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研究

时间:2022-09-12 02:30:49

新世纪以来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研究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挖掘、整理、初步研究之后,进入了一个研究事业更活跃的新时期――21世纪。本世纪近十年以来的研究以20世纪下半叶的研究为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至2010年,各民族学者公开共50多篇、出版专著3部,以下按木卡姆研究的不同领域,予以综述。

一、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研究的十个方面

(一)《十二木卡姆》本体研究

关于《十二木卡姆》本体的研究共有13篇论文,内容涉及木卡姆的音列、结构、歌词特征以及曲谱记录方法等方面。

王文静分别在《科技信息》(2009年第7期)、《艺术研究》(2009年第3期)、《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美与时代》(2009年第6期)、《艺海》(2009年第5期)、等期刊上发表的《恰哈尔尕木卡姆音列的测音与分析》、《乌孜哈勒木卡姆音乐特征研究》、《拉克木卡姆音列测音与分析》、《潘吉尕木卡姆音列特征研究》、《且比亚特木卡姆音列特征研究》等文章中,运用现代测音技术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的以上五套木卡姆实施测音,探究了木卡姆音乐音列的特征。田联韬在《人民音乐》2002年第6期上发表的《从的三个版本看新疆的民族音乐记谱整理工作》一文中,认为《十二木卡姆》的第一种版本,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挖掘整理工作中的历史性成果。最突出之处是它及时地抢救了并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在新疆最有影响力的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吐尔地阿洪、肉孜弹拨尔等人所传承的十二木卡姆艺术。此版本的不足之处是,民间艺人的即兴性和多变性使最后录制的音乐与前期记录的乐谱略有出入,有些部分未能完全一致。另外,由于文字的行文方向和记谱的走向不同,二者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第二版本的乐曲数量比第一版本多75首,音乐家特别关注了音乐形态特征的乐律和节拍问题,力求表达出民族音乐的神韵,记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此版本的不足之处是,书中的文字概述部分欠缺了有关补充、增订的75首曲目的详尽资料。认为应该有选择地保留第一版本的文字概述部分。第三个版本记谱细致,准确,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不足之处,一是类似于第二版本,未能在前言的文字部分清晰地交代和说明新补充的《阿比倩希曼》,《穆斯台扎特》和《依希热提恩格兹木卡姆》等三个部分的出处。二是与第一、第二版本一样唱词与乐谱结合方面的矛盾仍然未能解决。三是与第二版本一样未能吸收和使用第一版本文字概述部分的重要资料。对于这三种版本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每一种版本都有其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作者强调一些整理工作的不足之处的目的是希望新疆的文化领导机构、学术团体和学术界同行们,今后在传统音乐的采集、记录、整理工作中不要忽视传统音乐的背景材料和详尽的收集整理工作情况的资料。阿布都秀库尔・吐尔地在《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的《论吐尔地阿洪演唱的歌词》一文中,从歌词的出现,歌词的特殊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木卡姆的歌词并不是固定的,根据演唱者的倾向和水平,气氛和意图,表演木卡姆的场合的特殊性,还要根据听众的要求而改变。由此认为,在整理、普及以及相关研究工作中不能将它绝对化。黎海涛在《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的《对吐尔地阿洪唱版的记谱研究》一文中,以实验性记谱实践为基础,参照中外有关记谱学的学术成果,解决影响记谱质量的两个关键性问题――音高与节奏记录中所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探索,提供了一些具体操作方法。王建朝在《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发表的《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结构初探》文章中,通过田野调查,从三个大方面总结了和田地区各县乡《十二木卡姆》的结构。第一,以“麦西热甫”部分为主的《十二木卡姆》结构;第二,以“埃尔乃额曼”部分为主的《十二木卡姆》结构;第三,包含“埃尔乃额曼”、“麦西热甫”和“达斯坦”部分的《十二木卡姆》结构。谢万章在《中国音乐》2010年第2期上发表的《(纳瓦木卡姆)唱词阿鲁孜格律对旋律节奏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分析指出,阿鲁孜格律长短音节的构成形式,两者的相互融合,以及对《十二木卡姆》音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唱词中阿鲁孜格律长短音节在音乐旋律中对应的音符时值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即短音节对应时值相对短的一个音符,且只出现在节奏节拍的弱位置上,而长音节对应音符的时值、个数以及音符所在的位置都比较自由。这就造成了长短音节结合时旋律节奏中常常出现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原因。周吉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上发表的《维吾尔木卡姆音体系研究》一文中,从音律、音列、音程、乐调四个方面对维吾尔木卡姆的音体系特点进行探究。对维吾尔木卡姆的“多元一体”、“混成性”的特点进行较深入地实证性研究。指出各种乐调的转化(转调、离调及叠置)现象,认为维吾尔木卡姆可以由“不同的四音音列组合”来解释。这与以往较抽象地探讨维吾尔木卡姆的音乐特点相比,具有更高的实质性意义。蒲亨强在《音乐探索》2006年第2期发表的《新疆木卡姆的旋律结构特点――以第一达斯坦为例的核腔式分析》中,沿用作者创用的核腔概念及相关方法,试图探索维吾尔木卡姆的风格特点。以简化分析、确认核腔、核腔验证为分析过程的具体步骤,认为木卡姆旋律的生成有内在规律可寻,它基于核腔构建及其变形过程。首先建立框架音,以之逐步引出结构音而构成具象的歌腔,用重复和再现来加强加固之,强调特性音程;其次,通过模仿、压缩、移位、延伸等多种手法来发展核腔,扩展为具象的乐汇、乐句和乐段。该文为理解木卡姆旋律风格的形式特点提供了―个新角度。

(二)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社会、文化价值研究

关于《十二木卡姆》文化背景及其价值的论文有5篇。

阿扎提・苏里唐在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提交的《木卡姆――点亮维吾尔人的精神灯塔》一文中,分别从哲学内涵与哲理、美学、文艺美学和音乐美学四个方面阐释了维吾尔木卡姆在美学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并从音乐本体的诸多方面总结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的美学特征。刘甜添在《艺术百家》2008年第8期发表的《新疆十二木卡姆音乐价值初探》认为十二木卡姆有“精神象征”的特点,“自娱性”的特征。张瑞珠在《科技信息》2008年第33期上发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体育文化价值一以维吾尔族民间麦西来甫为例》认为充分弘扬和发展维吾尔族民间麦西来甫的体育文化价值是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之间的种种矛盾,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友谊,促进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都发挥着积 极作用。王建朝和张欢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上发表的《新疆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之文化功能解析》一文中,认为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极高的“人类学”、“民族学”乃至“历史学”、“社会学”价值。采用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互证的方法对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凝聚、教育、艺术、调节、民俗等文化功能进行了阐释与解析。作者还提出,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是维系其传统音乐文化存续的重要因素。韩子勇于2007年3月15日在《文艺报》上发表的《木卡姆:巨灵如风吹过》一文中探讨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广大维吾尔族群众心目中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作者从历史、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来剖析维吾尔人民的审美需求,这种需求所创造的文化空间及音乐财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此文对维吾尔木卡姆美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十二木卡姆》比较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共有5篇。

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在《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的《维吾尔音乐经典与对比研究》一文中,从古老性、音乐曲调名称、音乐结构、歌词特点等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被称之为“多郎木卡姆”的音乐曲调系列作品的内部和声与外部功能都同维吾尔经典“十二木卡姆”有区别。同时,从理论上按照标准化的“木卡姆”框架来看“多郎木卡姆”(包括其他各地方的木卡姆),自身尚未具备某些典型的“木卡姆”特征。李玫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上发表的《维吾尔族与阿拉伯木卡姆音乐中同名调之结构比较》一文中认为:木卡姆之比较研究中缺少从音乐结构方面的比较论证研究。作者对维吾尔族与阿拉伯木卡卡姆音乐中同名调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一是两种木卡姆音乐实例的比较中,同名调之间的音列结构并不相同;二是两者的律制属性不同;三是音乐构成的内核不同;四是增二度问题。作者通过论证性的比较研究,对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之比较研究提供了典范。王文静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发表的《十二木卡姆音列及其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每一套木卡姆音列的特点:首先,音级的稳定情况,其次,不同形态的音在各音级的分布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存在一些特征的原因,作者通过对“十二木卡姆”跟“刀郎木卡姆”进行比较从两者在音级稳定,睛况、四分中立音的分布情况等六个方面指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关系。王文静在《艺术研究》2009年第3期发表的《同属“7”调式木卡姆音列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对同属“7”调式的《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进行了测音,对测音得来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归纳出这两套木卡姆所具有的不同音列特征。韩芸霞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上发表的《维吾尔民间麦希来甫与木卡姆麦希来甫比较研究》一文,指出二者虽然都叫“麦希来甫”但却有本质上的区别,民间麦希来甫的种类很多,它是各地维吾尔群众举行包括民间音乐艺术在内的各种娱乐活动的总称,而木卡姆麦希来甫则以民间麦希来甫作为重要活动场所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作者还对维吾尔族民间所流传的麦希来甫种类及其所包含的各种游戏进行较详尽地描述。

(四)《十二木卡姆》历史发展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5篇。其中:

海热提江・乌斯曼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上发表的《纳克斯诗歌对十二木卡姆的描述论证》一文中,首先对纳克斯(1843~1922)进行介绍,其后指出他在收集和整理完整流传至今的木卡姆曲调、歌词等方面做出的功绩。作者通过深入分析,认为,纳克斯所记载的木卡姆名称和《乐师传》中的名称与吐尔迪阿洪保存的木卡姆名称非常符合,这是一个珍贵的信息,值得重视。作者认为,纳克斯的诗歌《无刺的花园》所提供的珍贵信息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做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关也维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上发表的《木卡姆音乐的形成、发展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把维吾尔木卡姆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摩诃兜勒时期;2、莫贺盐时期;3、琼乃额曼时期;4、木卡姆结构扩大时期。并认为,木卡姆是以龟兹为中心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西两侧辐射。还提醒学术界不要将波斯一阿拉伯所谓的玛卡姆与维吾尔木卡姆相提并论。作者最后还提出“木卡姆并非是外来语词汇,作为大型歌舞音乐套曲的“木卡姆”之名,出自于新疆本土的焉耆地区,流行到中亚,传播到波斯和阿拉伯半岛,远及中东及巴格达。米吉提・尤努斯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发表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维吾尔木卡姆的发展》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出“十二木卡姆的发展、成型、繁荣,历经非常复杂的过程”的看法;此后介绍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新疆境内的表演情况并探讨这对此后陆续出现的诸多戏剧作品所产生的影响。作者还认为,了解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仅仅了解它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情况是远远不够,应该同时重视它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情况,这对维吾尔古典十二木卡姆的研究是有利的。张健、张新宏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上发表的《从文献和石窟艺术看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形成及其发展》一文中,利用龟兹文献、察合台文献、维吾尔文献等多种文献及石窟资料,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它是从古代文化演变而来的,虽然维吾尔从信仰佛教而改为伊斯兰教,发展过程中受到伊斯兰化的影响,但其文化传统从未有过‘断裂层’,而是始终一脉相传的”的结论。牙生・木合甫里在《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上发表的《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引用相关历史记载与对十二木卡姆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况予以描述相结合,探讨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论题。并提出,从历史文献、文物、洞窟壁画以及分析十二木卡姆音乐所具有的形态来看,它是从古代塔里木文化演变而来,而不是维吾尔族接受伊斯兰教之后才产生的。

(五)对保护与传承《十二木卡姆》的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有11篇。

赵塔里木在《中国音乐》2007年第2期上发表的《学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当代保存的重要手段》一文中提出,民间自然传承木卡姆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新疆的学校艺术教育要勇于承担这一重任,不失时机地将木卡姆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活态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以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专业十年建设过程为个案,探讨在艺术院校中如何整合不同的传承模式,如何为木卡姆的可持续传承提供学校教育方面的支持,为新疆各高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木卡姆人才培养模式。张伯瑜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上发表的《木卡姆音乐的传承与地域特征》一文中,首先对 木卡姆现象在各国、各地区的分布、称谓、含义等进行了描述,此后分别对各国、各地区木卡姆所具有的地域性,从结构、形态等角度进行阐明。其中,作者还从传承角度对各国、各地区木卡姆所具有的一致性做了相应的分析。陈泠霏在《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发表的《论无形文化遗产――新疆十二木卡姆及其保护》文章中,首先阐述了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从无形文化遗产的角度论述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历史传承,即师徒相传,口传心授,但因体系庞大,词意深奥,曲牌绵长,传承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作者阐述了有关专家的看法,即首先对目前收集到的《十二木卡姆》的各种资料,如曲谱,唱词,服饰,乐器等进行保存;其次,政府应扶持一批民间班社;另外,让《十二木卡姆》走进民族中小学的课堂;不能割断和脱离开它根植的环境。1、必须要使之普及化和大众化。2、加强教育,积极引导树立保护意识。3、政府应加大扶持,发挥好职能作用。4、实现其“可持续性”保护。王建朝在《人民音乐》2008年5月发表的《“恩主”――维系维吾尔生存的供养者》文章中,首先对“恩主”概念进行了阐述,作者认为,“乡村礼俗”和“官方语境”两种生存空间所体现的民间和官方的供养源以及经济和政治上的供养类型背后的“操控者”――个人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恩主”――抛开“人身依附”之后所含有的经济供养和政治统领的延续。作者提倡继续发挥“恩主”的有效作用,从而保证文化瑰宝“十二木卡姆”千秋万代传。周吉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发表的《阿克苏地区十二木卡姆保护传承现状调查》论文中,通过对阿克苏地区十二木卡姆保护传承现状调查,提出这次调查拓宽了我们对十二木卡姆流布区域的视野。“龟兹故地”库车县流传的十二木卡姆的面世,对于维吾尔木卡姆形成、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了保护传承维吾尔木卡姆的紧迫性,以及学术研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王建朝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发表的《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现状调查》文章中,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流传区域,艺人状况,班社组合,伴奏乐器等传承状况做了初步总结,并提出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窘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卡姆演唱不能为当代年轻人带来经济上的丰厚收入,加之电视,录音机,DVD等现代媒介的广泛传播,传统的木卡姆艺术已经或正在面临失去生存空间的危险,再加上审美习惯的改变,木卡姆艺术已经吸引不了当代年轻人的眼球,《十二木卡姆》后继乏人。孙会宾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七卷第2期上发表的《十二木卡姆文本在当代新疆音乐教育语境中的遭遇――以初中音乐课程人音版地方教材教学为例》一文中,提出在艺术教育中,音乐作品不能被消极地接受,而是被完整地置于一个大的文化语境中。那么,在当代新疆音乐教育的语境中,十二木卡姆将如何被“解释”?无论是教师、学生、艺术家,作品都将面临着如何解释音乐的境地。对此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阿布都外力・克热木在《新视角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12期)发表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传承危机及其抢救措施》一文中,谈到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交流得到了很大的空间,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文化产业的扩大,但这也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作者认为,以表演活动为主的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音乐套曲,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加以保护与发展。该文从木卡姆的失传危机出发,分析了木卡姆音乐艺术传播濒临灭亡的原因,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1、培养接班人和传承人2、投资开发研究3、加大宣传力度。米吉提・尤努斯在《中国音乐》2008年第3期发表的《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传承教育》一文中,提出维吾尔木卡姆的保护必须有多种传承方式的参与。作者认为: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木卡姆的宫廷式的传承和师徒式的传承已不复存在,而民间的自然传承在新的形势下显得越来越脆弱。因此要探索能够适应社会新形势的传承渠道,要积极采纳传统传承方式的有利方面并与现代教育传承等多种传承方式相结合,使维吾尔木卡姆继续发扬光大。肖学俊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上发表的《论本科层次维吾尔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一文中,首先从木卡姆艺术自身需要、木卡姆保护工作的需要以及艺术院校学科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对本科层次维吾尔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此后从专业定位、知识结构与能力角度对木卡姆本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实施进行了较深入地思考。毛继增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上发表的《创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艺术教育新体系――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艺术班的成功探索》一文中指出了新疆艺术学院在木卡姆艺术教育方面的成功探索,较详尽地描述了该校在木卡姆艺术教育、科研、艺术实践体系的建立及成功经验等。

(六)《十二木卡姆》表演艺术研究

赛雅拉・阿巴索夫在《艺术百家》2010年第7期发表的《发展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及其演唱》一文中,作者通过相关比较指出,十二木卡姆的演唱从来就不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它在传承的过程中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十二木卡姆的演唱经历了质变的飞跃过程。这个过程是时展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给予了它发展的条件。沿着这条发展轨迹,既可追踪过去,也可预见未来。因此,要遵循十二木卡姆自身的发展规律以探求新的更大发展。柏霞在《中国民族》2008年第4期发表的《东方瑰宝:十二木卡姆的演唱艺术》文章中,认为在“木卡姆”演唱中,不但要保留独特的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以更好地发展民族声乐。建议在艺术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训练上,要注意专业水准要求应该与民间原生态有所距离,在保留自身风格特色的前提下,学习和借鉴一切合理的演唱方法和技巧,要与“科学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相结合”,唱出作品特有的风格和韵味。

(七)周吉有关创建“木卡姆学”的研究

周吉先生分别在《中国音乐》(2001年第4期)、《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上发表的《创建“木卡姆学”的重大举措――写在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木卡姆研究中心成立之际》、《建立“木卡姆学”开创木卡姆研究新局面》、《木卡姆研究的新开端》等3篇论文中,首先强调建立“木卡姆学”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认为: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契机,维吾尔木卡姆将更加为世人瞩目。在做好各种维吾尔木卡姆特别是《十二木卡姆》保护、传承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对于维吾尔木卡姆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作者把“木卡姆学”的 研究概括为对于木卡姆音乐本体、文学本体、舞蹈本体及其构建规律的研究,对于木卡姆文化背景的研究,对于木卡姆的表演场合、功能及其美学特征的研究,对于木卡姆萌生、形成、发展、传播历史的研究,对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的比较研究、木卡姆在全球文化及全人类传统艺术中的地位研究、对于木卡姆保护和传承现状的研究等七个领域,并指出上列有关“木卡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难免挂一漏万。同时还指出,我们在研究实践中还要提倡各个不同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结合和交叉,杜绝“瞎子摸象”、“井蛙观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肢解,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绝对地看问题,树立“系统论”、“相对论”、“信息论”的科学观点。

(八)《十二木卡姆》舞蹈艺术研究

李季莲在《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的《维吾尔木卡姆中的舞蹈艺术》一文中,以多次田野考察及相关历史文献为基础,运用民族舞蹈研究的相关方法对《十二木卡姆》在内的维吾尔各地方木卡姆艺术进行舞蹈风格层面的研究。作者把维吾尔木卡姆中的舞蹈节奏与维吾尔人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历代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从而阐释其中的风格及表演特点。认为十二木卡姆的第一部分(琼乃额曼部分)因为宫廷与民间之间的多次整合而具有了典雅的宫廷风格,而第三部分(麦希莱甫部分)和其他地方木卡姆中的舞蹈却具有明显的乡土气息。作者还指出,木卡姆在表演场合、使用乐器、服饰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在舞蹈风格上的体现。罗雄岩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上发表的《维吾尔木卡姆与绿洲舞蹈文化传承》一文中,从西域乐舞与木卡姆的形成、维吾尔木卡姆中的舞蹈形象、动态中保护与绿洲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分析维吾尔舞蹈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表演形式的多彩性以及地域性等特点。作者还讨论到保护与传承中的技艺传承、民间舞蹈采风、民间舞蹈教学、舞蹈创作等与保护及传承维吾尔木卡姆乐舞文化之间的联系等问题。

(九)《十二木卡姆》的其他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有8篇。其中主要有:

艾娣雅・买买提在《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的《麦西热甫与木卡姆关系论》一文中,从民间麦西热甫与木卡姆中的麦西热甫的关系和木卡姆的历史渊源与麦西热甫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作者通过对二者的现存形态及历史渊源进行深入考察及分析后认为:木卡姆中的麦西热甫与民间麦西热甫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个是阳春白雪的精英范本,而另一个则是下里巴人的民众文化。二者既有区别,同时又有联系。民间麦西热甫是木卡姆麦西热甫之源、之本,而程式化了的木卡姆麦西热甫来源于民间,建立在民间民俗文化丰厚的土壤之上,辅之以作家文学的精雕细刻。蔡宗德在《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的《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个印度,波斯一阿拉伯与中国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一文中,主要对“十二木卡姆”如何受到印度,波斯一阿拉伯及中原音乐文化影响而发展出维吾尔族古典音乐文化体系进行了探讨。梁秋丽在《美与时代》(2001年第4期)发表的《与歌剧音乐之对比研究――以乌孜为研究个案》中,选取乌孜《哈勒木卡姆》为研究个案,从其旋律,音阶,节奏节拍,旋法四个方面对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尤其是《十二木卡姆》以多种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阿曼尼莎・玉苏甫在《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发表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与欧洲交响曲诸要素之比较》论文中,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与欧洲交响乐两者的共生的历史背景、整体结构规则、乐队演奏三个方面阐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从表现内容、形成历史、标题性、调式、音律、节奏、节拍特征、表演形式、乐队编制(器乐演奏)等方面,阐明木卡姆与交响乐都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体系中形成的具有不同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的宝贵艺术。

(十)《十二木卡姆》的专著

本世纪以来所出版的专著共有三部:

周吉所著的《木卡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不但对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的生态环境、表演场合、唱词及结构进行了阐述,也对维吾尔族各种木卡姆的音乐形态、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探讨,除此之外,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周吉在他编著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一书中首先对世界范围内的木卡姆音乐现象、木卡姆音乐现象的绿洲文化背景、维吾尔木卡姆的分布进行介绍及阐释;然后分别对维吾尔木卡姆的唱词、乐律乐调、节奏节拍、旋法、结构、表演形式、乐器及伴奏手法做了深入地研究;最后对维吾尔木卡姆的形成及发展史以及对中外木卡姆之比较进行了“时空”层面的深入研究。阿布都鲁甫・塔克拉玛干尼所著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歌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不但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现代维吾尔文转写、释义、歌词等进行详细描述及研究,还对歌词释义做了比较研究。

二、21世纪以来的研究特点

从21世纪以来所产生的有关《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研究内容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宽。内容涉及到维吾尔古典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及发展脉络、音乐形态、木卡姆的文学特点、表演及表演场合、保护与传承、社会文化价值、相关比较等领域。研究内容上的另一个亮点是,部分学者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广大维吾尔族地区所流传的不同版本的民间“十二木卡姆”上,开始填补这方的空缺。周吉《阿克苏地区十二木卡姆保护传承现状调查》、王建朝《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现状调查》属于这一类的研究。当然,这方面需要做的研究工作还很多。和田、阿克苏等地所流传的不同版本的民间十二木卡姆也仍然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及研究。

二是研究的深入程度上可见明显加深。与20世纪上半叶所进行的研究相比,专题陛的研究明显增多。周吉《维吾尔木卡姆音体系研究》、谢万章《(纳瓦木卡姆)唱词阿鲁孜格律对旋律节奏的影响》、蒲亨强《新疆木卡姆的旋律结构特点――以第一达斯坦为例的核腔式分析》以及王文静在不同刊物上所发表的若干篇有关十二木卡姆音列的测音及分析等研究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以上学者的专题研究以科学测音及大量分析而统计出来的客观数据为作出相应结论的依据,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研究中所倡导的实证性研究。

三是研究手段新颖。专题研究中,部分研究者开始尝试应用电子测音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获取可观数据,并且以此对十二木卡姆在音律、音列、旋律发展手法特点以及相关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之比较进行分析,研究工作保证了相关支撑材料的客观性 和真实性,提高了其观点的科学性。李玫《维吾尔族与阿拉伯木卡姆音乐中同名调之结构比较》应用类比的研究方法,获得说服力较高的结论。

四是关于如何保护与传承木卡姆艺术这一论题是本世纪以来研究中的亮点。部分学者的相关研究已经体现在相关领域所进行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中。如:赵塔里木《学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当代保存的重要手段》一文中提出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专业十年建设过程,为新疆各高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木卡姆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新世纪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研究的几点思考

本世纪以来的《十二木卡姆》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但客观地讲,研究工作中还存在一系列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

一是研究版本的单一性及其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大家普遍关注到的大型《维吾尔古典十二木卡姆》几乎成了学术界大多数研究者的唯一版本。就近几年来看,很少人到伊犁、阿克苏、和田等地的广大维吾尔族居住村去考察维吾尔民间《十二木卡姆》的各种版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广大维吾尔族村里的多种形态的十二木卡姆,是否能存在后来被阿曼尼莎汗、克德尔汗所整理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大型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呢?当然,问题主要在于这些地方版本的十二木卡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如:周吉《阿克苏地区十二木卡姆保护传承现状调查》一文中提到,库车版本十二木卡姆的达斯坦部分中存在着与喀什版本十二木卡姆不同的9/8节拍。本人于2010年9月至10月在和田地区墨玉县、皮山县进行为期2个月的考察,考察中发现,该地区所流传的所谓和田版本的十二木卡姆虽然在名称、结构、表演场合等方面与喀什版本的十二木卡姆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歌词、旋律、节奏节拍、使用乐器等方面也有一些与喀什版本的十二木卡姆不同之处。除此之外,周吉所撰写的“申遗申报书”里指出:“目前在新疆各绿洲流行的多种木卡姆,都与《十二木卡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流传在伊犁地区的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直接传版,但在流传过程中将主奏乐器从弓弦乐器(沙它尔)改为弹拨乐器(弹拨尔);“琼乃额曼”部分,因其篇幅宏大、结构复杂、难以学唱、应用场合狭窄或变异等原因而无法在该地区流传。其他绿洲由于地域相对独立,其歌舞在接受《十二木卡姆》影响的同时,显现出文化的主动选择,这就是与《十二木卡姆》既有关联,但从乐队组合,主奏乐器的使用(如:据笔者的田野工作及有关考察报告,和田墨玉县所流传的十二木卡姆是以巴拉曼为主奏乐器的)、歌词内容的取舍和发展上有显现出自己特色的一面;等等。因此,可以说,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对喀什版本大型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并不都等于对各地所流传的所谓不同版本十二木卡姆所进行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十二木卡姆在各地所流传的鲜活形态也应该得到广大研究者及木卡姆工作者的重视。

二是深层次的研究成果依然贫乏。从研究的整体状况来看,除了部分论文及专著外,大多数研究成果仍然处于有关维吾尔十二木卡姆音乐形态的表层描述上。相当一部分文章中提的都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文章结构及表述方式不同。当代木卡姆研究工作必须向纵深程度发展,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实证性研究。从目前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队伍来看大致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部分人员具有较丰富的田野经验,也有以不同语言来交流及表述的能力,而且恰恰此类的人员掌握了不少资料。但,因为音乐理论及相关学科的修养不高等局限性,就无法进入专题性研究阶段。另一部分人员无论在音乐专业水平还是相关学科的理论素质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因为不了解当地语言,田野采风不扎实等原因,研究工作中同样无法深入。

三是对维吾尔诗歌与木卡姆音乐之关系研究是十二木卡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黎蔷在《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上发表的《维吾尔诗歌与木卡姆音乐关系论》中谈到“过去我们习惯于将维吾尔诗歌与木卡姆音乐视为简单的民族文学艺术现象,如今随着东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以及国内外大量人文科学研究先进方法的输入,促使我们扩展和延伸维吾尔诗歌与木卡姆音乐的社会内涵,并将其置于更广阔和深刻的民族大文化的范围内考察与探析。”维吾尔诗歌具有一定程度的“音乐性”,就是说这种音乐性首先在于维吾尔语言的音乐性上。维吾尔传统诗歌的韵律“格则勒”、“穆然拜”、“穆斯台扎迪”等大量被借用于木卡姆音乐中。维吾尔诗歌的音乐性体现在它丰富多变的韵脚与节奏上。从这一点上看,维吾尔传统诗歌体裁所具有的“音乐性”对木卡姆音乐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在今后的研究中不能忽视的。从本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来看,此类研究很少,应当加强。应该在每部木卡姆所包含的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上进行积极探索,从所用歌词当中找到旋律因素及其内在联系是木卡姆音乐中有关旋律研究的一方面。谢万章《纳瓦木卡姆唱词阿鲁孜格律对旋律节奏的影响》是此类研究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深入分析阿鲁孜格律长短音节的构成形式指出,阿鲁孜格律与旋律节奏之间的相互融合,较深入探讨对《十二木卡姆》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四是获取资料渠道狭窄,缺乏田野采风与文献梳理相结合。实践证明,民族音乐研究中无论专题性的研究、个案研究及相关比较研究等都离不开扎实的田野工作,这也是人类学普遍倡导的重要方法。强调与各个时代、各个人文学科领域里所留下来的相关历史记载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相结合。从目前的《十二木卡姆》研究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相当一部分维吾尔族中青年学者虽然具有较高的田野工作基础,也掌握不少有关《十二木卡姆》研究所需的活态资料,但在研究中,因缺乏一定程度的学术训练或其他因素有意无意地忽视各种类型的历史文献,因而导致研究之结论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及应用价值。二是汉族学者在研究中普遍注重文献资料,因语言等因素所带来的局限性,而对《十二木卡姆》活态现状了解不够。大多数情况下以前辈权威人士所做的研究作为基础,试图在自己所关注的方面进行探索,他们的资料来源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网络资源等渠道,研究工作上缺乏感性及理性认识之前提――田野工作,为此同样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总之,要想在《十二木卡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田野工作和对相关文献的把握是基础、提高相关理论素质与科学研究能力是前提条件、整合各民族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是优势、纳入当代人类学所倡导的众多理论视角是必然趋势。

上一篇:完全写实主义的《I Love You》 下一篇:杨溢有双小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