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老人 第1期

时间:2022-09-24 08:26:03

世纪老人 第1期

桑吉大塔,是被中国玄奘遗漏的一个重要佛教古迹。

它坐落在北印度一个静静的小村子――桑吉村。从我们刚到站的中央邦首府帕博尔,再转乘汽车,经过46公里的贫瘠乡村和黄土飞扬几乎看不见道边的路,便来到桑吉佛塔遗迹。它虽然身处荒远乡野,却以“佛塔之城”闻名世界,听说那覆钵式的大塔内奉祭着佛陀的舍利。

1000多年来,曾经遍布印度的佛塔,几乎都毁于宗教冲突和时间蚕食,只有位于莱森平原上的桑吉佛塔,因为被忽视,才躲过了无数次的劫难幸存下来。

玄奘当年在印度长达十几年的考察中,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印度史学家曾对此大感惊异!也许,正因为当年唐玄奘认定这里并非佛教中心,没有写进他史书般的记载里。这里,因此未引起贪婪之人的关注,才能不动声色地留下了!

看来,它确实得到了佛陀庇护。

汽车停下后,下车环顾四周,眼前只有遗迹公园寂寞而简单的大门,我满怀兴奋地迈进门,前方仍然一片荒野,仅沿道向前不足500米处,有座小山丘,上面长着几棵古树,如同古世纪老人的几根胡须。荒漠之中,竟寻不见佛塔踪影,心情有点懊恼。

然而想既然又乘火车又坐汽车,一路颠颠簸簸地跑了十几个小时,这么辛苦地来了,总得进去走它一遍吧。压制着酷热和失望带来的烦躁,硬着头皮向前迈步。

谁知,刚刚顺道走上山坡,豁然眼前一亮,那佛塔,那雕琢精美、大小不一的佛塔布满山野!惊叹声中,我情不自禁地向佛塔跑去……

这里,是印度唯一现存的从公元前3世纪至12世纪的古代佛塔群。在这座高不足100米的小山丘上分布着50多处遗迹,其中佛塔、修道院、寺庙及圣堂等许多历史建筑被部分保存下来。在12世纪前,这里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目前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圣地之一。1989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就像初见一位老人那样,初相识时,他满是皱纹的脸,往往难以吸引人注意,然而与其进一步深谈和了解,却会让人肃然起敬。桑吉就是如此。

“它是佛教艺术起源之地,这些雕刻内容是早期在佛教造像产生前,佛本生像的一些故事。”站在桑吉大塔旁高约十米的天门旁,阮教授指着布满在上面的浮雕、圆雕和半圆雕说:“这些佛传故事里,佛陀本人形象并没有出现,却用菩提树、伞盖、佛足迹等象征符号来暗示佛陀的存在。看!这四座天门上,汇集了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精华!”阮教授边走边兴奋地告诉我,“这桑吉遗迹的存在,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学术研究来说,太重要了!”在桑吉佛塔群中,我像个影子般地跟随着他,因他总是有倒不完的知识和典故,这次和他们结伴西行获益良多。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位沧桑老人的全貌,我和达丽顶着炙热的骄阳,拾级登上山顶。眼前又是另一番壮观景色,整个山顶面积很大,足可让人从容散步,并可气势昂然地巡视下面的众佛塔群。从这里向四周眺望,远处是一片平坦原野。古时候这里曾经是商贾穿梭、人声鼎沸的热闹之城。遥想当年这片佛塔群的主人,选择这片广阔地域的高坡上建造中心,真是智慧,它能保证周围能以各种模式的再发展,使其有足够的经费,让更多的信徒们陆续在此建造佛塔。

历史记载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皈依佛门之后,在全国大力弘扬佛教,共建有8.4万座佛塔,其中8座建在桑吉,现存3座,最著名的是桑吉佛塔一号遗址,也是我们眼前的桑吉大塔,其余的建筑大约是后来各年度的相继而建的,因为在风格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这些佛塔的建筑和雕刻,吸收了波斯、希腊等艺术风格,装饰繁缛富丽、雄浑古朴、庄严秀丽。在桑吉大塔外,南北西东向四个方向,各建有1座天门(亦称沙石塔门牌坊),上面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佛祖前世、当世和来生的故事,被称为“陀兰那艺术”。其中最古老的南门,为公元前75年至公元前20年建造而成,它们使得桑吉大塔更具有浓厚的佛教传统气息。

中间的桑吉大塔为半球形建筑,原为埋藏佛骨而修建的土墩,后来又加砌了砖石,顶上增修了一方平台和3层华盖,并在底部筑有石制基坛和石制的围栏,上面雕刻着繁缛的花纹。塔的中部和底部各有一圈人行道,中间有石阶相连,人可以上下绕着佛塔行走。佛塔最外侧的石头围栏上刻有捐款者的姓名,这大概也算是佛教建筑中较早的商业运作。

在我们进遗址大门的左面,那里还有两座佛塔是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舍利佛和目犍连建的。据说其中一座藏有舍利佛和目犍连的舍利,1851年被发现。桑吉大塔现为印度最大的佛塔,除了其丰富的雕刻是古印度佛教艺术之精粹,在佛教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佛塔的建筑也表现了早期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引领了印度建筑艺术的发展。这里,任何一块石头都流淌着人类2000年的艺术印记。

桑吉佛教古迹,是印度历史上值得自豪的一个丰碑。

这些拙美的雕刻在石塔上、天门上,娓娓地叙述着佛本身遥远的故事,我轻轻地触摩着它们粗砺的身体,静静地听阮教授指着、讲着,石塔上那些雕刻的动物、人物仿佛在我眼前活了起来,它们从遥远的史前走来,演绎着佛陀在圣界与人世的各种情景……

我想像在这里,就在我现在站立的脚下。从公元前3世纪始,阿育王首先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红砖佛塔,迎来了第一批信徒,到巽伽王朝的佛教徒们开始再重修;再经过安陀罗王朝、笈多王朝的多次扩建。这片佛教建筑群,几千年来,因信徒们的虔诚,使它战胜了天灾人祸的任何劫难。在闪烁的佛光中,在时空交错的结合点上,在这佛的舍利塔前,这里曾有多少敬仰佛陀的信徒和游客,络绎不绝地走过,又走过……这里走过多少对佛终身奉献的虔诚生命,这里又迎来过多少向佛求乞灵魂解脱的忠诚信徒。

他们都已得到佛陀的召唤?在佛的天国永生了?

那么,这些人和今天的我们,都留在他的视野里了吗?可以遐想,那是个多么浩瀚无边的场面啊!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不同服饰装束,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再加上世纪前的、世纪后的人,该全在佛光的庇护之下吧,他们之间会有战争吗?没有战争也会有打架吧,这可都是人的本性啊。难道他们的灵魂都已超度?升佛了吗?他们现在都披着袈裟,在天堂盘坐着?那也太枯燥了吧。

我总觉得,信佛是件很幸运的事。首先,寻到了一个精神的信仰寄托,其二,他们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有可以衣食无忧地去完成他们信仰的条件。当年的释迦牟尼不是因为出生帝王,怎么可能饿着肚子考虑或追寻精神所需呢?

而今天,桑吉古佛塔的群神们更幸福了!真是羡慕。它们可以千年不死,俯视着人间万象。在它眼前显现的人物和故事,一定是最丰富的。做这样的老人真幸运!

无奈石头垒筑的历史也不牢固。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使得今天珍贵的佛塔周边长满了杂树藤蔓。现在眼前的景象和记载中阐述早在公元12世纪一样,那些树木散漫的根茎在寻找泥土时,竟然把一些佛塔拉扯倒了。

佛教之光在这里,如孤独的老人一般,在自己的家园坚守了几千年。

因为普度众生的佛教,太过于慈悲忘怀,而被社会、被生养的亲人抛弃了吗?还是他自己想独坐修仙,不希望俗人打扰?

佛教反对印度种姓制度,主张一种“众生平等”的和谐社会,符合种姓制度中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以下的大部分人民的要求。但是为何今天在自由的印度,信仰佛教的人数仅为总人口的0.7%,完全无法与阿育王时期佛教的鼎盛相比?

为什么呢?这是历史在给佛教与世无争的信仰,一个历史的证明吗?

这位世纪老人,寂寞地住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中,四周已空空荡荡,唯有日月风雨作伴。整个桑吉古佛塔群,今天游人仍然寥寥无几,仿佛仅有我们这些华夏的后裔,虔诚地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前来瞻仰。

它真的老了吗?

桑吉佛塔,是个值得任何子孙骄傲的老人!

上一篇:贵广高铁环保进退 下一篇:印度“计划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