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

时间:2022-09-24 04:49:43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

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方式调查了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状况。基于以前学者的研究――大学生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的观点,但从本文的调查及分析中,得出了与其截然不同的结论: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的依赖,但这种依赖是对其功能的依赖,并没有排除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而患上“手机依赖症”。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话费使用工商注册

一、理论回顾

(1)早期的媒介依赖理论。媒介依赖理论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在1976年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媒介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站稳脚跟后,人就会与媒介之间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他们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人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们还没有失望,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烈。

(2)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个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3)有关手机依赖的国内研究现状。①车基金会2006年6月发表《台湾学生使用移动电话调查报告》,其调查对象包括岛内2242名小学生(五年级以上)和大学生,调查显示近7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症。②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成的《“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所处的年级与手机使用状况。我们的调点是针对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在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展开,对他们使用手机的年限做了四个答案的设计:一年以下、一年到两年、两年以上到三年和三年以上。经过对比分析这四个系的学生手机使用年限大都集中在一年以下和一年到两年之间我们可以发现,大一学生使用手机大多集中在一年以下,大四学生使用手机大多在三年以上,与此相同,大一学生使用手机在三年以上的仅仅有6人,大四学生使用手机在一年以下也只有14人。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普遍接触手机的,在大学之前对手机基本上没有接触。

(2)大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与每月手机话费。我们通过对这部分调查对象的调查也可以发现,生活费用与话费是高度相关的:生活费用越高,手机费用也越高。这说明手机费用是高度依赖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也就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手机费用占生活费用的比例在大学生中是大体相同的。

2.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

我们针对这一结论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家庭关系做了一部分问题的分析。其中问到:“手机的使用是否减弱了您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欲望?”有81.2%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使用手机没有减弱与他人的交流欲望。为巩固这个问题的答案统计,我们接下来又提出:“手机的使用对您的人际交往圈有什么影响?”时,有高达66.6%的大学生选择了“扩大了交往圈”,仅仅有5.0%选择了“缩小了交往圈”。

我们也对大学生的手机携带时间做了简单的询问的调查。我们发现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对手机的用途基本上是短信和打电话,他们携带手机的时间明显低于大四学生。经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大四学生面临就业等,需要搜索大量的信息并且要与外界保持联系,所以带手机的时间偏长,也就说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对其功能的依赖。

三、结论

1.受众特点

在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手机基本囊括了大学生所需的所有功能。以前学者研究的结果显示:短信的隐蔽性和自由的特点,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尴尬,其价格便宜,符合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它的多种形式(包括声音、图片、彩信等形式)更是满足了大学生的口味。大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短信一族”。短信功能已经成为大学生手机依赖功能的一个构成部分,但与接打电话功能相比较而言,它还不是学生最依赖的功能。

我们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附加功能的调查中发现,在基本功能不改变的情况下,手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必需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机内含闹钟、MP3和MP4、游戏、记事本和备忘录、照相机和录像机、电子字典、录音收音、蓝牙红外、WAP上网等等。只要拥有一个多功能手机,不必再买其他电子产品去浪费钱财,而且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这就更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2)大学生手机话费消费观念与生活费多少有关。手机话费的多少与生活费基本成正比例关系。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根据生活费的多少进行手机话费消费的,很少有“只打电话,不吃饭”的学生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没有失去理智地完全依赖于它。

2.手机依赖的特点

对于把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这个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正常与合理的依赖,并没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具体来说:

首先,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象是存在的。大学生接触手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根据“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我们可以推出: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期望是促使手机依赖行为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大学生与外界联系与传播信息,就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欲来挑选饭菜。在这个“餐厅”里的主角是学生,手机只是为学生服务的。

其次,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良性的依赖。在我们推理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确实存在的同时,我们也得出这种依赖并没有影响到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在学习中,譬如在上课时,学生的手机状态有76.0%处于振动状态。一旦接到电话,他们的处理方式也大都是“挂掉”。而不予理会共占73%,这个数据说明手机并没有影响到教师的授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课情况。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并没有沉浸在只有手机的世界里,失去理智。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更多的是对于手机功能的依赖,而不是对于手机本身的依赖,这种依赖是具有合理性的。

上一篇:“”字复兴的社会及认知根源 下一篇: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