场了。不久,我们把同样主题的包龙图的剧本在同一个地点演出,全场座无虚席。说明我们的戏剧创作者本身得把眼光往下看,多研究观众的欣赏习惯,多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就能够让我们的创作合观众的胃口。

在创作实践中,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对演出的剧团是否成功也有影响。我们慈溪市大致有三种剧种,即越剧、姚剧和高腔剧。越剧演出的大多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有作者试图把计划生育的内容,以越剧的形式演出,观众就很少,尤其是老年观众,他们称这种演出为宣传戏。不是说宣传戏不好,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时候,适当的宣传戏演出也是必要的,但这样的演出以短平快的曲艺形式表演就能够起到效果,如果以越剧形式演出,那么,就会使观众厌烦。姚剧的创作内容大多以滑稽、反差大和教化为主,在我们当地,如《杀狗劝夫》、《呆子状元》这样的作品很受欢迎。教化的内容可以改变人们对姚剧的看法,因为在古代,当地群众反对未婚的姑娘看姚剧,而看高腔则不会被指责。反差大可以使姚剧剧本容易制造矛盾冲突,增强可看性。高腔剧又称为绍剧,在创作本子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内容的力度。如《薛刚反唐》,内容容量大,冲突尖锐,动作戏多。高腔要求有严肃的主题,并不是靠廉价的插科打诨来迎合低层次观众。

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为了上级文化部门的比赛或征文写剧本,既能体现成绩,又能在晋级和奖励上得到利益。而要为农村剧团写剧本,不但各种剧团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写得再多都不能体现成就。政府一直提倡文化为民,而实际上一些做法不得不让创作者去追求所谓的比赛成绩。看来,要真正做到文化为民,需要政府调整文化政策,这种政策包括投入机制和奖励机制。像我们慈溪市对基层文化的投入机制已经有基础,如村落文化宫建设,百姓课堂,但是,还不是很完善,一些政策往往容易被钻空子。而奖励机制则很少,真正为农村剧团创作的作者很难得到政府的奖励,这就挫伤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为农村剧团写稿子,既体现不了自身的价值,又得不到政府的奖励,这样,要使剧团有源源不断的本子是不可能的。对于那些已经获奖的作品,要在农村剧团推广也需要有一个改编的过程,不去建立一种机制,由文化部门去实施,就不会有人去做无效益的事情。

各级文化部门建立一个专门为基层剧团写稿的队伍,其实不是很难办到的事情。十几年前,我们慈溪文化馆就存在这样的队伍,当时的创作队伍不计报酬,只是发一些少量的误工就完事,有人因工作关系走不开,我们就以宣传部的名义发函,希望对方单位大力支持,基本没有说不通的事情发生。但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招行不通了。很多农村业余作者靠文化馆的稿费养不活自己,还有谁愿意埋头写作?政府对文艺创作有奖励,只有在上一级比赛中获奖,或者在上一级刊物发表才能拿奖金,为农村剧团写稿无理由申请奖金,客观上,创作者的创作动力失去了。文化馆在抓剧本创作,而对业余创作的奖励基金文化馆无权左右,也对主管创作的干部打消了工作的积极性。

农村业余剧团大多由乡镇文化站主管,而眼下,文化站与文化馆的关系也有微妙的变化。以前的文化站业务归文化馆管,还由文化局来考核,就是确定文化站人选也是文化局馆审核后定。可是现在,文化站基本与不与文化局发生人事上的关系,所谓的考核走过场。因为文化局没有人事权,好坏由乡镇说了算。而乡镇看文化站的好坏,就看在各类比赛的成绩,他们不关心文化站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至于农村剧团的有无创作剧本,好像与乡镇无关。笔者发现,文化站只有在重大赛事的时候才会找文化馆,这本身就说明文艺创作与文化站的业绩无关,那还有谁去抓吃力不讨好的戏剧创作呢?文化站对农村剧团的关心,在于成立一个剧团能够补多少钱,招标合格,演一场戏能拿多少钱。对剧团演啥剧目,他们根本不去计较,也无能力去关注。

每年,各级文化馆都有演唱资料下发到农村剧团。而这些资料的效果如何根本无人去注意。省馆有资料下发,资料来源是各地的作者创作的。这本身是个有益的举措。但具体的操作者没有考虑到各地的剧种不一样,假如一个农村剧团拿到了一个本子,照本宣科地去演出就存在很大问题。有时候,倒不如提供一只故事,剧团的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演出经验可以改台词。这一点省曲协的尝试是可行的,他们先进行故事征文,然后根据故事演出效果再组织力量进行剧本创作。这么做主要避免了完整剧本改动难的弊端,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原作者的文字表达水平,在细节上利用集体的智慧,使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宁波文化馆也有类似的演唱资料下发农村,内容大多以曲艺类为主,偶尔出现一些小品、小戏类的作品,对农村业余剧团影响力不大。

下发剧本资料是一条路子,根据剧团的需要由文化馆量身定做剧本这是较好的服务方式。这是一条剧团要求文化馆服务的路子,如果有求必应,那么农村剧团的演出剧本就不用愁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向文化馆求援还是向具体的创造者求援性质大不一样。如果写文化馆要剧本,那是单位行为,是文化馆应该做的事情;但假如向文化馆创造者个人要本子,那就不一样了,即使应该写的,往往有创作者说成是业余创作的,剧团就得支付一定量的稿费。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按理说,文化馆应该为基层剧团服务,不应该收稿费,而不付稿费,好像也不合理,创造者虽然是文化馆的干部,但他们不写照样可以拿工资,写了无报酬好像也不合理。其实,这种二难的境地很多,需要政府制定激励的机制,对基层剧团来说,要免费提供剧本,对创造者来说又能够得到政府支付的一定量的稿费。这样才能营造良性循环的创作顺序,又兼顾公平。

上一篇:推陈出新 创快乐教育新课堂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