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首部乙肝防治指南

时间:2022-09-24 09:03:11

解读首部乙肝防治指南

乙肝有哪些种类?保肝护肝药物在乙肝治疗中起到什么作用?抗病毒治疗的正规药物有哪些?乙肝能否通过饮食传染?长期以来,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甚至医生对“乙肝”都存在着一些误解,这些问题,随着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出台而柳暗花明。

透过数据看乙肝

目前我国约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3000万肝病患者,所以被称为是乙肝大国。

调查显示,78%的乙肝患者不知道该到什么地方、找谁去看病;38%的乙肝患者看病跟着广告走;32%的乙肝患者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45%的医务人员不清楚乙肝诊治标准。

这组数字读起来有些沉重。一方面,我们对乙肝并不陌生,我们的身边或许就有乙肝患者;另一方面,我们对这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尚存很多误识,一些所谓的“基因疗法”“包治”“大小三阳转阴”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广告中。个别医疗单位的不规范诊疗行为,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延误了治疗。

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肝的诊治,在2005年年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颁发《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防治指南》),这是我国首次对一个疾病的诊疗进行规范化指导,并纠正了以下一些乙肝治疗的误区,让我们对乙肝的防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1

解决了乙肝诊断混乱的问题

调查显示,在中国,医务人员中有45%不清楚乙肝诊治标准,不知道诊治乙肝应遵循什么原则,同一患者在4家医院就诊可能就会得到4种不同的诊治方案。我们知道,疾病的治疗建立在正确诊断之上,在没有诊断明确的前提下,乙肝患者采取任何治疗手段,都等于无的放矢。

《防治指南》指出: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乙肝表面抗原)和(或)HBVDNA(乙肝病毒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根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学、病理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分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隐匿型慢性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

2

规范了乙肝的治疗方法

调查显示目前仅有19%的患者在接受正确的抗病毒治疗。以前的治疗方案五花八门,乙肝治疗虚假广告太多,很多号称“三个月转阴”的药物都不是抗病毒药。有些广告还盗用专家名义进行宣传,更加恶劣。患者被虚假广告迷惑,耽误了治疗。在中药方面,号称能治疗乙肝的中成药不下400种,有的宣传能“治愈乙肝”“使大小三阳转阴”,然而其中真正有疗效的却很少。

一些医生对乙肝治疗也有错误认识,有的医生同时给病人开五六种保肝药,这对乙肝患者并无益处。一些医生认为给乙肝病人降酶是首要目标,这也是一种错误观念,同时,也把这种错误观念传给了患者,造成患者的误识。

《防治指南》确定了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抗病毒、抗纤维化、免疫调节、抗炎保肝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乙肝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病毒治疗才是乙肝治疗的根本。转氨酶在正常数值的10倍以上可以选择先降酶,其余情况还是以抗病毒为先。病毒活动停止了,DNA和e抗原转阴,转氨酶就会恢复正常。

《防治指南》还明确指出抗病毒治疗的两大类正规药物,一是核苷(酸)类药物,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二是干扰素制剂,包括普通制剂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

《防治指南》对中药制剂首次明确指出: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应用广泛,但多数药物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其抗病毒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因没有进行大规模、科学、双盲的循证医学的验证,故尚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3

对“携带者”这一模糊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

不少人把乙肝病毒携带者误认为是慢性乙肝病人,并且不少慢性乙肝病人把“转阴”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与过去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认识模糊有直接关系。

《防治指南》将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分成了两类,并对其处理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类是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乙肝两对半检查中,HBsAg(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乙肝病毒DNA检查为阴性,1年连续随访3次以上,肝功能化验ALT(谷丙转氨酶)均正常;第二类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类患者除了HBsAg(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并且乙肝病毒DNA也为阳性,肝功能正常。第一类携带者可不进行治疗,第二类携带者则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如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并进行相应治疗。

4

强调了“乙肝歧视”是一种错误认识

以前社会上对乙肝病人存有歧视,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在就业、转干、升学中遭受到歧视和不公。一个平时没有任何不适的人,在查体中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立刻就会被视为一个“准病人”,被用人单位打入另册。乙肝病毒携带者报考公务员受限引发的纠纷也屡见报端。

新《防治指南》强调,HBsAg(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和HBV(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国家法律规定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拥抱、打喷嚏、咳嗽、吃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只要是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染。

乙肝病毒表面有层蛋白膜,这层膜进入胃以后就被胃酸破坏了,所以乙肝不通过消化道传染。

“乙肝歧视”是一种错误认识。去年,国家人事部和卫生部正式实施《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新标准取消了在身体、外貌方面的具体规定,并对乙肝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表述,即“各种急慢性肝炎,不合格。乙肝病毒携带者,经检查排除肝炎的合格。”从此在政策层面解决了社会上对乙肝问题的争论。

上一篇:脂肪肝防治系列谈5:脂肪肝治疗7误区 下一篇:清热解毒 紫花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