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证券范文

时间:2023-03-15 05:44:07

世纪证券

世纪证券范文第1篇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面对A股市场整体持续低迷,与股市命运息息相关的券商,命运也呈现了不同的走向,如果历数2012年最悲剧的券商,亏损额高达6112万元的世纪证券则毫无争议位列其中,实际上这已是这家公司连续第二年亏损,作为一度被称为“后起之秀”的综合性券商,世纪证券今年以来经纪业务毫无突破,投行业务也颗粒无收,使得它的衰落趋势似乎不可避免,值得注意的是,世纪证券历史上曾二度因为巨亏经历了马拉松式重组,而今是否再次重蹈覆辙,我们不得而知。

前世今生

世纪证券的前身江西证券于1990年在南昌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654万元。1995年, “辽国发事件”爆发后,江西证券受累债务缠身,一度濒于破产。

1999年,人民银行和证监会主导,对江西证券展开长达三年的重组,免除其历史债务,首旅等12家大型企业在此时出资入主。2001年7月,公司迁址深圳,更名“世纪证券”。此次增资扩股后,名义注册资本增至10.05亿元,跻身全国性综合类券商。

重组后的世纪证券曾一度风光,在2003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中,以净利润5068.92万元列全国第16位,人均净利润9.42万元名列第9位。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昌设有五个业务总部,拥有21家营业部。

然而,金融并非首旅主业所在。在证券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2004年因委托理财加上自营世纪证券亏损高达20亿元,迫使其再次开启重组之路。

2005年5月,第二轮重组起步。重组过程中,原总裁吴敏文最终出局,职业经理人、原巨田证券副总裁熊政平出任世纪证券总裁。2005年中,亿阳集团、西部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拟以受让原有股东出资的方式入股世纪证券,后来因种种原因退出了世纪证券的重组。2006年5月,中资银信担保有限公司和泛华天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拟通过受让世纪证券原股东合计5.1亿元的股权参股世纪证券。南航集团也通过债转股一度成为世纪证券的大股东,但最终还是由公司原大股东北京首旅集团出资重组,终使世纪证券重组成功。

连续两年亏损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受囿于股东及管理漏洞等因素影响,世纪证券的发展之路一波三折,如今距离2007年再次重组已时隔六年,连续两年的亏损是否意味着历史将再次重演?

Wind数据显示,在2012年60多家公布年报业绩的券商中,有三家券商出现了亏损,其中世纪证券亏损最多,高达6112万元,同时与另外两家亏损券商相比,世纪证券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券商。这已是世纪证券连续第二年的净利润亏损,2011年该公司净利润亏损2793.83万元。

实际上,直到2009年该公司仍在保持靓丽的业绩收入,2007年该公司净利润一度达到1.63亿元,2008年即使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世纪证券盈利7014万元,业绩的向下转折是在2010年,净利润迅速由09年1.34亿元下滑至10年的5758.4万元,下降幅度达58%。

曾经数次重组的经历使得市场不免对其业绩不断下滑有所担忧,记者致电公司公开电话,但工作人员以不方便回应为由拒绝了记者的访问。

经纪业务持续下滑

抛开历史上多次重组带来的阴影,世纪证券的现状同样让人堪忧。

证券业协会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世纪证券拥有十几项业务牌照,但这些牌照并未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收益。从收入结构来看一直较为单一,世纪证券最依赖的仍是传统经纪业务,从股基交易额来看,世纪证券2012年的股基交易额正在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009年至2012年股基交易额分别为3569.5万元、3864.9万元、3488.8万元、3083.9万元,2012年同比下滑11%。

同时从该项业务在其收入构成中来看,占比一直高达80%左右,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wind数据显示,从2009年截至2012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为3.73亿元、3.31亿元、2.61亿元、1.8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基金通道佣金较高,所以券商在基金的业务备受关注,但通过世纪证券的交易佣金构成来看,基金通道业务方面并无起色,2012年中报显示仅9只基金采用世纪证券席位进行交易,而该项数据在此前几年也基本保持在个位数。这意味着世纪证券在投研能力以及营销方面都存在劣势。

IPO业务颗粒无收

除了传统经纪业务的下滑,世纪证券投行业务也毫无竞争力。实际上世纪证券在2009年12月就已注册成为保荐机构,但只在2011年保荐通光线缆IPO,以及安琪酵母的增发项目。到了2012年,世纪证券的承销业务颗粒无收。

“2012年A股市场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低迷行情,IPO步伐放缓,并最终停滞,市场参与度持续下降,使得很多券商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在这样的形势下适者生存,而依赖传统通道业务‘靠天吃饭’的券商终将会被淘汰。”业内人士表示。

世纪证券范文第2篇

一、未来几年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我国加入wTo将为证券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加入wTo后,长期被政策所保护的金融服务业将不断开放.从证券业来看,加入wTo后,虽然也会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和完善.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我国的证券市场交易,将活跃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操作规则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外国银行、证券机构的大量涌入,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将为证券业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

(二)我国证券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将继续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随着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将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迈上一个新台阶.股票、债券、基金等市场品种将不断丰富,上市公司质量将会明显提高,交易登记结算将会有新的改进.将基本建设成集中统一的全国结算体系.随着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的初步建成.证券市场信息质量特有较大提高.证券中介机构体系不断健全,将形成一批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大型证券公司.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也将趋于完善.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实现规模经营,降低交易成本,市场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证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居民金融资产稳步增加,金融意识、证券意识逐步加强,投资渠道日益多样化,居民购买有价证券的投资倾向将日趋加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股市的总钵规模在逐步扩大。1997年底深沪股市流通市值为5024.42亿元,1998年底为5745.48亿元,2000年11月底为14980亿元.从长远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是很有潜力的.

二、21世纪初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扩大股票和债券发行规模,丰富证券交易品种.市场扩容如果以企业小规模、大数量的方式进行,无疑会助长市场投机气氛,最终影响市场发展.选择大量经过改制改造具备入市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入市,发行一定规模的股票、债券,既可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量需求,又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对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至关重要。控制服票和债券发行,关键不在数量,更要的是质量.因此,应当一方面继续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规范.另一方面在企业中抓管理、抓技术练内功,提高资本盈利率.这样,如果上市公司的质量好,股票质券的风险就小。发行规模也就容易扩大.近年来国内不少企业已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通过资产合并重组、壮大规模后上市;或者通过先上市再回头收购本地工商企业,注入优质资产,迅速壮大已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与效益,然后再增资扩股,使优质资产扰质人才优质项目向上市公司转移.这样,既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又壮大证券市场的规模.对于证券品种,应实行发行和交易多样化、国际化.除股票质券之外,还应增加期权和期指等衍生金融品种的交易.债券要增加期限品种,多开发短期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股票不但在境内发行上市,而且要争取在海外发行上市,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已逐步从香港扩展到新加坡纽约、伦敦等股票交易所,境外上市公司已达46家.证券融资的发展日趋国际化.

(二)加快发展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队伍.机构投资者是未来证券市场的主力军.有了庞大的机构投资者;证券市场就能健康地发展.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仅占20%左右,不利于树立理性投资的市场理念,因此,应该加快发展机构投资队伍,吸引更多新生力量进入证券市场.

一是发展和规范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体现“集合投资、专家理财”特点的现资融资制度,作为方便大众的投资融资方式和理财工具,主要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证券汇集资金.目前国际上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兴未艾.据有关资料反映,资产规模已达6万多亿美元.在中国,投资基金和投资基金市场尽管姗姗来迟.但发展也初具规模。随着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容,加快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既可以解决目前6万亿居民储蓄的分流问题.又可以为我国的证券市场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同时.在目前国家将部分国有股.法人股报向市场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以基金配售的方法间接上市,则不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由此看来,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促进证券市场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二是放开保险资金入市.目前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已初具条件:第一,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品种增加、提供了可选择性。第二,我国证券市场己逐渐成熟.第三,专业队伍经验日益丰富.第四,由保监会和证券会实行双重监管.因此,保险资金入市势在必行.1999年10月,我国股市大门己向商业保险资金正面敞开.通过投入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间接进入股市。继同盛基金向11家保险公司配售后、巨博、长阳等基金的配售也相继进行.随着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保险资金入市方面的创新步伐将加快.此项创新不仅意味着市场资金面在扩大.更标志着新型投资主体开始加盟股票市场.

(三)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证券市场中的双重作用.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承销、证券经纪、企业兼并、资产管理念融咨询项目融资等活动.从发展趋势看.现资银行在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过程中的活动越来越积极,这项业务的规模、重要性将越来越大。投资银行既是中介机构,又是投资者,具有双重身份.1999年以来,国家证券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已下发文件,为券商融资开辟渠道.包括券商增资扩股、允许券商进入资金拆借市场、允许券商参与国情回购、允许券商抵押贷款以及券商上市等措施.这一方面表明券商的金融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另一方面表明券商的外部经营环境得到改善,综合性的券商作为投资银行,应发挥自己的融资优势,壮大资本实力,帮助企业在债券、股票市场上筹措资金,并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帮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企业到海外上市,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最终扩大金融服务的领域与成效.

(四)不断推进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对证券市场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证券市场逐步向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但要实现证券市场化、国际化还必须花大力气,继续努力,逐步完善.

一是改革股票规模的有限性和分配的行政性,建立股票发行审核制度.过去,发行股票、债券.要分配额度,经过层层审批,不但手续烦琐,而且社会上对于行政干预和暗箱操作颇多微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此,一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废除额度分配和规模指标.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本身需求申请发行股票,证券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条件对申请股票发行的企业进行审核,把好上市申请和发行审核这第一道关,保证上市公司质量,推动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优化证券市场环境.199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标志着我国股票发行进入了一个更为国际化、法治化的新阶段,集中体现了管理部门力图改进股票发行审核工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意愿。这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广大改制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则是一种实际的利益保护.

二是实施市场股票回购,激活上市股份公司.股份回购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是常见的公司行为,被作为公司正常的调控手段.在美国和英国,企业回购股票的现象非常普遍.美国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有:稳定和提高公司的股价,防止因股价暴跌出现的经营危机;回收股票以奖励有成就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等.实践证明,上市公司按照股份回购的条件、股本结构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式回购本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是可行的.例如当本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严重背离其投资价值,而且已远低于每股净资产值,则可以实施回购,以缩减公司的总股本,提高公司每股净资产值和每股收益.使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重新显现.而在回购以后.如果公司股价较高,则可以根据需要增发新股;为公司今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有利于激活证券市场。

三是逐步解决国家股的上市流通问题.增强证券市场的社会监督.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股份有国家股、法人股、公众股三种类型,其中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一方面它们已失去股票原有的意义,既不符合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上市企业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企业内部管理者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任命,而被社会投资者监督接管的压力不足以引起其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从而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和竞争压力.使企业无法充分体现企业法人的市场行为.为此,应根据市场承受能力,用五年或者更长时间逐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包括企业回购注销,消除法人股;适当转让上市公司中部分国有股权,增大社会资本的比重,既盘活国有资产,同时增强证券市场的社会监督,充分体现企业法人的市场行为.

(五)抓住我国加入WTO的契机,积极探索证券市场主体结构的调整.wTo的加入将改变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环境,对此,我们应采取措施,积极调整证券市场主体结构.一是利用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相关的规定和例外条款.制定证券市场开放的基本策略.二是从业务结构来说.我国可适当地向外资证券商和投资银行开放我国券商和投资银行不能满足的业务市场.而对于我国券商和投资银行能够提供的业务适当地加以保护,提供政策上的缓冲期.三是通过探索中外合资或合作基金的形式.引导海外券商和投资银行以适当的方式适度地介入我国A股市场,以求在渐进的结构性的融合过程中,提高我国证券业主体的竞争力,并保障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四是创造条件,鼓励券商之间的购并重组,努力实行规模化经营,推进券商上市.五是积极探索我国券商国际化经营的有效途径,这是中国券商发展的必经之路.

世纪证券范文第3篇

时至年中,国内155家券商均已公布了2016年年报数据。受股市行情影响,券商整体去年营业收入明显下滑,但行业内部亦有分化之势――一些大型券商戴着镣铐也能起舞,譬如广发证券、中信建投等,各项业务指标排名不断上升,呈现强者恒强;另外一些券商或因过分倚重经纪业务、转型较慢,或因业务违规被监管部门限制业务导致增速下跌惨烈,排名不断下滑。

《投资者报》记者分析Wind资讯数据发现,截至2016年,155家券商中净利润下滑最严重的10家公司分别为:世纪证券、民生证券、中天证券、北京高华证券、网信证券、瑞信方正证券、川菜证券、信达证券、高盛高华证券和西南证券。其中,世纪证券业绩跌幅最大,2016年净利润仅357万元,同比减少99%。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去年下半年市场逐步企稳,行业市场化进程加速,未来将进一步形成市场化竞争机制,行业分化格局将会加剧。

净利暴跌99%因果

强者的进阶路径总是相似的,但是变差却各有各的原因。原本较为羸弱的世纪证券在2014年牛市中迎来了净利润过亿的好成绩,2015年净利润甚至达到4.3亿元。但随着市场环境改变,其业绩也掉头向下,2016年净利润仅为357万元,跌至近四年的低谷。

对于净利润的“过山车”表现,世纪证券表示,经纪业务方面,2016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佣金率持续下滑,市场交易量比2015年大幅萎缩,下滑幅度近50%。此外,证券市场在2016年发生了罕见的系统性风险,A股开年首周暴跌,上证指数第一周跌幅达9.97%,全年最大跌幅达26%;创业板指数第一周跌幅达17.14%,全年最大跌幅达32%,这些都给券商经纪业务的开展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面对业绩的巨幅震荡,世纪证券将原因都归咎于外部环境并不能够使人信服。

资料显示,世纪证券成立于1990年,注册资本7亿元。公司2016年设有22个一级部门,已开业证券营业部31家,21家分公司。从公司业务结构来看,对经纪业务的依赖较大,2015年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7亿元,占总营收的69%,2016年该项业务入账仅3亿元,所占营收比重却提升至88%。面对竞争压力,经纪业务停滞不前,但公司对这一业务的倚重程度却在加深。

另一方面,去年A股市场IPO提速,券商纷纷向投行业务转型,Wind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已经实施的项目中,102家券商共承销了超过6.3万亿元的发行规模。反观世纪证券,2016年全年只承销了川金诺首发这一个项目,承销金额为2.39亿元。虽然公司在新三板做市方面做了较大投入,共为96家挂牌企业提供做市报价服务,但对业绩的改善寥寥无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金融劲风席卷行业之时,世纪证券也加快了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其年报显示,公司将以拓展服务模式为目标,借助安全稳定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全面创新型的综合金融服务。

据悉,世纪证券“小薇”1.0APP于2014年开发上线后,实现了证券开户及股票质押融资业务的一站式办理。

前高管身陷“老鼠仓”

除了业绩下滑,世纪证券前高管还身陷“老鼠仓”,让投资者大失所望。

今年3月,世纪证券的证券投资部原总经理姜志勇在深圳中院受审。公开资料显示,姜志勇在2010年至2014年间建起“老鼠仓”,借其嫂子、友人等的名义,多次先于或同步于世纪证券自营账户交易上百只股票,交易金额达人民币5.2亿余元,从中获利328万余元,被控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券商从业人员因职务原因,在获取信息上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利用未公开信息牟利的“老鼠仓”行为,不但违背了受托管理人的一般诚信原则,还对证券市场正常交易秩序和投资者利益构成严重损害。

检察机关认为,被告人姜志勇身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交易活动,情节特别严重,应当以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股权疑云待解

此外,当前世纪证券的股权结构问题同样疑云密布。据悉,2013年,世纪证券第一大股东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第二大股东广州天伦万怡投资有限公司挂牌转让其股权,二者分别持有世纪证券60.8%和36.36%。挂牌转让后,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仍持有标的公司5.51%的股权,广州天伦万怡投资有限公司t退出持股。

挂牌一年后,2014年,世纪证券获得安邦保险的垂青。当时世纪证券确认,安邦保险最终以近17亿元价格收购世纪证券91.65%股权,只待监管层批准。原安邦保险高管姜昧军已进驻世纪证券,接任总裁一职。

《投资者报》记者在世纪证券2016年财报上确认姜昧军为其法人,现任董事长。但是同时公布的股东情况并未发生变化,前五大股东分别为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60.92%)、广州天伦万怡投资有限公司(36.36%)、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1.09%)、启天控股有限公司(0.34%)和深圳市瑞富控股有限公司(0.34%),未见安邦身影。

世纪证券范文第4篇

“安邦早在很久就和世纪证券洽谈,目前收购事宜基本上差不多了。”一位接近世纪证券的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近期安邦保险因为举牌金地集团、招商银行大出风头,市场对安邦的关注度陡升。此时,有媒体报道传闻安邦保险还在收购世纪证券,记者经过多方采访打听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

不过,记者联系世纪证券,公司总部电话迟迟未有人接通。安邦保险也因为近期曝光度增加不愿意接受采访。

13亿转让控股权

今年6月28日,世纪证券高达91.65%的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挂牌价格为13.37亿元。但遗憾的是到7月25日挂牌期结束,世纪证券股权没有人接手。此后第二次重新挂牌,到期时间延长至9月25日。

目前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告中,记者已经找不到世纪证券股权转让的信息,相信已经找到接盘方,而这接盘方被认为是安邦保险。资料显示,世纪证券成立于1990年,注册资本7亿元。北京首都旅游集团公司持有60.8%股权,为第一大股东,广州天伦万怡投资公司持有36.36%股权。此次股权转让方即为这两位大股东,转让完成后,前者仍然持有5.51%股权,后者退出持股。

从世纪证券公告的受让方条件来看,非常苛刻,国内并没有几家公司能符合,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安邦接手的可能性。

公告显示,91.65%股权转让的意向竞买人应为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总资产不低于500亿元,净资产不低于100亿元,成立时间不少于10年。并且,项目不接受委托、信托和联合受让,转让价格达到13.37亿元。

根据相关资料,安邦财险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90亿元,总资产也超过500亿元,各种资质都比较符合。

记者了解到,此次世纪证券股权转让,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也有兴趣接手。今年也有消息传出,公司正在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洽谈,长城资管也符合受让方苛刻条件。但最终修成正果的却换成了安邦保险。

世纪证券连续两年亏损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拥有金融牌照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为何大股东和二股东却把世纪证券当做烫手山芋,尤其是在IPO放开后,券商的经营会有大改变的背景下?

原因无怪乎公司经营业绩不佳,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根据年报数据,2012年世纪证券亏损6231.61万元,在114家券商中亏损额度排名第二,仅次于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而后者是成立不足3年的合资券商。2011年公司仍然亏损2794万元,排名倒数前十。

身陷困境的世纪证券和10年前截然不同,彼时公司净利润指标排在前二十,这或许也是现任首旅集团10年前进驻的原因。

从年报数据分析来看,公司亏损的原因主要是业务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证券经纪业务。目前世纪证券拥有23家营业部,受大环境影响,从2009年到2012年,公司的佣金收入分别为3.73亿元、3.31亿元、2.6亿元、1.89亿元,逐年下降。

券商其他主营业务,包括投行、自营、资管等部分经营更是落后。直到2009年世纪证券才获得保荐资格,过去5年做的项目寥寥无几,包括通光线缆一单IPO,以及安琪酵母的非公开增发项目,还有3单企业债。

2011年世纪证券曾有过扩张,从其他券商大肆挖角,招聘有8名保代,人力成本飙升。但祸不单行的是,2012年IPO暂停没有收入,投行亏损也成为必然。

目前拟上市公司名单上,世纪证券有两单项目,分别为昆明川金诺化工公司以及农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外还包括一单终止审查的项目。

对于中小券商来说,想奋起直追但受限于净资本的缺失。广州证券等中小券商通过大股东增资发展各种创新业务,得以快速发展。而世纪证券由于长期业务不振,不受大股东待见,没有获得大股东的注资。目前世纪证券的净资本仅有6.2亿元,在114家证券公司中排名倒数17位。

历经多次重组

世纪证券前身为江西证券,2001年经证监会批准更名为世纪证券,同时迁址深圳。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公司经历了漫长的重组路,经历过几次控股权易主,先有南航集团后有首旅集团控股,但由于经营不善,首旅集团也萌发了退意。此次如果安邦成功入驻,十几年来,世纪证券将迎来第三位大股东。

公司第一次重组,也就是被更名为世纪证券时,彼时由首旅集团等12家新股东注资而成,注册资金10.05亿元。公司成立后,由于证券市场整体衰退,经营状况在2005年急剧恶化。当年累计亏损19.65亿元。因资不抵债,世纪证券必须债务重组和股权重组。2006年,世纪证券最大债权人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将12亿元委托理财中的7亿余元债转股,一度成世纪证券第一大股东。但最终还是由公司原大股东首旅集团出资重组,注册资本7个亿。多次注资重组,首旅集团在做大股东的十多年中,基本上成为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从公司这边并没有获得多少利润。

记者了解到,公司管理层在今年6月份进行了一次调动。原总裁熊政平辞职,原董秘王海龙接任总裁职务。中国证券业协会资料显示,世纪证券现任董事长卢长才、总裁王海龙、副总裁谢宁、副总裁冯周让、董秘庆歌乐、合规负责人庄大庆的任职时间都是今年6月14日。

世纪证券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股票证券市场对策探讨

证券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初具规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展望21世纪,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我国证券市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未来几年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我国加入wTo将为证券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加入wTo后,长期被政策所保护的金融服务业将不断开放。从证券业来看,加入wTo后,虽然也会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和完善。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我国的证券市场交易,将活跃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操作规则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外国银行、证券机构的大量涌入,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将为证券业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

(二)我国证券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将继续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随着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将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迈上一个新台阶。股票、债券、基金等市场品种将不断丰富,上市公司质量将会明显提高,交易登记结算将会有新的改进。将基本建设成集中统一的全国结算体系。随着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的初步建成。证券市场信息质量特有较大提高。证券中介机构体系不断健全,将形成一批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大型证券公司。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也将趋于完善。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实现规模经营,降低交易成本,市场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证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居民金融资产稳步增加,金融意识、证券意识逐步加强,投资渠道日益多样化,居民购买有价证券的投资倾向将日趋加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股市的总钵规模在逐步扩大。1997年底深沪股市流通市值为5024。42亿元,1998年底为5745。48亿元,2000年11月底为14980亿元。从长远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是很有潜力的。

二、21世纪初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扩大股票和债券发行规模,丰富证券交易品种。市场扩容如果以企业小规模、大数量的方式进行,无疑会助长市场投机气氛,最终影响市场发展。选择大量经过改制改造具备入市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入市,发行一定规模的股票、债券,既可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量需求,又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对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至关重要。控制服票和债券发行,关键不在数量,更要的是质量。因此,应当一方面继续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规范。另一方面在企业中抓管理、抓技术练内功,提高资本盈利率。这样,如果上市公司的质量好,股票质券的风险就小。发行规模也就容易扩大。近年来国内不少企业已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通过资产合并重组、壮大规模后上市;或者通过先上市再回头收购本地工商企业,注入优质资产,迅速壮大已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与效益,然后再增资扩股,使优质资产扰质人才优质项目向上市公司转移。这样,既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又壮大证券市场的规模。对于证券品种,应实行发行和交易多样化、国际化。除股票质券之外,还应增加期权和期指等衍生金融品种的交易。债券要增加期限品种,多开发短期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股票不但在境内发行上市,而且要争取在海外发行上市,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已逐步从香港扩展到新加坡纽约、伦敦等股票交易所,境外上市公司已达46家。证券融资的发展日趋国际化。

(二)加快发展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队伍。机构投资者是未来证券市场的主力军。有了庞大的机构投资者;证券市场就能健康地发展。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仅占20%左右,不利于树立理性投资的市场理念,因此,应该加快发展机构投资队伍,吸引更多新生力量进入证券市场。

一是发展和规范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体现“集合投资、专家理财”特点的现资融资制度,作为方便大众的投资融资方式和理财工具,主要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证券汇集资金。目前国际上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兴未艾.据有关资料反映,资产规模已达6万多亿美元。在中国,投资基金和投资基金市场尽管姗姗来迟。但发展也初具规模。随着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容,加快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既可以解决目前6万亿居民储蓄的分流问题。又可以为我国的证券市场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同时。在目前国家将部分国有股。法人股报向市场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以基金配售的方法间接上市,则不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由此看来,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促进证券市场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二是放开保险资金入市。目前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已初具条件:第一,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品种增加、提供了可选择性。第二,我国证券市场己逐渐成熟。第三,专业队伍经验日益丰富。第四,由保监会和证券会实行双重监管.因此,保险资金入市势在必行。1999年10月,我国股市大门己向商业保险资金正面敞开。通过投入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间接进入股市。继同盛基金向11家保险公司配售后、巨博、长阳等基金的配售也相继进行。随着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保险资金入市方面的创新步伐将加快。此项创新不仅意味着市场资金面在扩大。更标志着新型投资主体开始加盟股票市场。

(三)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证券市场中的双重作用。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承销、证券经纪、企业兼并、资产管理念融咨询项目融资等活动。从发展趋势看。现资银行在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过程中的活动越来越积极,这项业务的规模、重要性将越来越大。投资银行既是中介机构,又是投资者,具有双重身份。1999年以来,国家证券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已下发文件,为券商融资开辟渠道。包括券商增资扩股、允许券商进入资金拆借市场、允许券商参与国情回购、允许券商抵押贷款以及券商上市等措施。这一方面表明券商的金融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另一方面表明券商的外部经营环境得到改善,综合性的券商作为投资银行,应发挥自己的融资优势,壮大资本实力,帮助企业在债券、股票市场上筹措资金,并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帮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企业到海外上市,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最终扩大金融服务的领域与成效。

(四)不断推进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对证券市场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证券市场逐步向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但要实现证券市场化、国际化还必须花大力气,继续努力,逐步完善。

一是改革股票规模的有限性和分配的行政性,建立股票发行审核制度。过去,发行股票、债券。要分配额度,经过层层审批,不但手续烦琐,而且社会上对于行政干预和暗箱操作颇多微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此,一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废除额度分配和规模指标。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本身需求申请发行股票,证券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条件对申请股票发行的企业进行审核,把好上市申请和发行审核这第一道关,保证上市公司质量,推动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优化证券市场环境。199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标志着我国股票发行进入了一个更为国际化、法治化的新阶段,集中体现了管理部门力图改进股票发行审核工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意愿。这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广大改制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则是一种实际的利益保护。

二是实施市场股票回购,激活上市股份公司。股份回购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是常见的公司行为,被作为公司正常的调控手段。在美国和英国,企业回购股票的现象非常普遍。美国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有:稳定和提高公司的股价,防止因股价暴跌出现的经营危机;回收股票以奖励有成就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等。实践证明,上市公司按照股份回购的条件、股本结构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式回购本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是可行的。例如当本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严重背离其投资价值,而且已远低于每股净资产值,则可以实施回购,以缩减公司的总股本,提高公司每股净资产值和每股收益。使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重新显现。而在回购以后。如果公司股价较高,则可以根据需要增发新股;为公司今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有利于激活证券市场。

三是逐步解决国家股的上市流通问题。增强证券市场的社会监督。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股份有国家股、法人股、公众股三种类型,其中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一方面它们已失去股票原有的意义,既不符合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上市企业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企业内部管理者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任命,而被社会投资者监督接管的压力不足以引起其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从而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和竞争压力。使企业无法充分体现企业法人的市场行为。为此,应根据市场承受能力,用五年或者更长时间逐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包括企业回购注销,消除法人股;适当转让上市公司中部分国有股权,增大社会资本的比重,既盘活国有资产,同时增强证券市场的社会监督,充分体现企业法人的市场行为。

(五)抓住我国加入WTO的契机,积极探索证券市场主体结构的调整。wTo的加入将改变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环境,对此,我们应采取措施,积极调整证券市场主体结构。一是利用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相关的规定和例外条款。制定证券市场开放的基本策略。二是从业务结构来说。我国可适当地向外资证券商和投资银行开放我国券商和投资银行不能满足的业务市场。而对于我国券商和投资银行能够提供的业务适当地加以保护,提供政策上的缓冲期。三是通过探索中外合资或合作基金的形式。引导海外券商和投资银行以适当的方式适度地介入我国A股市场,以求在渐进的结构性的融合过程中,提高我国证券业主体的竞争力,并保障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四是创造条件,鼓励券商之间的购并重组,努力实行规模化经营,推进券商上市。五是积极探索我国券商国际化经营的有效途径,这是中国券商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世纪证券范文第6篇

公告显示,公司拟向控股股东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下称“东莞新世纪”)定增1.35亿股,发行价12.3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为16.6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增加公司的自有资金。

这份增发预案既没有详细的增发项目,增发意图亦不明确。

锦龙股份董秘办罗先生10月18日对《投资者报》表示:“大股东看好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公司的确自有资金不足,抗风险还有持续经营能力均不够强大,制约了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

罗承认,本次的增发预案更像是大股东变相增持公司股份。他强调,会有相关的资产整合,但现在还不清楚整合的项目。

在锦龙股份本次增发前,东莞新世纪持有公司股份8067.87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6.48%;发行完成后新世纪公司将持有公司2.1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1%,仍为公司控股股东。

由于持股比例将超过30%,触发了要约收购义务,尚须获得中国证监会要约收购豁免。

锦龙股份此番的定向增发预案额度达16.65亿元,对于公司来说是“超大馅饼”。2011年上半年锦龙股份主营收入仅为4421.19万元,2010年全年主营收入则为8826.57万元,显然与增发额度距离甚远。

东莞新世纪内部人士10月18日对《投资者报》表示,此次认购锦龙股份的股票,主要是看好其发展前景,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进一步增持公司股份。此举意在加大自身对锦龙股份的控股权。

锦龙股份内部人士则称,能够确定的是,此次定向增发的资金将有一部分用于公司投资证券类金融资产,尤其是公司持有东莞证券40%股权的优质资产。

锦龙股份此次增发指向东莞证券的迹象明显。锦龙股份副总兼董秘张丹丹之前曾表示,公司将继续发展自来水和证券业务,并积极寻找金融领域的投资机会,致力于提高公司金融类资产的比重。

东莞证券在证监会2010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中为A类,在广东辖区的5家券商中,只有广发证券与其同类,2009年东莞证券成本管理能力全国排名第五,营业部平均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排在全国前八位,净资产收益率占据全国第13位。

虽然东莞证券2010年因为一季度扩张过快微亏500万元,但2011年锦龙股份主要盈利来源还将来自东莞证券。今年东莞证券市场份额还将逐渐提升,主要归于公司前期新增营业部产能逐渐正常化。

不过,锦龙股份参股业务未能持续去年的好业绩,根据公司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前三季公司盈利同比下降约60%~70%,原因是公司所持40%股权的东莞证券因第三季度证券市场行情整体跌幅较大,交易量不断萎缩。

此外,虽然东莞新世纪计划大手笔增持锦龙股份,但其本身资产情况并不雄厚。

东莞新世纪的经营范围是房地产投资、实业项目投资、科教投资,其核心业务为房地产投资、实业项目投资。

世纪证券范文第7篇

纽约证券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是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其富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建筑气息的交易所大楼建造于1903年,是华尔街的标志之一。根据《亚洲金融》的数据,199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值为12.3万亿美元,成交市值占全美国的6成以上,1999年有3025家上市公司,其中外国上市公司约400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有一套完整的交易制度,主要包括:经纪人制度、交易指令制度和交割清算制度。

美国证券交易所

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是纽约华尔街上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另一家全球著名的证券交易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其前身是1929年被称作“纽约路边交易所”的NYCE(NewYorkCurbExchange),于1921年才由室外迁入室内,1953年起改用现名。由于其上市费用要比纽约证券交易所少,上市条件也低一些,所以能吸引一批中小型公司或条件相对不太够的公司。像美孚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等一些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当初就是在美国证券交易所起步,然后才到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随着纳斯达克市场的迅速发展。1998年3月,AMEX与纳斯达克市场合并。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于1971年在华盛顿创建,是全球第一个电子股票市场,也是美国发展最快的证券市场,目前已成为纽约交易所之外全球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纳斯达克市场于1971年2月8日正式开始交易,初期主要容纳一些在创业初期且涉及极高风险而无法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小型公司。80年代开始纳斯达克不断推陈出新,增加透明度以方便投资者。90年代初期,纳斯达克市场逐渐被人注意,其中一些挂牌公司如微软等开始崭露头角。目前,纳斯达克已是家喻户晓,挂牌公司约达5500家,其中约480家来自美国以外,全年交易额高达58000亿美元。纳斯达克不但成为美国投资界的宠儿,而且成为全球投资者主要的投资对象,其指数已成为全球股市方向指标,对全球股市举足轻重。

英国

英国证券市场的起源可以分别追溯到1553年成立的俄罗斯公司的股票交易和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交易,而正式开展证券交易并产生市场规则是17世纪末以后的事情。1694年英格兰银行和1711年的南海公司等特权股票公司以及发行可自由转让股票的大多数公司在这段时期之前都先后诞生了,而且证券掮客也出现了。但是1720年随着南海公司股票投机的失败,许多在创建公司热潮中创建的“皮包”公司也相继出现了破绽。这期间,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制订了泡沫公司禁止法。在随后的100多年里,一般不允许再建立股份公司。尽管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特权公司在继续从事股票交易。然而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大量向特权公司供给证券的却是政府。7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拿破仑战争等使政府财政紧张。政府在以权换取公司借款的方式中选择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的方式,在国债的销售和交易中,公债承接人和证券掮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证券交易的舞台逐渐由伦敦城隅的一角集中到位于埃克斯呈治、阿里的乔那松以及海洛威等咖啡馆,证券交易开始出现市场组织化的尝试。并于1773年使用证券交易所的称呼。

伦敦证券交易所

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证券交易所之一,是世界主要的一个证券交易中心。伦敦证券交易所起源于17世纪末的伦敦交易街的露天市场,是当时买卖政府债券的“皇家交易所”。1773年该露天市场迁入司威丁街的室内进行交易,并取名伦敦证券交易所。目前在英国7家证券交易所中,只有伦敦证券交易所是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其他6家都是地方性证券交易所。2000年5月3日,伦敦证券交易所宣布将和德意志交易所合并建立国际交易所,这将对伦敦证券交易所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新交易所将在伦敦注册和管理,并在伦敦建立广泛酌欧洲蓝筹股市场。国际交易所将成为欧洲最大的股票市场,拥有欧洲股票市场53%的交易量和欧洲高成长市场81%的份额,这将进一步巩固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掀开了伦敦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日本

日本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出现是以证券的上市与流通交易作为前提条件的。日本最早的证券发行人是1868年经过明治维新所成立的新中央政府。新政府对引进欧美的股份公司制度及新确立的准则主义十分热衷。股份公司的前身是1869年在各地设立的通商会社(商社)和汇兑会社(银行)。1837年建立的第一国立银行历史最古老,它是具备公司经营机构、有限责任制以及证券化条件的一家近代股份公司。19世纪80年代后,日本鼓励股份公司依照通商会社及国立银行制定的规则进行设立。同时,计划建立股票交易所,政府同意此项计划是因为有必要为公债交易寻找市场。1878年6月开业的东京证券交易所是日本最早的证券交易所。日本的股票交易所自身就是股份公司。这当时在世界上都很少见。日本国内有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等8家证券交易所。其中东京证券交易所是日本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证券交易所,它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并称为世界三大证券交易所。

东京证券交易所

东京证券交易所是依据1948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成立的社团法人,构成证券交易所的社员称为会员,会员是依据日本法律成立的证券公司。东京证券交易所根据业务需要,制订了章程、业务规程、有价证券上市、信托合同准则等,并得到了大藏省的许可。作正式会员的证卷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1亿元,准会员的最低注册资本为400日元。交易所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一年一次的会员大会。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设在东京兜町,分设股票交易大厅和债券交易大厅。内设有6个交易台,其中1个进行国内股票交易,1个进行国外股票交易。在交易台两侧,设有众多的证券公司驻处,证券公司的派驻人员在此办公,接受来自证券公司的电话及电脑网络送来的买卖订单,回传交易结果。近年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手段日益现代化,电脑买卖系统逐渐普及。目前所有股票的交易都可通过电脑买卖系统进行。

新加坡

新加坡的证券交易历史悠久。早在1819年,英国在新加坡建立殖民地后不久,便组建了一些股份有限公司,并出现了通过股票交易进行的公司所有权转让的活动。以后经过长期缓慢的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末,在新加坡的欧洲商人开设了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并开始进行海外发行的证券交易活动。进入1983年。新加坡股市由熊转牛,市场在旺盛的需求推动下步步攀升。由于各挂牌公司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同时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经济在1983年取得出人意料的高增长,使股票市场在一片乐观的基调中开市。1985年,新加坡经济由于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首次出现1.7%的负增长。1989年12月底,在新马股市彻底分离前,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343家。其中有马来西亚公司182家,新加坡公司131家,股市总值570亿美元,3年内增长144%。在1997年至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新加坡政府在证券市场上又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税收调节制度,暂停印花税的征收,交易佣金下调等,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市场。

新加坡股票交易所

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在证券业务上是自律组织,由“股票交易所委员会”负责管理,股票交易所有关规章制度对会员公司和经纪人的义务有详尽的规定,一旦违反则处以重罚。交易所设有证券金融公司,使用交易所收到的会员及其客户的股金向它们发放信贷。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设有保证金交易制度,允许垫头交易。客户只须承担买八股票价款的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和定金,其差额由经纪人垫付,并记利息。股票交易所还设立了一个电脑控制的中央托收公司,为股票市场管理中央结算和存放系统。借以实现无票交易,加速交易进程并降低管理成本。

加拿大

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是加拿大最大的政券交易所,每天的交易量数约6500万股,总值约7.5亿加元,就成交股数和交投量而言,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是北美洲的第二大证券交易所,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也可以从国际投资者处筹集到资金。就进入市场而言,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可以为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提供先进的交易资料。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依据《澳大利亚证券交易及国家保证基金法案》注册,于1987年4月1日开业。它合并了6个已在各州首府独立开业有100多年历史的证券交易所,是澳大利亚的一家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澳交所是非营利机构,收入主要来源于各公司的上市费用、市场信息转售费用、成员费及交易和结算费用。

香港

香港证券市场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香港在经历了19世纪40年代的地产买卖交易狂潮后,其经济在60年代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随着英国创设股份有限公司这一企业组织形成并大力推广,在1866年,香港开始股票交易,香港证券市场形成。但到1889年由于盛行卖空交易,导致香港股市首次大股灾。1891年2月,“香港股票经纪人协会”成立,这是香港第一个正式的证券交易所。1911年后。大陆政局剧烈动荡,引起香港股市崩溃。1921年,由所有华人股票经纪人成立了“香港证券经纪人协会”,这是香港的第二个证券交易所。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黑色星期一”的大股灾,开始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这时以贸易为主的香港经济遭到重大打击,香港股市同样陷入困境。1941年日本入侵香港,股票交易被迫停止,直到二战结束,才重新恢复。1947年,“香港股票经纪人协会”与“香港证券经纪人协会”合并,成立香港证券交易所。1980年决定成立的香港联合交易所,在其新的交易所大厦建成后于1986年4月正式开业。耸立于香港繁华金融区内的联交所大厦,是香港证券市场现代化的一种象征,它的交易大厅宽敞明亮,整个交易大厅全面由电子系统装备,现代化程度可以同世界上任一证券交易所相媲美。从80年代中期香港证券市场逐步咸国际化、现代化趋势以来,香港联合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为公司制,与其他有限公司一样,联交所以股本方式在香港注册,根据香港《证券交易所合并条例》。联交所是惟一获证监会承认,准于设立经营和维持香港股票市场的交易所。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

世纪证券范文第8篇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汉唐以后,国家因军事需要临时向富商举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现象。随着商业的发展,飞钱、会票、当票等商业票据出现,证券的品种更加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特征,而"集资合股"的参与者之间签订的载明权利责任的契约,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的出现,在中国则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外资在华设立的各类股份制公司企业,把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带到了中国。

中国仿效西方,采用股份制发行证券组织近代企业公司的活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与此同时,清政府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举办旨在"自强"的军事工业。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经费难以为继,70年代后,为借重民间私人资本,解决国家财力不足,洋务派仿效西方股份制,采用"官督商办"和"商办"等形式,兴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国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险业、矿业、纺织业和通讯电报业等方面得到普遍运用,于是又有一批华商股票应运而生。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原先附股于外资企业公司的中国人,此时也纷纷移资或投资洋务民用企业,或自立门户举办近代工矿企业公司。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证券一经产生,证券交易不久也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证券买卖交易活动,但仅局限在外商之间,买卖并不兴隆。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殖民经济的初步"繁荣",外商证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跃。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棉业投机热潮席卷上海,在华外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华银行面值10英镑的股票,市价曾高达25英镑;(注:《字林西报》,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资航运公司获利也很丰厚,航运公司股票成为银行股票以外的另一买卖热点,以致市场上证券交易额"日以百万计,投机交易有时延至深夜"。(注:J.W.Maclelian: The Story Of Shanghai,1889年版,第83页。)

有了外商企业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店多成市,该业始发达"。(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之略史》,载《银行周报》第3卷总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外资又开始进入租界公用事业和其他实业,市面上又出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电灯公司等十几种新股票。西商各证券掮客为谋本业前途的发展,于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至于中国华商进行的证券交易,若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公司的证券活动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现。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社会资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新办的近代企业不久便获厚利,加上个别企业发放优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产、银洋买卖投机之外,又热衷于对新式企业的股票、债券的追逐。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厂矿企业经营成功,获利很高,股票价格成倍增长,如轮船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82年却涨到了200两以上;(注:《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下册,第31页。)1881年年底,开平煤矿正式投产前夕,其面值100两的股票在上海市场上的价格就涨至150两左右,到1882年6月,竟还有人愿以每股237两的价格收进。(注:《申报》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响,人们争相购买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如长乐铜矿和鹤峰铜矿的股票面值均为100两,1882年最高价分别达到220余两和170余两。(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当时的《上海新报》和《申报》等华文报纸,对此都有专门报道。这些矿业股票筹集的股金就有白银300万两,其市场交易额估计在1000万两以上,这在当时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资金。

受矿业股票上涨行情影响,其他上市的洋务企业股票价格也随之全线上涨。如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两大关;而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15%左右。(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

华商证券交易,起初既没有固定的场所,又没有相应的交易规则,证券转让、买卖一般在亲朋好友、熟人中"以亲带友、以友及友"进行。成交的价格却视外商证券行情和证券本身的市场供求而定。后来,随着证券发行量的扩大,持有证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证券的品种和数量也越大,证券买卖变成了经常的需要。于是"为各项公司通路径而固藩篱"(注:《申报》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于1882年9月成立。该公司内部组织分明,还订有章程,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由于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加之买办商人胡光墉投机丝业失败和中法关系趋紧等其他原因,引发了1883年10月的倒账金融风潮。矿业股票连同其他华商股票即行下跌。低价出售也无人承接,连平时素有信誉的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股票的价格也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矿业股票更是无人问津,几乎形同废纸。介入股票投机和承做股票质押的钱庄受累倒闭,破产者不计其数。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注:《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见《申报》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为人所厌闻",(注:《矿务档》第七册,第4358页,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编,1960年版:《洋务运动》(七)第316页,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见这次风潮对证券投资者心理打击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国早期证券和证券交易视作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的话,那么,1895年以后至清末,中国证券市场就进入了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国外资本投资的银行、工矿企业和铁路公司在华的设立,以及铁路借款、矿业借款与政府借款的签订,外国在华发行的外资证券规模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振兴工商、实业救国"的呼声再一次引发了中国第二次设厂办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规,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励兴办各式银行、企业。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创立率先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新式厂矿企业386家,资本额达8.8亿多元,华商在机械制造、电力、采矿、棉纺和其他工业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华商股票的发行量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债制度也在1894年前后移入中国。1894年清政府为筹措甲午军费,仿效西方,向国内发行公债,"息借商款"。此后,又发行了"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两次公债。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苏松太道吴健彰为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向外国洋行赊账雇募船炮,首开中国近代举借外债先河。随后海防借款、军需借款、抵御外侮借款、赔款借款、实业借款、铁路借款、矿业借款,甚至行政经费借款,一发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债208笔,债务总数为白银13亿多两。(注:《清代外债史论》,第672页,许毅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在证券交易市场方面,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最显著的表现是上海众业公所的设立与发展。原先设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后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等金币公债,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记、鸿源等大纱厂新股票的面市,业务发展出现了较大转机。1898年,该所修订了章程,但仍无固定交易场所,证券的交易买卖,多在旧西商总会内或在汇丰银行门前阶沿进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国联军入侵的混乱之际,攫取了中国的开平煤矿,由于这一产权的中外转移,原持有该矿股份的华人纷纷将股票出售或转让,给原来不甚景气的股票交易市场带来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旧西商总会租定了部分房屋作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酝酿改组为上海证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香港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该所采取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证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会员即扩充为100人,其中西商会员87名,华商会员13名。交易买卖的证券有中国和远东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国政府金币公债,(注:《民国经济史》,第153页,上海银行学会编,1948年版。)后来又增加市政公债。当时进入这个市场开拍的股票先后有:公和祥码头、椰松船厂、公益纱厂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迁址上海外滩1号。

由于西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除为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在华筹集资金服务外,还是少数洋商投机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顾中国社会经济和投资者的利益,1910年爆发的橡皮股票风潮就是最好的例证。1903年,英国投机商人麦边在中国成立蓝格志拓殖公司,开业后的头几年并没有多少业务,1909年国际市场橡胶涨价,国外经营橡胶园种植业和投资橡胶工业的人获利丰厚。麦边便借此机会,于1910年初大造舆论,宣扬经营橡胶行业可获巨利,并谎称其公司在澳大利亚拥有大片的橡胶园。为了诱骗人们购买其公司股票,他编造该公司的经营发展计划,奢言年分红可达45%左右。人们不明真相,竞相购买。"仅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标卖,已有以七十两之巨价承购者"。(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中掀抬股价,橡皮股票价格暴涨。麦加利、汇丰和花旗等外商银行见有利可图,便与麦边勾结,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举又造成了该公司信誉可靠、实力雄厚、盈利可观的假象。争购者于是更加踊跃,连许多钱庄也都转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价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地里趁高脱手,卷款潜逃。其他外商亦步麦边后尘,纷纷抛售手中的橡皮股票。这时,外资银行宣布停办此项股票的押款,(注:《上海钱庄史料》,第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骗局败露,人们又争相抛售橡皮股票,但无人购进,橡皮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最后成为废纸。持票者纷纷破产,钱庄也因此倒闭了二十多家,市面极度恐慌,酿成了一场金融风潮。更为严重的是这次风潮使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遭受沉重打击,中国股票市场自此进入低谷。

此期的华商证券交易市场较1883年前,交易规模总体上有所后退,但也不乏市场新热点。一方面,随着1895年后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现,尤其是银行的创办和商办铁路公司的出现,证券交易又渐有起色。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债券成为交易买卖的新热点。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后,清政府又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设立了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省银行和私营商业银行也在此期设立。这些新兴的银行发行了大量的股票,这些银行股票在市场上十分受人青睐。1903年,清政府开放铁路,"寓商于路",提倡商人设立铁路公司,集股筹资承办铁路。于是,1903-1907年,全国15个省份先后成立了18个"官商合办"和"商办"的铁路公司,发行了大量的铁路股票。这类股票一经发行,便成为市场亮点。在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矿企业股票发行与交易的带动下,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初步形成。而这时的政府公债由于发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视购买公债为对朝廷的报效和捐助,故当时购入者,也不敢在市场上出售,所以还未形成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组织形式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自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倒闭后,虽先有1904年梁启超提出了组织"股份懋迁公司"(即证券交易所)的倡议,后在1907年又有上海买办商人袁子壮、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组织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视和采纳。华商证券交易一直处于无组织的状态中。光绪末年,上海买办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关桥开设了专营证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买办商人孙静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开设了另一家专营证券的"信通公司",但规模和功能远不能与原先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专营的证券公司外,许多茶商、钱商、皮货商、古董商和杂货商以及买办也兼做股票买卖。这些股票掮客经常出入茶馆,在经营本业的同时,还洽谈股票生意。约在1910年前后,股票交易买卖活动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楼,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茶会"时期。

世纪证券范文第9篇

15世纪末,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南美洲新大陆,随后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又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些地理上的大发现开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航线,使海外贸易和殖民地掠夺成为暴富的捷径。组织远航贸易要冒很大的风险,为了筹集远航的资本和分摊经营风险,就出现了以股份集资的方法,即在每次出航之前招募股金,航行结束后将资本退给出资人并将所获利润按股金的比例进行分配。为保护这种股份制经济组织,英国、荷兰等国的政府不但给予它们各种特许权和免税优惠的政策,而且还制订了相关的法律,从而为股票的产生创造了法律条件和社会环境。

1553年,英国以股份集资的方式成立了莫斯科尔公司,1581年又成立了凡特公司,这些公司开始运作时是在每次航行回来就返还股东的投资和分取利润,其后又改为将资本留在公司内长期使用,从而产生了普通股份制度,相应地形成了普通股股票。因为在贸易航行中获取的利润十分丰厚,这类公司得以迅速膨胀,相应地股票也得到发展。1660年之前,股东若要转让其所持股票,要在本公司内找到相应的人员来接受,或依公司章程规定设法将本公司以外的承购者变为公司的成员,股票的转让相当不便。从1661年开始,股票可以任意转让,购买了公司股票的人就具有了公司的股东资格,享有股东权。到1680年,此类公司在英国已达49家。17世纪上半叶,英国就确认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观点,从而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稳定的组织形式,股金成为长期投资,股东凭借公司制作的股票享有股东权,领取股息。与此相适应,证券交易也在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出现。

17世纪初,为了促进包括股票流通在内的筹集资本活动的顺利开展,在里昂、安特卫普等地出现了证券交易场所。1608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证券交易所,即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17世纪后逐渐进入金融和工业领域

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大机器工业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产业革命迅猛崛起,导致了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因适应了大工业的要求而迅速发展起来,股票也相应地得到发展。出于扩大资金来源和进行远距离运输以扩大市场的需要,银行、运输业急需大量资金,而发行股票、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就成为当时筹资的一种普遍方式。1694年成立的第一家资本主义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及美国在1790年成立的第一家银行――合众美国银行――都是以发行股票为基础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股价制银行既可发行银行券,又能吸收社会资金来发放贷款,盈利非常可观。相对于远航贸易来说,银行股票不但股息多,而且风险小,所以股票和股份制在金融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导致了工业革命,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的生产规模,不但需要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还要求在交通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巨大的投资,而这些投资远不是少数资本家或当时政府的财力所能承担的。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正好提供了一条用资本社会化来集中资金的方式。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利用股票集资共修建了长达2200英里的运河系统和5000英里的铁路。美国在18世纪初的50年里建成了约3000英里的运河和2800英里的铁路。

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要求扩大企业规模、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就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来鼓励私人集资兴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工业系统确立统治地位。于是,股票的自由转让特别是利用股票价格进行投机,刺激了人们向工业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兴趣。股份有限公司在各个工业领域都迅猛发展,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通过股票筹措的资本额也越来越大。

证券交易所逐步发展

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和股票发行数量的日益增多,证券交易所也在逐步发展。1773年,股票商在伦敦的新乔纳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现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并在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和承认。它最初经营政府债券,后来经营公司债券和矿山、运河股票。到19世纪中叶,一些非正式的地方性证券市场也在英国兴起。

世纪证券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住房金融制度;市场化;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一、美国住房金融制度的发展历史

美国的住房金融制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探索阶段”

从1775年到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住房金融服务主要由建房互助协会提供。建房互助协会为协会会员建房、购房提供贷款,本质上是富人的金融俱乐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抵押贷款公司,20世纪初期又出现了人寿保险公司等新金融机构,相应地出现了抵押支持债券、存款/投资证书等新型金融产品,标志着美国住房金融市场开始向机构多元化、市场多层次化的方向发展。

(二)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制度化阶段”

1929年经济“大萧条”对美国住房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冲击,美国政府认识到必须对其实施全面干预和调控:1933年设立复兴银行公司,保障城市居民得到合理的住房贷款;1934年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联邦储贷公司,鼓励成立私人抵押贷款保险公司,以提供担保和保险,增强信用;1938年建立联邦全国抵押协会,以加强对抵押贷款发放机构的整合和监管、增加流动性、分散市场风险;1968年将联邦全国抵押协会私有化并设立政府全国抵押协会。该阶段联邦政府通过干预住房金融市场、调整金融机构格局、推动抵押贷款产品标准化、发展住房贷款保险和担保服务等“制度化”建设,初步形成了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基本格局。

(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证券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及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协会危机,是本阶段住房金融体系发展的客观动力,美国政府从中得到的教训是:单独加强对一级市场的保险、担保和监管还远远不够,必须丰富二级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因此,该阶段形成了以联邦全国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为主导,联邦政府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所属的政府全国抵押协会作担保,众多抵押银行、金融公司、广大投资者共同参与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抵押支持证券的品种也日趋丰富。

(四)20世纪90年代后的“深化完善阶段”

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市场起伏和信贷衍生品市场迅速扩张,给美国住房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住房金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政府为加强风险防范,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自动化的保险系统和风险评估模型,能够迅速、批量的处理金融市场数据,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分析判断市场风险提供了重要工具。

纵观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每一次经济冲击或市场震动都会引发新一轮的体系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金融机构改革、金融产品创新、保险和监管机制的深化,美国的住房金融制度走过了“探索”-“制度化”-“证券化”-“完善”的完整的发展过程。

二、美国住房金融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一)资本市场型

在国际上点主导地位的住房金融制度有三种:强制储蓄型、合同契约型和资本市场型。其中资本市场型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住房资金的一种住房金融制度。美国就是这种住房金融制度――利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解决一级市场“存短贷长”的矛盾,控制住房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稳定经营收益,促进一级市场的发展,形成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现行的住房金融制度,即有强制储蓄型,也有合同契约型,还有资本市场型。但我们应看到,实行强制储蓄型与合同契约型的国家都是些小国。小国寡民,政府有能力解决人民的住房。但中国却不同,中国人口众多,而国家还不发达,只靠政府的力量解决住房问题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只有实行美国似的资本市场型住房金融制度,通过完善市场来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社会的问题。

相比美国完善的市场化环境,中国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发展都是不成熟的;但相比于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发展更是不足。中国应积极发展二级市场,推动市场化整体的完善。

(二)证券化

“存短贷长”的矛盾是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它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流动性及风险性,而证券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资产负债表表内证券化和表外证券化两种模式。两种证券化都能改善银行的流动性,但表内证券化不能改变银行的资本结构与风险性,却能保留高收益;而表外证券化能改变银行的资本结构,降低风险性,但收益也相应变低。考虑到中国现在银行业高的不良资产率,表外证券化应是首选。

相比于美国,中国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面的不足主要是表现在二级市场的制度上。中国没有专业的证券化机构,没有相关的担保机构,没有资深的信用评级机构,这些应是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

(三)监管方面

中国现在的银行与证券是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但住房贷款的证券化会涉及银行与证券两方面,这给监管带来了挑战。中国应当像美国一样设立一个综合的住房贷款监督机关,统筹住房贷款及证券化方面的监管。

(四)中国的国情

美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非常高,而中国却有着明显的二元化结构,中国的农村,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有大量的闲置住房,而且物价水平相对于大城市而言非常的低,如果能改善城市的交通,把这些地区的资源利用起来,将会给城市的住房问题带来一个新的出路,同时也可以促进这些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

在美国住房金融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中国政府不应当盲目追求市场化,任由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政府应当发挥对企业特别是银行的影响力,积极推动中国住房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成熟。

参考文献:

1 董德刚,住房金融模式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 毕坚,各国住房金融之比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5)

上一篇:民生证券论文范文 下一篇:证券分析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