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学业成绩的现状分析与应对

时间:2022-09-24 08:07:15

高校贫困生学业成绩的现状分析与应对

[摘要]打工、负性情绪和环境不适应是高校贫困生学业不佳的主要原因,认为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导、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灵活的管理制度是提升贫困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贫困生;学业成绩

[作者简介]秦福利,广西工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陆路,广西工学院图书馆教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144-0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使贫困生问题日益凸现。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数字,至2006年底全国普通高校贫困学生的比例为20%,达500万,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比例为8%,达200万。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也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对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包括来自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状况和学业成败。因此,如何让贫困生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学业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的学业成绩现状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出身家庭贫困的孩子较早地知道生活的艰辛,更知道努力,也更容易成才。“人穷志不穷”、“穷人孩子早当家”即是人们的经验总结。而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贫困大学生在应对学业时却面临更多的困难、更大的压力。许多从事学生管理和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都发现,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让人宽慰,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居于中等水平,出类拔萃的极少。在学生评优申报、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评定时,会发现贫困生不符合申报条件的尴尬;在学校进行学籍处理时,往往有贫困生因学业成绩不达要求,需要重新选学课程、延长学习年限、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甚至中途退学。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说明高校贫困生的学业成绩并不是想当然的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一)为改善经济困境,因打工影响了学习。不少贫困生进入大学后一心想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依靠自己的双手,边工作边学习。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然而,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无法保障;或者因营养不良无法支撑高强度的脑力学习,从而影响了他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耽误学业,造成成绩较差,甚至不及格或受学籍处理。北京科技大学校园内发生的大学生黎立挟持两名人质,抢劫银行近10万元现金案,就是一个因到中关村打工而致课程成绩直线下滑、挂科、连续留级的典型个案。

(二)由于经济贫困产生负性情绪,影响了学习。尽管贫穷不是过错,也不应该由贫困生来承担责任,但家境的贫寒毕竟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物质和精神负担。与那些无忧无虑的同学相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又以过于敏感的自尊表现出来。从心理学上,过分自卑与自尊都属于负性情绪,它会影响到人的有效行为。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敏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但这种潜力往往不被本人所察觉,尤其是长时间处在负性情绪体验中,会使得这种潜力置于一种窒息状态。在高校,不少的贫困生不能够正视并坦言自己的贫困状态,不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业。要么学习动机过强,要么学习动机偏弱,以至于不能处理好学习过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影响学习成效。

(三)贫困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比较单调。技能特长相对欠缺。在当今社会,除了学习成绩之外,拥有特长和技能也极为重要。有调查发现,当贫困生被问及有何个人特长时,58.4%的同学选择了英语,选择文体和其他特长的比例都很低;而当问及对电脑的了解应用程度时,有一半的同学表示除了上课之外接触很少,在信息化的今天这显然是不够的;此外,61%的同学平时很少上网,参加学校社团的比例也极低。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就业选择。

(四)对大学教育环境的不适应,影响了学业成绩。受成长环境影响,贫困生通常有着强烈的现实取向,缺乏向上的动力与较高的成就动机,学习动力不足。与都市及富裕学生相比,贫困学生的知识面、视野存在局限;接受新事物较慢,特别是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贫困生,由于生活变化大,很难适应当前的都市生活、信息社会。一些学习技能,如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不足,加之受经济状况与学习时间的限制,贫困生无法购置更多的学习资料,无法参与更多的社会交流与培训,所有这些都成为影响他们学业成绩的障碍。

二、改善贫困生学业不佳状况的应对措施

高校贫困生学业成绩不佳的根本原因是由经济贫困引起的,因此,首先就是要在生活上尽可能让他们无忧,安心学习;同时也要在心理上、教学管理上给予扶持。

(一)建立健全物质扶贫制度。尽快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自1999年开始,中国开始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各级政府在资助困难学生方面已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有些地方和单位工作不落实,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制度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而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制度首先是一种政府行为,应该由政府出面牵头,统筹安排,以规则、条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切实保障银行的积极性与工作有效性的前提下组织银行具体实施。要依照教育和经济规律,根据大学生需要设立不同种类的贷学金,扩大贫困生贷款的比例和额度;改革借贷方式,充分考虑学生中途突遭变故及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允许多次借贷;延长还款年限,允许贫困生在毕业后10年内以按揭方式还款。同时,积极促进大学生个人信用系统的建立,建议由教育部门组织专门的咨询公司参与建构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这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将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在高校内部,应设立稳定的勤工助学基地,利用专业与智力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并形成校园勤工助学氛围;完善校内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推动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基本条件作出相应规定;享受经常性困难补助的,必须是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明确好学上进才能受奖励和补助的扶助机制。

(二)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进行专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精神的教育,使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贫困生转变等、靠、要陈旧观念和鄙视体力劳动观念,设法使各种补助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兑现。学校不是慈善机构,能为贫困生提供的资助也极为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益,这是学校对贫困生的要求,也应是贫困生的努力方向,使贫困生真正做到艰苦奋斗,自力更

生。同时。要重视对贫困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树立自信心和自立自强观念,用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去战胜暂时的物质贫困;通过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各种不健康心理,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学业有成的合格人才。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良好的教育制度乃是使每个人有均等的入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有均等的成才机会。要结合贫困大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全方位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技能与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各级管理与教育部门应配合全面素质教育,积极关注并帮助解决贫困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设计灵活的、有伸缩性的学习途径,大力推行学分制等教育改革措施,为贫困生完善学业奠定良好基础。

1 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即学生在取得入学资格后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分阶段完成自己的学业,只要拿满学分就可毕业。学习年限将根据学生学分完成情况进行适度的缩短或延长。这种“同进不同出”、“宽进严出”的学制和学分制,不仅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一些贫困生提供了自己解困的条件。学校将对学生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学籍、休学等有关期限进行明确规定,他们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学习一段时间,以打工挣得的钱支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以后继续读书直到毕业;也可以缩短学习年限,在短时间内拿满学分,学分修得多的学生也可以提前毕业,降低学习费用。

2 加强定向培养模式的探索。通过采取与企业合作,设立定向奖学金的方式,由企业为学生缴纳学费,学生承诺毕业后到出资企业工作;与有关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计划,列入当年学校招生计划,由企业出资,招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定向培养等等。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拓展综合素质。一种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实践是大学生接触他人、锻炼自我的一个主要途径,积极参与校园实践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当中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引导贫困生自觉、主动地加强自我锻炼,在与老师同学们的交往中检查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与长处,无论从学习方法还是工作能力、综合素质方面都会得到很大的进步,能够在毕业的时候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当然,学校还应引导学生避免失误,在参与实践、丰富阅历的同时绝对不能放松学习,做到学习与实践的双向发展。一方面通过给予奖励,或采取加分等政策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对他们给予引导与鼓励,引导其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锻炼其交流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注意督促同学们协调学习、实践之间的关系,为同学们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加强心理引导,并开设各种心理辅导课程以及实践教育课程。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使贫困生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得到协调发展。

上一篇:交通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文化行为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