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 松 ”和 “奴 仆”

时间:2022-09-24 06:53:21

先看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叫松树为“苍松”吗?

生:因为苍松与苍蝇有关系。

(师生笑)

师:凛冽的寒风中,许多树都掉光了叶子,只有松树依然是那么绿,生机勃勃。小朋友们,看――大雪纷飞,松树傲然挺立!我们真得好好夸夸它――苍松。懂了吗?

生齐说:懂了!

片段(二)――

师:知道“奴仆”吗?

生1:奴仆就是现在的保姆。

(师生笑)

师:他说“奴仆”就是现在的“保姆”,你们怎么看?(目光征询学生)

生2:奴仆就是服侍别人的人。

生1:保姆不也是服侍别人的人吗?

生3:保姆可是拿工资的,奴仆不拿工资。

生2:我看电视里,奴仆在主人吃饭时都站在一旁看着,随时要听候吩咐;我家的保姆阿姨是和我们一起吃饭的,妈妈教育我要尊敬这位阿姨。

生4:我在《中国百科全书》上还看到,过去很多富人死掉了,要杀掉很多奴仆陪葬的;可现在的保姆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师看到生1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师:“奴仆”就是现在的“保姆”吗?

生齐说:不是。

这是笔者听课经历中的两个教学片段,虽不是发生在同一节课中,却能给我们思考,思考出能触摸到教育教学思想、艺术的一点东西来。

或许有人会想:你这两个教学片段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后者做到了这一点,前者却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了。

确实,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但现代教学论还告诉我们:这种自我生成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片段(二)中,学生或从电视书报上或从身边的人和事上,对“奴仆”与“保姆”各自的本质有所了解。通过交流,孩子们清晰地认识到“保姆”就是一种工作,而“奴仆”受尽屈辱、没有人格、生活凄惨。片段(一)中,二年级的小朋友因为不知道“苍”就是“青色”,所以教师就是组织学生讨论,而学生也会因为知识的缺乏而无法积极参与并且有效参与进去,说不定还会闹出“因为苍蝇是绿头的”笑话。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可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狭隘的学习观认为:接受性学习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发现性学习就是“满堂问”、“放羊式”。这都忽略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片段(二)出自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节课《卧薪尝胆》。同是这节课,薛老师在教学高潮之后用完全讲授的方式告诉学生一副对联“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及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课堂气氛一下子沉闷了许多,但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专注的小脸庞。薛老师在讲完问学生:“勾践忍辱负重,终于灭掉了吴国;项羽宁死不逃,成为万世景仰的英雄。你赞同谁的做法呢?”

其实,接受之后也可以去发现,甚至要用一生去发现……

上一篇:让作业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下一篇:如何提升初中政治的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